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九六年六月二日,上海,在徐汇区某重点初中的林荫道上投下斑驳光影。空气里弥漫着初夏的湿润和少年人特有的躁动气息。早自习的铃声还未敲响,教学楼里已是人声嗡嗡。
初一(三)班的教室里此刻却异乎寻常地热闹,几乎半个年级的学生都挤在了靠窗的座位旁,围得水泄不通。人群的中心,是许多鱼。他站在课桌上,下巴微微扬起,手里高高举着一本封面奇幻瑰丽的精装书——深紫色的底子上,一辆蒸汽火车喷着红色烟雾,从九又四分之三站台标志下呼啸而出,烫金的书名《哈利·波特与魔法石》在阳光下闪闪发光。
“看见没!看见没!”许多鱼的声音因激动而拔高,几乎破了音,“我爸写的!许愿!就是我爸!”他另一只手里还挥舞着一本稍薄些的平装本,而他的课桌上,赫然还堆着另一本精装和四本平装,如同一个小型展览台。
“吹牛吧许多鱼!你爸不是作家吗?怎么写起外国小孩的故事了?”一个瘦高个男生挤在前面,满脸不信,眼睛却死死盯着那精美的封面。
“就是!这书我在外国电影里好像见过预告,说是特别火!”一个扎着马尾辫的女生附和道,眼神里充满了好奇。
“孤陋寡闻了吧!”许多鱼得意非凡,如同一个掌握了终极秘密的魔法师,“懂不懂?这是策略!国际策略!”他啪地一下把精装本拍在课桌上,指着那一行“作者:许愿”的字样,这魔法世界,我爸早就构思了!
“给我看看!”
“许多鱼!先借我!我拿新到的《七龙珠》全集跟你换!”
“我先预定的!许多鱼你说好了先借我的!”
“就看一章!许多鱼,就一章!”
无数只手伸向那几本书,课桌被挤得吱呀作响。许多鱼像个分配珍宝的国王,手忙脚乱却又乐在其中:“别抢别抢!精装版是我收藏的!平装的可以借!排队排队!都得打借条!损坏照价赔偿!我爸签名的更贵!”
最终,第一本平装版被一个机灵的男生以帮忙打扫一周卫生为代价“借”走,几乎是刚到手就被四五个人围住,脑袋凑在一起,迫不及待地在课间十分钟里沉浸到那个神奇的魔法世界去了。整个白天,许多鱼成了年级里最炙手可热的人物,课间、午休,甚至放学路上,都被同学簇拥着,反复讲述着“他爸”如何创作这个故事(混合了他从父亲那里听来的零星信息和自己的大肆发挥),享受着前所未有的关注和风光。那些没抢到书的人,则围着他软磨硬泡,预约着下一轮的阅读权。霍格沃茨、魁地奇、魔杖、分院帽……这些新奇的名词开始以初一(三)班为中心,迅速在校园里病毒式传播开来。
时间快进到六月二十八日。上海家里的电话铃声急促响起时,许愿接听后。
电话那头传来叶冰如熟悉却难掩激动的声音,即便隔着听筒,也能感受到那份喜悦:“小许!是我,叶冰如!”
“叶姐,您说。”许愿放下笔,嘴角不自觉地带了笑,似乎预感到了什么。
“大喜事!天大的喜事!”叶冰如的声音比平时高了几度,语速也快了不少,“《哈利·波特与魔法石》!爆了!彻底爆了!加印了三次,刚刚统计上来,总印数突破一百万册了!一百万啊小许!这才多久!市场上都卖疯了,好多书店直接到印刷厂门口等货!儿童文学、奇幻文学领域,多少年没出现过这种盛况了!大获成功啊!”
即便早有预期,听到“一百万”这个确切的数字,许愿的心头还是猛地跳了一下。他知道这会成功,但如此迅猛的势头,依然超出了他最乐观的估计。
电话那头,叶冰如兴奋地继续说着,语气却逐渐转向了正题:“小许,形势一片大好,咱们得趁热打铁!社里开了紧急会议,一致认为必须立刻跟进第二部!你看,咱们是不是应该尽快谈谈《哈利·波特与密室》中文版的事了?版权、翻译、出版计划,都得抓紧落实!”
许愿几乎没有犹豫,立刻回应:“没问题,叶姐。这是大事。我安排一下,明天就飞北京面谈。”
“好!太好了!”叶冰如显然松了口气,“那我明天在社里等你!咱们好好聊聊!”
翌日,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气氛却比往日多了几分忙碌与兴奋。许愿轻车熟路地走进小会议室,叶冰如已经等在里面了,茶几上泡着两杯热茶。
几句寒暄过后,叶冰如看着许愿,眼神里除了职业性的干练,还多了几分不易察觉的感慨与唏嘘:“小许,一晃眼,咱们合作都快二十年了吧?从《牧马人》再到现在的《哈利·波特》…时间过得真快。”她顿了顿,语气变得柔和却坚定,“姐呢,也到了该回家含饴弄孙的年纪了。社里已经定了,等《哈利波特与密室》这个项目顺利推上正轨,姐就正式退休了。”
许愿微微一怔,虽然知道叶冰如年纪到了,但听到她亲口说出“退休”二字,心头还是涌上一股复杂的情绪。这位从他还是个默默无闻的年轻作者时就一手发掘他、为他争取权益、一路保驾护航的老编辑,早已超出了工作关系,更像是一位严格的师长和可靠的朋友。
“所以啊,”叶冰如笑了笑,继续说道,“《哈利·波特与密室》,可能就是姐跟你合作的最后一个大项目了。以后你的责编,社会安排社里的骨干,叫秦雪,很有冲劲,专业能力也强,之前负责外国文学室的,正好对接你这‘引进翻译’的项目。你放心,社里一定会重视,资源倾斜不会变。”
许愿沉默地点点头,端起茶杯抿了一口:“知道了,叶姐。谢谢您这么多年的照顾。退休以后没事了,随时来上海,住家里,让许多鱼带您到处逛逛。”
“哎,好,好,肯定去。”叶冰如笑着应承,眼神有些许湿润,她很快调整情绪,从文件夹里拿出准备好的材料,“好了,不说这个了。咱们谈正事。社里的意思,《密室》必须尽快上市,抓住这波热度。版税条件,社里希望能延续第一部的标准,百分之十五,这是能给到的最高顶格了,毕竟后续宣传投入也会加大。首印量…社里考虑到市场反响热烈,决定在首印五十万册的基础上,再加二十万,直接七十万册起跳!你看怎么样?”
许愿略一沉吟。百分之十五的版税在96年确实是顶尖作家的顶级待遇,显示了出版社极大的诚意和对项目前景的极度看好。首印七十万册更是一个惊人的数字,足以让任何作家心跳加速。
“版税没问题,感谢社里的信任。”许愿开口,语气平稳,“首印量,七十万册,我同意。我相信市场的潜力。不过,叶姐,我只有一个要求,”他看向叶冰如,眼神认真,“翻译的质量和进度必须保证,这是我的根本。同时,装帧设计和用纸,希望能保持甚至超越第一部的精装版水准。”
“这个你放心!”叶冰如立刻保证,“社里已经开了绿灯,所有资源优先保障《哈利·波特》项目。秦雪会全力配合你,她本身就是资深外文编辑出身,对质量把控很严。装帧设计我们会请最好的团队,用纸也按最高标准来!合同我已经准备好了,你看一下细节,没问题的话,今天就可以签。”
接下来的时间,两人就合同的一些具体条款,如交稿时间、版税支付周期、海外版权代理权限等细节进行了逐一磋商。谈判过程专业而高效,既有基于利益的考量,也充满着多年合作积累的信任与默契。最终,所有条款达成一致。
许愿在正式出版合同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笔尖划过纸面,沙沙作响,仿佛为《哈利·波特》系列在中国市场的宏图,签下了又一纸重量级的契约。
傍晚,许愿特意选了王府井附近一家老字号涮肉馆,请叶冰如吃饭。红铜火锅咕嘟咕嘟地冒着热气,新鲜的羊肉片在清汤里一涮即熟,蘸上浓香的麻酱调料,是地道的老北京味儿。
“叶姐,别嫌俗气,就想着天南海北,还是这口铜锅子最实在,最暖胃,也最像咱这些年的交情。”许愿给叶冰如夹了一筷子刚涮好的羊上脑,“忙活一辈子了,退了休,就真得好好歇歇,享享清福。”
叶冰如夹起羊肉,眼里有暖意:“是啊,这些年,看着你一步步起来,一本本书出来,姐心里高兴。这顿火锅好,比那些洋餐实在。”她叹了口气,又笑了笑,“《哈利·波特》这项目,交给你和秦雪,我放心。就是以后…少了个老家伙在旁边唠叨咯。”
“您这话说的,您什么时候唠叨了,都是金玉良言。”许愿举起手中的北冰洋汽水,“以饮料代酒,敬您一杯,谢谢您这么多年的提携和照顾。以后来上海,必须找我。”
“一定,一定。”叶冰如笑着举杯碰了一下。
这顿饭吃了很久,聊了很多,从过去的趣事到未来的规划,热气蒸腾中,弥漫着淡淡的离别和不舍,但更多的是欣慰与祝福。
饭后,许愿拦了辆出租车,坚持先送叶冰如回家。目送她走进熟悉的胡同口,身影消失在暮色里,许愿才让司机转向首都机场。
夜晚的航班掠过城市的璀璨灯火,许愿靠在舷窗旁,看着下方逐渐缩小的北京城。一天之内,敲定了《密室》的中文版大事,也与合作了近二十年的老编辑做了告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