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宫后的马和,先是被分配到燕王朱棣的府邸当差。
别看他年纪小,却机灵过人、悟性极高,不仅识文断字,还练就了一身好武艺,更难得的是,他继承了家族的地理天赋,对山川河流、异域风情颇有研究。
朱棣见他聪慧可靠,便把他留在身边当亲信,每次征战都带在左右。
(っ?3??????
建文元年(1399年),“靖难之役”爆发,朱棣率军与建文帝的军队展开激战。
在关键的郑村坝之战中,马和身先士卒,献计献策,帮朱棣大败敌军。
这一战让朱棣对他更加赏识,叛乱平定后,朱棣登基为明成祖,论功行赏时,特意赐马和姓“郑”,并提拔他为内官监太监,官至四品。
从此,“郑和”这个名字正式登上历史舞台,而他的“职场赛道”,也从宫廷内务转向了更广阔的海洋。
(??w??)
为啥朱棣会选中郑和主持航海大业?
这背后可是经过“层层面试”的。
首先,郑和懂军事,能镇住庞大的船队和船员,毕竟出海在外,安全第一;
其次,他懂外交,情商高,能和海外各国打交道;
再者,他是朱棣的“心腹老员工”,忠诚度满分,交给谁都不如交给自己人放心;
最后,他的家族背景让他对海外宗教、文化有一定了解,方便与沿途的穆斯林国家沟通。
这么一看,郑和简直是“天选航海项目经理”,换别人还真未必能胜任。
? o?o?
二、七下西洋:明朝“豪华舰队”的环球巡演~
??·??·??*?? ??
永乐三年(1405年),朱棣正式任命郑和为正使,王景弘为副使,率船队下西洋。
这里的“西洋”,可不是现在的大西洋,而是明朝人对南海以西海域的统称,包括印度洋、阿拉伯海等区域。
这次出海,堪称当时的“全球顶级盛事”,船队的配置豪华到让人咋舌。
(*σ′?`)σ
据《明史》记载,郑和的船队共有船只200多艘,其中最大的“宝船”长44丈4尺(约148米),宽18丈(约60米),有9根桅杆、12面帆,排水量估计在万吨左右,相当于现在的中型航母。
这种船不仅体型大,还配备了先进的导航技术———
白天用“牵星术”看星星定位,晚上用罗盘指方向,还能通过观测潮汐、洋流调整航线,比当时欧洲的航海技术领先了不止一个档次。
? ?)?*??
船员配置也堪称“天团级别”,总人数超过2.7万人,相当于一个小型城市的人口。
里面有军官、水手、工匠、医生、翻译、厨师,甚至还有专门负责外交礼仪的官员和传播文化的读书人。
这么庞大的队伍,吃喝拉撒、医疗保障、安全防护都安排得明明白白,可见明朝当时的组织能力有多强。
( ?° ?? ?°)?
第一次下西洋(1405-1407年):
初出茅庐立威名
(?v?v?)
船队从苏州刘家港(今江苏太仓)出发,经占城(今越南南部)、爪哇(今印度尼西亚爪哇岛)、苏门答腊(今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等地,一路南下。
刚到爪哇,就遇上了当地的内战,一支船员小分队误入交战区,被当成敌军杀了170多人。
?(*′?`*)?
换做别人,可能直接开打报复,但郑和展现了“大国担当”和高超的外交智慧。
他没有贸然出兵,而是先派人查明情况,然后向爪哇国王施压。
爪哇国王吓得赶紧道歉,还赔偿了6万两黄金。
郑和见对方态度诚恳,就没有追究更多责任,这一下就树立了明朝“不欺小国、亦不容挑衅”的形象。
(?′?`?)
之后,船队到达锡兰山(今斯里兰卡)和古里(今印度科泽科德)。
在古里,郑和代表明朝与当地签订友好通商协议,还立了一块石碑,上面刻着“此去中国十万余里,民物咸若,熙嗥同风,刻石于兹,永示万世”。
这相当于明朝在海外立的“友好广告牌”,宣告着和平通商的宗旨。
?(●′?`●)??(●′?`●)?
第一次出海就收获满满,不仅带回了胡椒、香料、象牙等海外特产,还让多个国家派使者随船回访明朝。
朱棣见郑和办事这么靠谱,立马拍板:
继续下西洋!
( ﹡?o?﹡ )
第二次下西洋(1407-1409年):
带货通商交朋友╰(*′︶`*)╯
有了第一次的经验,第二次下西洋就顺利多了。
这次船队主要沿着第一次的路线走,重点是巩固与各国的关系,顺便搞“跨国贸易”。
明朝的丝绸、瓷器、茶叶在海外是“硬通货”,一上岸就被抢空,而海外的宝石、香料、珍禽异兽也源源不断运回中国。
(*?′╰╯`?)?
在暹罗(今泰国),郑和调解了暹罗和占城的矛盾。
当时暹罗经常欺负占城,占城国王哭着向郑和求助。
郑和直接召见暹罗国王,摆事实、讲道理,还拿出明朝的国威施压,暹罗国王只好答应不再侵扰占城。
这波操作让周边小国纷纷点赞,都觉得明朝是“公正大哥”,愿意和明朝建交。
(????)
这次出海,郑和还带了不少“文化使者”,向海外传播中国的历法、农业技术和手工艺,同时也把海外的音乐、舞蹈、宗教文化带回中国。
可以说,这不仅是一次航海之旅,更是一次“文化交流嘉年华”。
(???)
第三次下西洋(1409-1411年):
硬核平乱显实力
*?((???))?*
第三次下西洋遇到了一点小麻烦———
锡兰山国王亚烈苦奈儿见郑和船队物资丰富,就想搞“黑吃黑”。
他假装热情邀请郑和上岸,暗地里却派军队埋伏,想趁机抢夺宝船。
(/_\)
郑和早就看出了对方的猫腻,上岸后发现情况不对,立马带领随从冲出包围。
亚烈苦奈儿以为郑和要跑,赶紧率军去追,没想到中了郑和的“调虎离山计”———
郑和早就安排好船队的士兵突袭锡兰山王宫,活捉了亚烈苦奈儿和他的家眷。
? ??? ?
等亚烈苦奈儿的军队回来,见国王被抓,瞬间乱作一团,只能乖乖投降。
郑和把亚烈苦奈儿带回明朝,朱棣没有杀他,而是教育了一番,又派人把他送回锡兰山,另立了一个贤明的国王。
这一下,明朝的威望彻底传遍了印度洋,再也没人敢轻易挑衅郑和的船队。
e(*?~?)_\/?:?☆
第四次下西洋(1413-1415年):
解锁新地图,直达阿拉伯
??( ? )??
前三次都是在印度洋周边转悠,第四次郑和决定“搞点大的”,开辟新航线。
船队穿过印度洋,到达波斯湾的忽鲁谟斯(今伊朗霍尔木兹海峡附近),这里是当时中东的贸易中心,各国商人云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