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十五年(1926年)初春,岭南的空气中已带着暖意,但广州城的政治气候却愈发显得波谲云诡,寒意逼人。廖仲恺遇刺案的余波未平,国民党内左右两派的斗争日趋公开化、白热化。身处第一军团长任上的楚云飞,虽手握兵权,却更深切地感受到了那股席卷而来的政治漩涡的巨大吸力。每日里,师部传来的密电、同僚间隐晦的议论、以及街头愈演愈烈的舆论攻讦,都让他清晰地意识到,一场决定革命走向的风暴正在酝酿,而他所在的这支“嫡系”王牌军,必将处于风暴的最中心。
就在这山雨欲来的压抑时刻,一纸出乎许多人意料、却又在楚云飞某种预感之中的调令,由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直接签发,送到了他的手中。
调令内容简洁而明确:
“兹任命国民革命军第一军第二师第五团上校团长楚云飞,为黄埔陆军军官学校战术研究部少将主任教官,兼任军官高等教育班战术总教官。即日交接军务,赴黄埔本校报到。此令。 国民革命军总司令 蒋中正”
这道命令,在旁人看来,或许是一次“明升暗降”——从野战部队的实权团长,调任军校的教育岗位,虽军衔晋升至少将,但离开了枪杆子,似乎远离了权力核心。但楚云飞接过调令,心中却瞬间雪亮,思绪电转。
重返摇篮,意味深长。 黄埔军校,是革命的熔炉,也是各方势力争夺未来军官、进行意识形态交锋的最前沿。在此敏感时刻,蒋介石将他这样一位战功卓着、在军中已有相当影响力的年轻将领调回军校,绝非简单的闲置。其一,或是鉴于当前复杂的政治形势,将其暂时置于相对“安全”且易于掌控的范围内,观察其立场;其二,黄埔三期、四期学员即将毕业,五期入伍生也已入校,正是塑造未来军中骨干的关键时期,让他执掌战术教研,意在利用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和声望,为“嫡系”培养更忠诚、更专业的军事人才,巩固蒋系在军队中的根基。这既是一种考验,也是一种更深层次的笼络与利用。
远离漩涡,亦是观察。 暂时离开第一军这个是非之地,对楚云飞而言,未必是坏事。他可以借此机会,跳出眼前错综复杂的人事纠葛,从一个更超然的位置观察时局的变化,思考未来的道路。同时,黄埔讲台也是一个绝佳的平台,可以继续传播他的军事思想,影响更多未来的军官。
风暴前的宁静? 这纸调令本身,也预示着更高层面的布局已接近完成。蒋介石正在加紧整顿内部,为可能到来的摊牌做准备。将他调离野战部队,或许意味着更大的动作即将开始。
楚云飞没有表露任何异样,平静地接受了命令。向师长李延年汇报时,李延年脸上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复杂神色,随即热情地表示祝贺:“云飞兄荣升少将,执掌黄埔教鞭,必能为党国培养更多栋梁之才!第五团的弟兄们会想念你的!” 话语中客套多于惋惜。
交接过程顺利而迅速。楚云飞与接任的团长(一位明显的蒋系嫡系)办理了交接,与第五团的官兵们简单话别。官兵们对这位战功赫赫、带兵有方的团长离去,心情复杂,有不舍,也有对未来的茫然。
离开军营那天,楚云飞只带了简单的行李和少数随从。当他再次踏足黄埔军校大门时,心境与当年作为一期学员时已截然不同。曾经的他是怀揣理想的学子,如今的他,是身经百战、肩扛将星、却也被卷入巨大政治漩涡的军人。
军校依旧,码头依旧,但物是人非。校本部给予了高规格的接待,校长办公厅主任亲自迎接。新的职务赋予了他相当大的权限,负责全校的战术教学体系设计和高级军官的培训。
安顿下来后,楚云飞站在教官宿舍的窗前,望着熟悉的校园。操场上,新入伍的学员正在操练,口号声此起彼伏。他深吸一口气,知道一段新的、同样充满挑战的征程开始了。这里不再是硝烟弥漫的前线,但却是另一处看不见硝烟的战场。他需要在这里,继续运筹帷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