醒来时,姜蕴宁脑中灵光乍现,那段梦境如一道微弱却清晰的电流,击中了她的思维深处。
她睁开眼,盯着天花板的片刻,心跳尚未平复,但她已经意识到——那可能正是破解当前难题的突破口。
她猛地坐起身,抓起床头的笔记本,飞快地将梦中那些零散的画面和稍纵即逝的灵感写下来,生怕下一秒它们就像晨雾般消散无踪。
“基础物理规律……环境扰动的微妙平衡……”
她喃喃自语,脑海中不断拼凑着那段记忆中的实验细节。
尽管那是一个没有电脑、依靠手工和直觉的时代,但正是那份对细节的专注与对现象的耐心观察,或许能为他们的“晨曦”项目带来新的突破。
她知道,这条路充满未知,但这丝灵感,足以让她带领团队重新审视系统的临界震荡,找到真正的关键。
既然下达了“全员休整”的命令,姜蕴宁也同样遵守。她没有前往实验室,而是静静待在宿舍里,坐在书桌前,望着摊开的笔记本,让思绪在脑海中自由流动。
那些从梦中带回来的片段还在回响,她一边回忆一边推演,手中的笔时而停顿,时而快速滑动,仿佛在与过去的自己隔空对话。
“咚咚咚!”
敲门声打断了她的思路,姜蕴宁放下笔,起身走去开门。
门一开,许念那张熟悉的脸出现在门口,带着一点试探的笑意。
“学妹,打扰了吗?”她小声说。
姜蕴宁侧了侧身,让她进来:“学姐,没事,怎么了?”
平日里在工作场合,姜蕴宁总是公事公办地称呼她为“许工”。但在私下,两人同出一所高校,年纪相近,关系也逐渐亲近起来,姜蕴宁便一直叫她“学姐”。久而久之,许念也习惯了随口喊她“学妹”,语气里多了几分熟络和轻松。
许念走进屋,目光扫了一眼桌上的笔记本,见上面密密麻麻写满了公式与注释,忍不住叹了口气:“我就知道你不会真的休息。”
说着,她从背包里拿出一个保温盒和一盒装得满满的水果拼盘,递到姜蕴宁面前:“早上看你一直没出门,我就让食堂帮你留了份午饭。你再不吃,可就真成冷菜了。这水果拼盘是刚刚我让厨房帮忙切的,绝对新鲜,果汁浓郁。”
姜蕴宁一愣,接过来:“……谢谢。”
她打开保温盒,热气腾腾地冒出来,里面整齐摆放着几样菜肴:清炒时蔬、红烧鸡块,还有一小份香喷喷的蒸鱼。
她看向许念,笑着问:“要不要一起吃?”
许念摆摆手,笑着拒绝:“不不不,这是专门给你带的,我早就吃过了。”
她顿了顿,“而且,你真的需要补一补了。”
她目光落在姜蕴宁瘦削的侧脸上,语气看似轻快,却不自觉透出一丝关切。
片刻后,许念忍不住打量了她几秒,语气半是调侃半是真心感叹:“你说你啊,天天熬夜加班,黑眼圈没有,皮肤还细腻得不行,连毛孔都找不到……你是不是靠吃芯片养颜?”
姜蕴宁被她逗得一笑:“那下次我分你两片,独家定制、科研人专供的‘养颜芯片’。”
“嘿嘿,那可不兴有。”许念摆了摆手,“我这长相天注定,后天再怎么折腾,也只能靠气质硬撑了。”
许念剪着利落的短发,身形干练,说话带风,一副潇洒不羁爱自由的样子,比起传统印象里的女科研人,更像个随时能扛上设备冲进测试间的“野路子工程师”。
“不过说真的,”许念打量她,“你看看你,头发那么浓密,发际线纹丝不动,完全不像用脑过度的样子。”
姜蕴宁略微无语。
也就现在的人脱发厉害些,才可以用发量来衡量工作强度。以前的人哪有这讲究,头发掉了就掉了,没人专门盯着发际线线型图过日子。
许念好奇地眨了眨眼,语气带着点玩笑:“讲真,学妹,你的大脑开发有超过1%吗?”
每天看姜蕴宁游刃有余地应对各种棘手问题,许念总是在“被打击”与“努力追赶”之间反复横跳。姜蕴宁就是那种强大到让人连嫉妒都嫉妒不起来的天才。
而且,这个天才,不光头脑出众,外在也一样出色。
其实她早就想说了——姜蕴宁平时太冷静,行事一丝不苟,加上她说话做事太过利落干脆,常常让人忽略了她的外貌。可事实上,如果单看长相,她一点都不符合“死读书的学霸”那种刻板印象。
她的五官精致,轮廓分明,皮肤白净透亮,即使素面朝天,也有种干净利落、带着距离感的美。只是这种美,被她那层沉稳克制的气质藏得太深了——不张扬、不刻意,也毫不自知。
“应该有吧,”姜蕴宁嘴角带笑,“再加把劲,争取冲到2%——毕竟不开发也浪费了。”
“就我这脑子哟,不开发也不觉得浪费。”许念笑了两声,带着一贯的调侃劲儿。
笑声落下,她顿了顿,语气忽然带上一丝认真:“你知道吗,其实大家……挺怕你的,也挺佩服你。”
她看着姜蕴宁,语气半是调侃半是认真:“昨天你说给我们放一天假,那一刻我们才突然意识到——你其实是个活生生的人类,不是全天候运行、不知疲倦的科研机器人。”
姜蕴宁闻言微微抬头,眼神里闪过一丝无奈,“怎么你们一个个都觉得我不是人呢?”
“不是不是。”许念赶紧摆手,“你肯定是人,只是厉害得不像人!”
姜蕴宁:“……”
窗外阳光洒进来,照在笔记本上,那些原本冰冷密集的公式,在光影之间,仿佛也多了几分温度。
许念轻声开口:“学妹,我能看看你的笔记吗?”
姜蕴宁点了点头:“看吧。”
许念仔细翻看了一会儿,忽然停下,抬头问道:“这里为什么要这样处理呢?”
姜蕴宁靠近了一些,指着笔记本上的一行公式解释道:“这是为了抑制系统的临界震荡。”
见许念仍有些迷惑,姜蕴宁便耐心解释得更细致些:“传统方法往往会把多个因素混在一起处理,反而容易产生新的误差。我的思路是先把这些因素分开单独分析,再有针对性地解决,这样才能在稳定性和精度之间找到最佳平衡。”
许念皱眉思考片刻,疑惑地问:“可是这样子会更复杂,更费时?”
姜蕴宁点头道:“确实会让工作变得更复杂、更费时,但我正试图在这个基础上,找到更高效、更合理的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