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蕴宁的新同桌唐欣然微微抿着嘴唇,目光复杂地注视着被老师点名起立回答问题的姜蕴宁。
她的视线落在姜蕴宁面前那张小小的课桌上,摊开的全英文研究资料上密密麻麻的专业术语让她感到一阵迷茫。
英语一直是唐欣然的强项,平时阅读原版小说、听英文歌毫无压力,但眼前这份资料却如同天书,许多单词和表达都显得陌生又难懂。
她不禁暗自怀疑:从第一节课开始,姜蕴宁就没像别人那样拿着课本认真听讲,连基本的笔记都没做,怎么能做到老师随时叫她回答问题时都从容自信、对答如流的?
每当老师满意地点头,甚至当众鞭策全班同学都要像姜蕴宁一样专注认真,唐欣然就觉得自己仿佛置身梦境。
老师啊,她压根都没有在听课。大家要是都像她那样学习,不敢想象这个重点班的高考成绩会多么美丽。
中午放学后。
姜蕴宁依旧坐在座位上埋头苦读,突然察觉到同桌的目光投来。
她抬起头,淡淡地问:“怎么了?”
唐欣然犹豫了一下,吞了吞口水,小心翼翼地问:“姜同学,我能问问,你在看些什么吗?”
“计算机相关的前沿研究论文。你也感兴趣吗?”姜蕴宁微微一笑。
“啥?”唐欣然一脸懵。
难怪自己看不懂,毕竟在国外,隔行如隔山,最先隔的就是专业术语。国内的专业词汇,大多是用已经存在的基础字去组词,光看名字就能大概猜个七八分对,可国外不一样,那边每年都创造一堆新单词,还有不少像老太太的裹脚布——又臭又长,光背这些词都忙不过来。
见姜蕴宁准备把资料递过来,唐欣然连忙摆手,脸上带着几分慌乱,“不不不,我只是个年幼无知的中学生,你看的东西光听名字就一副我高攀不起的样子,我还是不要自讨没趣了。”
人贵有自知之明。
这是唐欣然的处世之道。
姜蕴宁笑了一下,“没有你想象的那样难,很多东西的底层逻辑其实是相通的。”
这时,教室门口有人喊了姜蕴宁的名字。
她合上资料,站起身走了出去。门外站着一位陌生女生,正静静等着。
“你好,刚才是你在喊我吗?”姜蕴宁问。
“是的,姜同学。”女生点头,“程国强老师请你现在去一趟他的办公室。”
话音刚落,她便转身离开,步伐干脆利落,没有多余寒暄。
姜蕴宁收拾好书包,顺着走廊前往教学楼后侧的办公室区。还未走近,就听见办公室里传出爽朗的笑声和调侃,气氛轻松熟络,听得出关系很近。
“师哥,被摘了桃子是什么感受?来来来,跟我分享一下,让我也体验一下你此刻复杂又微妙的小情绪。”
“……你这么忙,还特地千里迢迢跑来苏市,就是为了看我笑话?”
“哪儿的话,我这是专程来安抚你受伤的心灵,顺便传递点关爱。”
“呵呵。”
程国强坐在办公桌前,毫无感情地假笑一声。
“说吧,你这次来,到底做什么?”
“来碰壁啊。”
那个嘴痒的,正是原本该在京市安心教书做科研的顾远舟。
姜蕴宁站在门口,等笑声稍歇,才抬手敲了敲门。
“请进。”门内的声音立刻收敛了笑意,恢复了几分正经。
她推门而入,办公室里坐着程国强和上次京市来的顾远舟老师,正围坐在沙发边闲聊。
见她进来,程国强笑着朝她招手,“姜同学,来了啊,快过来坐。”
顾远舟看到姜蕴宁,眼睛一亮,“日盼夜盼啊。”
姜蕴宁落落大方地微微一笑,“两位老师好。”
她刚坐下,程国强便看了她一眼,语气温和中带着一丝调侃,“怎么样,一下子跳到高三,适应得还行吗?”
他顿了顿,笑着补了一句,“要是觉得节奏太快,现在回高一也还来得及,咱们高一可不介意你‘吃回头草’。”
姜蕴宁轻轻一笑,神情平静地说:“暂时还好,没觉得有什么难度。”
一旁的顾远舟挑了挑眉,笑着调侃:“如果真能直接参加高考,你是不是打算连高三都省了?”
这虽然是姜蕴宁所想,但她话语依然谨慎含蓄,“不不不,上课还是很重要的。”
顾远舟和程国强对视一眼,都毫无感情地假笑一声——
呵呵。
你看我信不信!
接着,顾远舟又问:“姜同学,最近想法有没有什么改变,比如——去京大读数学?”
姜蕴宁有些无奈地摇头:“老师,我对数学真的没什么兴趣。”
“可是,如果是孙启年教授亲自带呢?”
“我……”
姜蕴宁的话还没说完,就被顾远舟飞快打断,“你肯定不知道孙启年教授是谁,你先听我说完,再回答我。孙启年教授是京市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院长,也是我和程老师的大学导师,‘玉衡学者’特别教授,‘潜曜人才计划’首批入选者。他是数学基础学科中‘应用几何与算元分析’领域的领军人物,主持过‘承轨计划’、‘镜元工程’等多个国家重点项目,同时也是国家数理人才培养顶层设计的重要参与者。”
“我……”
“也就是说,孙启年教授特别特别牛逼,特别特别厉害,你要是能进了他的门,绝对稳赚不赔。”
顾远舟滔滔不绝,他向来骄傲,却没想到竟会为了争取学生,不惜拍自己老师的马屁。
旁边的程国强看着师弟越说越起劲,忍不住笑了出来,饶有兴致地摇头。
姜蕴宁没有回答,反而从书包里抽出刚才看的那本期刊,默默地递给顾远舟。
顾远舟虽然不太明白其中深意,还是接过来翻阅起来,眉头渐渐紧锁。
“所以,这就是你不选择数学系的原因?”他合上期刊,神色凝重地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