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五,元宵佳节。刘家坳的村民们正在热热闹闹地准备晚上的灯会,村口突然传来急促的马蹄声。一队身着官服的骑手疾驰而入,为首之人高擎明黄卷轴,朗声喝道:
“圣旨到——刘家坳刘远洋接旨——”
整个村子瞬间安静了。村民们目瞪口呆地看着那卷明黄色的绸缎,连正在调试走马灯的王石头都傻在了梯子上。
刘远洋正在帮刘小丫扎兔子灯,听到动静手一抖,竹篾差点戳到手。他脑子里瞬间闪过无数念头——难道改造茅房的事被告到皇帝那儿去了?还是他编的教材出了什么问题?
“哥……”刘小丫紧张地抓住他的衣袖。
刘远洋定了定神,整理好衣冠快步走出。全村人呼啦啦跟在他身后,在祠堂前黑压压跪了一片。
宣旨官展开圣旨,用洪亮的声音宣读: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朕闻永安县刘家坳庶民刘远洋,敦本务实,慧心巧思。改良农具,曲辕犁省力而增稼穑之效;兴修水利,翻车器引流而解灌溉之忧。更立乡学,启童蒙之智;善施教化,淳闾里之风。特赐‘农术秀才’功名,赏银百两,绢十匹。望尔勤勉不辍,惠泽乡梓。钦此——”
圣旨念完,全村鸦雀无声。过了好几秒,突然爆发出震天的欢呼!
“我的老天爷!圣旨!是圣旨啊!”
“远洋被封秀才了!农术秀才!”
“咱们刘家坳出秀才了!”
王石头直接从梯子上跳下来,抱着狗娃又蹦又跳。张氏激动得直抹眼泪,连声说:“我就知道!我就知道远洋不是一般人!”完全忘了当初是谁说刘远洋“中邪”了。
刘远洋自己也是懵的。他接过那卷沉甸甸的圣旨,感觉像在做梦。“农术秀才”?这算哪门子功名?不过听起来……还挺适合他?
宣旨官笑眯眯地扶起他:“刘秀才,陛下看了永安县呈上的《刘家坳志》,对您发明的曲辕犁和水车赞不绝口。这‘农术秀才’可是特设的功名,不必科举,专奖掖农事创新。”
原来如此!刘远洋这才恍然大悟。他那些“不务正业”的发明,居然一路惊动到了皇帝那里!
赏银和绢帛抬进来时,村民们的眼睛都直了。白花花的银子,光滑的绸缎,这可是皇帝赏的啊!
当晚的元宵灯会直接变成了庆功宴。村民们把各家的好吃的都搬出来,非要刘远洋坐在最中间。王石头带着年轻人把新扎的灯笼全挂了出来,把村子照得亮如白昼。
最搞笑的是,不知谁在最大的灯笼上写了“农术秀才第”五个大字,挂在刘远洋家门口,怎么看怎么像农家乐招牌。
刘远洋被灌了好几杯米酒,晕乎乎地听着村民们的欢声笑语。望着满天灯火,他忽然想起刚穿越来时那个奄奄一息的自己,想起那些食不果腹的日子,想起被人指指点点的屈辱……
而今,他不仅在这个世界站稳了脚跟,还得到了最高认可。虽然只是个特设的“农术秀才”,但这份荣誉,是对他所有努力的最好肯定。
王石头举着酒杯摇摇晃晃地过来:“远洋哥!以后咱们是不是要叫你刘秀才了?”
狗娃接话:“不对!要叫农术秀才老爷!”
刘远洋笑着摇头:“还是叫远洋哥顺耳。”
夜深了,村民们还沉浸在喜悦中。刘老憨喝得满脸通红,拉着刘远洋的手说:“远洋啊,咱们刘家坳……不一样了,真的不一样了……”
是啊,不一样了。刘远洋望着星空下欢声笑语的村庄,心里暖暖的。
这时王石头又凑过来,神秘兮兮地说:“远洋哥,我有个新想法……”
刘远洋赶紧捂住他的嘴:“今天不说这个!今天只管高兴!”
反正来日方长,有什么新点子,明天再说也不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