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重点项目阶段性成果完成后,必须向主管部门进行汇报。
姜蕴宁主导的“晨曦”项目,作为由中央专项资金支持、定向资源配置的重点工程,更须依托规范透明的汇报机制,保障项目执行的公开性与决策的科学性。
按原计划,光刻机项目第二阶段的成果应由项目负责人姜蕴宁向中央进行汇报。然而由于项目窗口期本就紧迫,仅有两个月可供推进核心实验任务,姜蕴宁将全部精力投入在实验室攻关工作上。
为确保成果及时对接上级主管部门,研究所所长莫清文接替姜蕴宁,携带项目组整理的详尽技术材料亲赴中央汇报。
汇报结束后,国家科技部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取得关键性进展,但未披露具体技术细节。官方指出,此次突破涉及核心工艺和关键设备的性能提升,标志着国产光刻机研发迈出了重要一步。
消息一出,立刻在全球范围内引发轩然大波。
各大国际媒体迅速报道此事,纷纷分析这一突破对全球科技格局、产业链重塑以及地缘政治格局的深远影响。
华国外交部例行记者会现场,气氛庄重而紧张。
身着深色西装的外交部发言人宋承泽步入会场,微笑着走到讲台前,环视一圈,示意大家安静。
伴随着清脆的麦克风声,他开始发言:
“关于华国最近宣布的光刻机研发阶段性进展,我想强调,这体现了我们坚持自主创新的决心。”
“此次成果提升了国产高端制造能力,为产业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同时,也为国际科技合作带来了新的机遇。”
记者们争先恐后地举手。
宋承泽微微点头,示意第一位记者发问。
灯塔国霍德华发问:“宋先生,华国宣称取得阶段性进展,但外界普遍质疑其技术真实性。请问华国如何回应这些怀疑?是否有具体证据能够证明这次研发成果的可靠性?”
听到霍德华的提问,现场气氛陡然一紧。
作为灯塔国记者,他一出手便直击敏感核心,引发全场关注。记者们神情凝重,纷纷停下笔头,显然意识到这个问题可能引发更大层面的舆论风波。
整个会场的目光齐刷刷地投向宋承泽,等待他给出回应。
宋承泽微微一笑,语气沉稳:“华国有句老话,叫‘事实胜于雄辩’。对于外界的各种声音,我们保持开放态度。”
“我们的技术进展并非无源之水,而是源自长期投入与持续攻关。至于细节,正如其他国家对核心技术的处理一样,出于安全与保密需要,部分内容无法公开。这既是对自身成果的必要保护,也是对全球科技秩序的应有尊重。”
他目光坚定地补充:“我们相信,真正的实力无需过多言辞,时间会让所有质疑者看到华国的真实能力。”
另一个樱花国记者举手发问:“宋先生,请问华国是否担心这一技术进展会引发国际紧张局势?华国未来是否会在此领域采取更开放的合作态度?”
宋承泽沉稳回答:“我们理解国际社会对科技进步可能带来的影响有所关注。华国始终坚持和平发展道路,致力于科技创新造福全人类。我们的技术进步不会成为紧张局势的诱因,反而为促进国际合作提供了更多可能。”
他稍作停顿,继续说道:“华国坚持和平发展路线,愿与国际社会分享发展机遇,同时也坚决维护自身的技术安全和国家利益。”
提问环节持续推进,宋承泽始终应对自若,坚定而克制,彰显了华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气度与担当。
但是,华国的一系列消息传到灯塔国后,迅速在政界和舆论场引发强烈反应。
灯塔国国会大厦内。
议员们针锋相对,声音此起彼伏,堪比传统菜市场。
支持强硬对华政策的议员们抨击华国的“咄咄逼人”,主张加大制裁力度,认为只有这样才能遏制华国崛起。
然而,另一派议员则警告说,过度施压非但无助于遏制华国,反而会促使其更加团结和坚定,激发自主创新能力,最终损害我方的长期利益。
如今,华国最新的技术突破正是最有力的铁证!
“我们的制裁已经让华国寸步难行,但他们毫不退让,反而加快了国产替代的步伐!”一位反对强硬派的议员愤怒地说道,“难道这就是我们想看到的结果吗?”
另一位强硬派议员冷静回应:“别被他们所谓的‘适度公开’所迷惑。目前没有确凿证据表明他们在光刻机核心技术上取得实质性突破,这很可能只是他们的一种策略,旨在转移我们的注意力。”
会议室气氛紧张,辩论持续升温,分裂愈发明显。
与此同时,街头的媒体和公众舆论也被撕裂成两派,激烈争论成为日常。
远在海外、仍受到灯塔国政策限制和打压的华裔科学家们,通过新闻和社交媒体关注着祖国的最新动向。
看到华国坚定的立场与实质性的技术突破,不少人心潮澎湃。
深夜,一位在海外多年的科研人员望着屏幕上的新闻,泪水悄然滑落。
他对同事发出一条消息:“祖国的坚持和决心,真的让人热血沸腾。是时候回去了,一起为国家的崛起贡献力量。”
嗅到国际局势的微妙变化,华国迅速抓住机遇,趁热打铁,接连公布了一系列利好海外人才的引进政策。
这些政策不仅在待遇上提供优厚支持,更在落户、科研启动资金、子女教育等方面给予全方位保障,旨在为归国科学家铺就最坚实的回家路,激励更多海外华裔精英投身国家建设。
尽管部分海外发达国家在科研资源、生活福利和国际交流方面依然具备优势,拥有成熟完善的科研环境,华国近年来持续加大投入,积极优化人才政策和科研条件,正在快速缩小差距。
更为关键的是,民族认同感和参与国家关键项目的使命感,成为许多科学家选择回国的强大精神动力。
在这样的背景下,越来越多海外科学家放弃国外的优渥条件,毅然踏上归国之路,投身国家重点研发项目。
他们的归来,成为华国科技自主创新的重要推动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