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蕴宁的目光落在屏幕上——那是华国渴望触及的星辰大海。
顾远舟终于放松下来,肩头的紧绷随呼吸慢慢散去,喃喃道:“我已经累得连笑都笑不出来了。”
“好好休息,我很快就要返回研究所了。”姜蕴宁笑着说道。
自从来到西北航天控制中心,她一直坚守在控制室,几乎没有好好休息。随着工作人员的安排,她被送往临时住所进行休整。飞行器回到目标轨道后,接下来的72小时内若保持稳定,将有专人护送她返回研究所。
俞建川确认飞行器的问题彻底解决后,转头对身旁的助理说道:“把姜蕴宁的完整资料调出来。”
作为项目负责人,他有权查看参与保密项目的人才档案。
这么出色的人才,怎么可能轻易放走?
他又不是个傻子。
不过,“对姜蕴宁这样的人才势在必得”的念头,只停留在俞建川翻看资料之前。
当他真正把这些资料捧在手里时,他整个人都微微愣住了——这些年来,她在科研上的突破、获得的各类表彰、主持的重点项目……每一条都足够让人瞠目结舌。
俞建川突然意识到,原本以为不可或缺的航天项目的重要性,似乎未必能压过她涉足的其他领域。尤其是半导体领域,这可是航天的底层支撑,掌握了核心技术,就意味着对整个高科技产业链有了重要影响力。
这……还是个人吗?
他目瞪口呆,仿佛面前不是一个科研人才,而是一台能推动时代进步的机器。
难怪当初听到“姜蕴宁”的名字时,他有些模糊的熟悉感——原来是在上次光刻机取得关键技术突破、引起华国科研界内部轰动时,他曾瞥见过她的名字。只是那时项目正处于最紧张阶段,他无暇分心,也没去关注其他领域的发展。
不过,总是要试一试才知道结果。
他来找顾远舟。
连睡了整整二十四小时的顾远舟,一时差点分不清白天黑夜。
“怎么了,老俞?”
顾远舟和俞建川是合作了很久的老朋友。
“这个姜蕴宁,你能把对方留下来吗?”俞建川开门见山。
顾远舟:“……”
他没有直接回答能不能,而是岔开话题:“上次我们聊到遇到过的天才,你还记得我说过什么吗?”
俞建川想了想,点点头。
“有点印象。你说你很早之前遇到过一个特别想收的数学天才,为了说服对方,你眼巴巴地跑了好几趟,但人家始终没答应。我还记得当时我挺好奇,心想——能被你这种天才称为天才的人,该有多厉害。”
“嗯,你已经见到了,就是她。”顾远舟十分的轻描淡写,他现在的心态已经平稳了——姜蕴宁用实力证明,她那么厉害,来当他的学生,估计也是糟蹋……
俞建川抽着嘴角:“不能就直接说不能,提这事做什么,看我心如死灰更有意思?”
顾远舟笑嘻嘻:“当年孙启年教授也有这样的经历。你并不是唯一一个。”
俞建川黑着脸:“谢谢,这并没有让我更开心一点。”
他看着顾远舟眼下的青黑,算了,骂他也不急于一时,还是再想想办法。
俞建川回到控制室时,竟发现姜蕴宁又坐在那儿。
他放轻脚步走近,就听到两人的声音从控制台那头传来。
“曾博士,刚才看你操作时,有个地方可以再优化一下。”她指着屏幕上的轨道参数,“在这个数据输入环节,如果微调几分,就能让飞行器运行得更平稳。这对你后续作为主控执行任务很重要。”
在航天控制中,飞控工程师按方案执行是核心原则,但在实际执行中,有些环节可以依靠经验做微调。
曾天骁看着她指的地方,思索片刻,很快理解了其中的要点,然后点点头,开始按照她的建议调整参数。
姜蕴宁今天起床去餐厅吃早餐,听到有人提起今天有火箭发射任务,而主控正是曾天骁。
她不由得想起昨天在控制室看到的细节。
思虑片刻,她转身去了控制室。
这一次,姜蕴宁的出现立刻成为全场焦点。
因为这次飞行器的紧急救场,姜蕴宁在西北航天控制中心声名大噪。所有人看到她出现,都热情打招呼。
这里的人平时都习惯以学历相称,最低也是博士。然而,当大家得知她只有本科学历时,纷纷愣了愣——能力明显超出学历所能显示的范围。
片刻后,大家自觉改口称她“姜工”。
毕竟,“姜本科生”实在难以启齿,尤其当这位本科生的能力远超自己这些博士、博士后,更是叫不出口。
“姜工?”姜蕴宁听到身后有人唤她,转头一看,是俞建川。
“你好,俞总工。”她礼貌回应。
俞建川示意她跟自己去办公室,似乎有话要单独谈。
坐下后,他看着她,目光认真:“姜工,你有没有兴趣加入航天控制中心?”
“俞总工,谢谢你,我目前有更重要的事情。”姜蕴宁简短回应,没有多做解释。
“是光刻机的项目吗?”俞建川轻声问,眼中带着一丝理解。
姜蕴宁点头:“航天项目固然重要,但半导体项目同样关键。虽然我们已经在核心技术上取得初步突破,但距离真正自主可控,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俞建川没有再多说。
他心里明白,国家正处于大力发展的关键阶段,各行各业都急需顶尖人才。
姜蕴宁离开西北航天控制中心时,顾远舟来送她。
她的成长速度远超他的预期,这次任务结束后,他也要返回京大。除了执行科研任务,教学对他而言同样重要——为祖国培养下一代人才,储备科研力量,是必要之举。
“你有没有考虑,参与教学?”顾远舟突然问。
姜蕴宁愣了一下,她属实没想过他会提出这个问题。她迟疑了,“好像……我还太年轻?”
顾远舟微微一笑,语气平静而笃定:“作为教授,你的知识量已经完全足够。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但如果能将知识传递下去,你的影响力会远超过自己亲身完成的工作。”
虽然姜蕴宁没有在学校进行正式教学,但在研究所带领团队进行研讨时,她本身也在引导、传授知识。顾远舟的话提醒了她:将知识传递下去、为祖国培养人才,与她现在亲自完成科研的工作,同样重要。
前世的她,怀揣满腔热血,学成归国,却死得仓促,所有的知识和努力都随之消逝。这一世,她绝不能再重蹈覆辙。
见她若有所思,顾远舟点到为止,轻声说道:“后会有期。”
姜蕴宁微微点头,目光在他身上停留了一瞬,“顾老师,再见。”
她轻轻关上车门,车子缓缓驶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