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信附上的,还有一封萧御的亲笔信,字迹明显有些虚浮潦草,只有寥寥数字:
“安好,勿念。京中事,你酌情处置。”
寥寥数字,却仿佛重逾千斤。他是在告诉她,他伤得不轻,甚至可能无法及时处理京中事务,将更大的权责交给了她!
担忧如同藤蔓缠绕心脏,但苏蔓强迫自己冷静下来。他需要她稳住后方。
“消息封锁了吗?”她立刻问厉锋。
“北境消息暂时压住了,但恐怕瞒不了多久。京中已有一些风声。”厉锋答道。
果然,次日朝会上,便有御史言辞闪烁地提及“北境似有不利战况”,隐晦地打探萧御的情况。显然,某些人已经嗅到了风声,想趁机生事。
苏蔓坐在珠帘之后(萧御离京后,她偶尔会被要求垂帘听政,以“协助”处理政务),听着底下官员的议论,心中冷笑。
她并未直接反驳,而是在讨论粮饷调度时,看似无意地提及:“昨日接到王爷军令,言北境虽有小挫,但大军士气正盛,不日将有反攻。令京中再筹措一批特制伤药和防寒衣物,要快。”
她语气平静,仿佛在说一件再寻常不过的事情,却瞬间转移了焦点,并将“北境小挫”和“王爷依旧下令”的信息同时传递出去,既安抚了人心,又暗示萧御并无大碍,依旧牢牢掌控局势。
朝堂上顿时议论的重点变成了如何尽快筹措物资,无人再敢轻易质疑北境战况。
下朝后,苏蔓立刻以“王爷急需”为由,动用萧御留下的权限和龙骧卫的力量,雷厉风行地征调药材、工坊,甚至“请”了几位颇有微词的皇商“协助”,以低于市价三成的价格,“购”得了大量急需物资。
手段强势,甚至有些霸道,却高效得令人咋舌。无人敢在这“王爷急需”的关头公开反对,只能暗中咬牙。
数日后,这批物资便浩浩荡荡运往北境,同时带去的,还有苏蔓一封加密的信,里面详细写了京中情况和她的一些应对建议,末尾简单添了一句:“伤处忌沾水,按时换药。”
信送走后,苏蔓并未停歇。她深知,这只是暂时压下了风波。萧御受伤的消息一旦彻底传开,必然引来更大的动荡。她必须趁此机会,进一步削弱潜在的敌人。
她再次动用了那叠厚厚的卷宗。
几份关于某位跳得最欢的御史收受地方豪强贿赂、纵容子弟欺男霸女的“巧合”证据,“无意间”落在了他政敌的手中。
一场关于漕运税收“疏漏”的旧账,被重新翻出,精准地牵扯到了另一位宗室王爷的外戚家族。
甚至,一位负责宫中采办的太监,突然因“苛待工匠、以次充好”而被龙骧卫拿下,顺藤摸瓜,竟隐隐牵出了某位早已“病故”的太妃娘家……
一系列动作快、准、狠,如同精准的外科手术,虽未直接掀起大狱,却足以让那些心怀鬼胎之人焦头烂额,自顾不暇,再无力针对北境战事和苏蔓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