王举目光如电,直视妙言:“法师的清净,是拂拭出来的清净,如同镜上尘埃,今日拂去,明日又来,何时是头?”
“吾之修行,是心本自在,不惧尘埃!”
“尘埃来便来,我自岿然不动,转烦恼为菩提,化业力为功德!孰高孰低,孰究竟孰不究竟?”
妙言僧人被王举一连串机锋逼问,尤其是以佛陀本生故事为例,俊美的面容上那抹超然笑意终于维持不住。
他手中念珠停顿,声音微沉:“强词夺理!佛陀之行乃究竟圆满后之大慈悲示现,岂是凡夫可妄加比拟?”
“道友未证究竟,便妄谈不畏因果,不过是无知者无畏,他日业火焚身,悔之晚矣!”
“究竟与否,非由口舌之争而定。”
王举毫不退让,“道在行中证,非在口上争。”
“法师若执意认为吾道为偏,不妨拭目以待,看是吾先被业火吞噬,还是法师……先困于这拂拭不完的尘埃之中!”
两人言语交锋,机锋相对,虽未动用半分法力,但无形中的理念碰撞却激烈无比,直接叩问道心。
那金鳞儿似乎感受到主人心绪波动,不安地低吼一声。
妙言僧人面色微沉,手中琉璃念珠再次急速转动,显然在心念急转。
片刻后,他深吸一口气,声音恢复了几分空灵,却带着更强的针对性:
“阿弥陀佛!道友巧言善辩,贫僧佩服。”
“然则,道友所言心本自在,不惧尘埃,听来豪迈,实则谬矣!”
“《金刚经》有云: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心若真自在,便应如虚空,无所住着。”
“道友主动沾染因果,纳业力于己身,岂非正是有所住?”
“心有挂碍,有背负,如何能称自在?此乃住相之极,与无所住之真谛背道而驰!道友所谓的不惧尘埃,不过是另一种形式的执着罢了!”
妙言说完,脸上稍显得意。
这一击,他自认为引经据典,直指王举法门的核心矛盾,堪称犀利!
然而,王举闻言,非但没有被难住,反而眼中闪过一丝了然之光,他微微一笑,那笑容中竟带着几分悲悯,朗声道:
“法师又着相了!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妙旨非凡!然法师可知,‘生其心’ 生的是何等心?是慈悲心,是智慧心,是勇猛精进心!绝非死寂空心!”
王举声调陡然提升,如狮子怒吼,振聋发聩:“无所住,是不住于相,不执于空,不溺于有! ”
“而非让人变成无知无觉的顽石枯木!佛陀教导‘无所住’,绝非让人对众生苦难视而不见!恰恰相反,正是要修行者以无我之心,行慈悲之事!”
“心不滞于‘我在行善’之相,不执于‘我能渡人’之念,但救渡之行却片刻不停!此乃无住生心之真义!”
王举目光如炬,逼视妙言:“吾承载因果,非是住于因果之相,而是行慈悲之道;吾积攒功德,非是贪着功德之果,而是履菩提之行。”
“心于其中,如鸟行空,迹过无痕!法师只看到‘背负’,却看不到‘放下’;只执着于‘拂拭’之形,却不识‘本来清净’之质。”
“你我二人究竟是谁……更着于相?”
王举这一番反驳,不仅化解了对方的诘难,更是以对佛门经义《金刚经》更深层次的理解,反过来指斥妙言僧人自己才落入了对“空”和“无住”的教条化执着之中。
妙言僧人如遭雷击,浑身猛地一震。
其俊美的脸上血色尽褪,嘴唇翕动,竟一时语塞,再也找不出半句反驳之言!
王举最后的话语,如同重锤,狠狠敲击在他的道心之上。
“究竟是谁…更着于相?”
是啊,自己终日强调拂拭,恐惧尘埃,岂不正是将“尘埃”与“清净”牢牢对立,深深着于此相了吗?
妙言发现自己苦苦构建佛理依据,在对方更加圆融透彻的见解面前,竟显得如此苍白无力,甚至漏洞百出。
一股极大的挫败感和不甘涌上心头。
“没想到,自己随意拦住这人,对佛法真谛的理解,竟远在自己之上。”
妙言僧人脸色青白交替,最终化作一声长长的、带着复杂情绪的叹息。
他缓缓侧身,让开了道路,原本挺拔的身姿似乎都佝偻了几分,声音干涩道:
“道友……慧根深种,辩才无碍,妙言…受教了。前路请便。”
一旁那金鳞儿也感应到主人的情绪,发出低低的呜咽声,再无先前嚣张气焰。
王举见状,知对方道心已受冲击,也不再穷追猛打,只是还了一礼,语气平和了许多:“法师承让,佛法无边,各有缘法,贫道亦不过是在路上。”
“告辞。”
说罢,他不再停留,步履沉稳地继续向前行去。
方才那场激烈的佛理之争,于他而言,不过是过往积淀的一次自然流露。
他虽非佛门弟子,未曾专修某部佛经,但于清虚宗时,早已遍览道藏,深研经义。
大道经典,包罗万象,其中亦不乏与佛理相通之处,皆是对宇宙人生、心性本源的深刻探讨。
《道德》之无为而无不为,与佛门之无住生心,有异曲同工之妙。《南华》之坐忘心斋,与禅宗之明心见性,亦有共通之处。
“万法归一,理无二致。”
王举心中澄明,“无论道佛,至高之处,终究是心性的磨练与超脱。我所承之‘道’,并非某一宗派之小道,而是包罗天地、洞察万象之大道。
以此大道为基,再看诸般法门,自然洞若观火,知其优劣长短。”
此番辩论小胜,并未让他生出丝毫骄矜之心,反而更加坚定了他的道心。
无论是之前的赌道大师,还是方才的佛门僧人,其手段或诡谲或机辩,皆未能动摇其根本。
“前路或许还有更多挑战,但吾道……亦将愈发坚实。”
王举目光望向远处已显现出轮廓的伽蓝佛城,步伐愈发沉稳坚定。
修行之路,绝非闭门造车,而是在这万千际遇、诸般道理的碰撞与融合中,不断向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