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次,与姜蕴宁的谈话,让顾远舟坚定了方向。
回到基地后,他连夜整理研究资料,向上级提交了完整的成果汇报。经过深入讨论与反复论证,深空探测项目终于被正式确定,并被命名为——“逐光计划”。
“逐光计划”旨在探索外行星及其卫星等远距天体,开展对太阳系深空环境的系统性探测研究。
京市,“逐光计划”的讨论会。
讨论会的议题涉及任务目标、技术路线、系统设计、推进方案以及风险评估等方面。
然而,在主推进系统的选择上,会议出现了明显分歧。
部分与会人员倾向于选择已经研发成熟、风险可控的“凌空三号”发动机,以保证任务的可靠性和进度。
而顾远舟坚持采用性能更高、专为深空探测设计的破空二号,力排众议,提出其在原理样机阶段已验证核心技术可行,且更适合逐光计划的极端任务环境。
“目前破空二号小样机测试尚未完成,就直接将其确定为主推进系统,这样会不会影响整体进度?如果破空二号研发遇到问题,后续的责任和应对方案由谁承担?”技术评审专家林长生提出了这个问题。
实际上,这也是会议上许多与会人员心中的共同疑虑。
逐光计划的技术负责人顾远舟站起身,面色沉稳地回应道:“大家的顾虑很有道理,但这里的‘确定’指的是总体技术路线的选定,而非发动机已经完全研发成功。破空二号在原理样机阶段已验证了核心技术可行性,能够满足任务的设计需求。”
顾远舟顿了顿,环视全场,继续说道:
“小样机测试阶段的目的,就是进一步验证发动机性能,为工程样机设计和任务实施提供真实可靠的数据支撑。
在深空探测项目中,提前选定主推进系统,是保证飞行器设计、载荷匹配以及任务方案顺利落地的必要步骤。
后续的小样机和工程样机测试,将对破空二号性能进行全面优化和验证,风险可控。
另外,在做出决定之前,我已经与破空二号负责人姜蕴宁详细沟通过,她表示能够如期完成任务。”
随着姜蕴宁的名字一出,会议室瞬间陷入短暂的沉默。
在科学界,姜蕴宁就是把所有不可能变成可能的人。
有她在,确实,没有什么好去怀疑担心的了。
因此,作为“逐光计划”的动力核心,破空二号高性能发动机被正式确定为主推进系统。
消息传来时,姜蕴宁正带领团队忙碌在试验台前,他们的工作已进入小样机测试的第三阶段——
性能测试阶段。
本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对破空二号高性能发动机在不同工况下的推力、流量、温度及效率等关键性能参数进行系统测试与评估。
“逐光计划”目标外行星系统的运行环境极为复杂,包括低温、高辐射、远距离能量供给受限以及对长期运行可靠性的高要求。
因此,在小样机阶段的测试中,不仅需要验证破空二号发动机在常规工况下的性能稳定性,还必须重点考察其在极端温度、近似真空环境以及不同推力工况下的适应性与可靠性。
这些测试结果将为后续工程样机的设计优化及任务环境适配提供关键数据和技术依据。
实验室内,破空二号小样机被稳固地固定在测试台架上。
科研人员围绕测试台,仔细布置测量仪表、流量传感器和高精度温度探头,各类数据线井然有序地延伸至控制室内的计算机终端,实时监控发动机的各项性能参数。
直到所有设备安装完毕,姜蕴宁注视着仪表台。
她看向测控小组的负责人杨勤及组员陆永元和周全,进行最后一次确认,“流量传感器安装好了吗?线路连接正常吗?”
周全点头,沉声回答:“传感器已固定到位,数据线接到控制终端,信号测试正常。”
陆永元手持温度探头,提醒道:“燃烧室上方的温度探头需要微调角度,避免测量死角。”
杨勤点头:“调整后立即固定,每个探头的位置偏差不得超过两毫米。”
周全补充道:“台架固定螺栓已加固,力矩检查符合设计要求。”
杨勤看向控制室方向:“最后确认一次所有传感器数据通路。控制室准备好数据采集了吗?”
实验员通过对讲机回应:“控制室已上线,实时监测系统准备完毕。”
确认所有设备和传感器都安装调试完毕后,杨勤看向姜蕴宁,稳重地说:“姜工,测控小组已全部准备完毕。”
姜蕴宁点点头,目光扫过整套台架和仪表系统,轻声叮嘱道:“很好,所有系统通道确认无误后,就可以进入点火前的最后检查。”
周全和陆永元再次仔细核对各传感器线路,确认无误后,通过对讲机向控制室传达:“控制室,数据采集和监控系统已确认正常。”
实验室内,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破空二号小样机上。
性能测试阶段,即将正式开始。
姜蕴宁站在控制台前,目光紧盯着显示屏。
试验人员穿着防护服,手握操作面板,精确控制阀门和燃料流量。
测试要模拟发动机在实际飞行任务中可能遇到的各种工况,因此必须严格按照参数设计的要求控制温度、压力、燃料流量等条件,保证测试数据可靠、有效。
随着点火按钮按下,一股火焰在发动机喷口处喷出,伴随着轰鸣声和微弱震动。数据采集系统同时将推力、流量、温度和效率的实时变化记录下来。
姜蕴宁紧盯着显示屏上不断变化的曲线,沉默而严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