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试方法不一样?”姜蕴宁问。
陆文昊叹了口气:“是的,他们采用了自己的测试方法,对功耗、频率波动和封装稳定性要求更严格。即便我们的指标完全符合标准,他们依然说‘拿不准’,担心会影响未来量产。”
“拿不准?”姜蕴宁轻笑,语气冷了几分,“现在是骗不到,打算明抢了,是吗?”
会议室陷入短暂的沉默。
没人敢接话,但所有人都明白,她说的并不是怀疑,而是事实。
灯塔国一向如此。
只要对方肯让渡足够的利益,什么都好谈。
谈不拢?也没关系,他们的手段也简单——要么质疑抹黑,让产品名声臭了;要么卡脖子,掐住关键环节,让你量产受阻。
和他们做不成的合作,他们也绝不会让别人做成。
先把产品口碑打烂,等风向过去,再换个名字包装上市。
尤其当某项关键技术被别人抢先突破时,他们从来不会选择直接合作。
最惯用的手段,就是通过质疑可靠性、安全性、兼容性等问题,削弱产品信誉、制造市场不信任。
让市场恐慌,让客户观望,使企业或国家在出口、合作中遇阻,辛苦研发的产品卖不出去。
等到你陷入困境的时候,你只能自己让步,被迫接受他们所谓的“共同开发”、“技术共享”、“开放标准”等条件。
听起来像合作,实际上是技术换市场、被迫让渡利益。
真是打的一手好算盘。
等他们堂而皇之地拿走你手里的技术,反过来告诉你,那是市场选择。
芯片只是开端,一旦他们掌握了核心算法,就能在标准上反咬一口。
若华方妥协,后续的所有自主技术都得先看他们脸色行事。
姜蕴宁的手指轻敲桌面,语气平静:“灯塔国那边样品检测的报告出来了吗?”
“出了。”
陆文昊点头,神情有些凝重,“他们只发来部分数据,没有完整的测试记录。按他们的说法,是因为部分指标还在复核。”
“复核?”姜蕴宁眉头一皱,淡淡说道,“是延迟时间,还是拖延谈判?”
“似乎也没什么差别。”陆文昊皱眉。
“差不多?”她轻笑一声,“差得远了。两者的性质完全不同。前者是技术问题,但后者是策略问题。”
见陆文昊神情一怔,姜蕴宁语气放缓,耐心解释道:“若真是技术问题,对方会提出明确的技术点、复测条件和时间表;可是现在,对方只说了复核,其他的一切细节都没有提供。很明显,这是在借复核的名义,制造不信任、拖慢节奏,消耗我方的耐心。”
简言之,要么是技术慢,要么是人心坏。
而这一次灯塔国的表现,结果没什么好惊讶的吧。
纯纯的人心坏。
“他们的测试数据拿到了吗?”姜蕴宁问。
陆文昊将其中一份资料递过来,“都在这里。”
接着又递上一份,“我们实验室的测试数据也在这里。”
姜蕴宁点了点头,接过两份报告,迅速翻阅起来。
她看的速度极快,几乎是一眼一扫地对比。
片刻后,她停下,目光在一处数据上凝住。
“这两个数据有出入。”
姜蕴宁指着桌上的报表,眉头微皱,语气平静。
“出入?”陆文昊凑过来看,却只看得一头雾水。
虽说他熟知核心技术、全球市场格局以及国家战略的要求,但毕竟不是长期扎在实验室的研究人员,对每一个微小数据波动的敏感度,远不如姜蕴宁。
在他眼里,这些数字只是参考。而在姜蕴宁手中,每一个百分点、每一条曲线,都可能隐藏着巨大的信息。
她翻开对方提供的测试数据,对比实验室自己的记录,手指沿着关键指标快速滑过。
“功耗和频率波动上,这份报告明显比我们实验室的数据高出了几个百分点。”她说。
陆文昊皱了皱眉,小声问道:“会不会是他们测试方法不同?或者测试条件、单位不一样?所以导致数据有差异?”
蕴宁摇了摇头,“不,只是他们在挑选数据。在核心指标上,故意放大波动,让人看起来好像我们的芯片不达标。”
会议室一瞬间安静下来,气氛越加紧绷。
一开始,代表团的人都以为问题出在自家的产品上。
可转瞬之间,众人都明白了。
这不仅是技术差异,更是一场有意为之的策略性施压。
陆文昊这才明白,问题根本不在于灯塔国真的发现了样品的不足,而在于自家对产品的那一点点不确定,正被对方巧妙地利用,放大成谈判中的心理杠杆。
他自以为自己足够成熟老练,没想到还是差点栽了跟头。
陆文昊脸上满是羞愧,“我真以为我们的研发出了问题,被他们挑出来了。”
姜蕴宁淡淡一笑:“你还是太年轻了。技术只是筹码,真正的底牌,是我们背后的团队。”
“团队?”陆文昊愣了愣。
“所有的技术人员。”她语气平稳,目光坚定,“他们才是让我们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
所以——当你在谈判桌上,必须排除对自家产品的所有不确定,坚定地相信我们的实力。”
在场的所有人都听出了姜蕴宁的言外之意:
否则,即便手里握着最好的产品,也很难赢得谈判。
姜蕴宁抬头,目光扫向众人,语气平稳而坚定:“我们当然要复测,但复测结果出来之后,价格必须上调,之前约定的合作范围也要缩小。”
复测只是技术验证。
姜蕴宁口中的价格上调和缩小合作范围,是用技术优势反制策略性施压、保障国家和企业利益、稳固谈判主动权的整体策略。
她在告诉对方,主动权在我们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