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杭的空气湿润而温暖,与琴岛的海风截然不同。刘佳佳抵达时已是傍晚,机场人流如织。她按照指示牌找到接机处,很快看到了写有“新媒体巅峰研修班”字样的接机牌,旁边站着一位穿着得体、笑容职业的年轻女性。
“您好,是刘佳佳女士吗?我是研修班的接待助理,小林。”年轻女子迎上来,热情地接过刘佳佳手中的小件行李。
“你好,麻烦你了。”刘佳佳微笑回应,目光快速扫过对方。小林看起来二十多岁,妆容精致,态度殷勤,看不出任何异常。
乘坐研修班安排的商务车前往酒店。一路上,小林热情地介绍着西杭的特色和研修班的一些基本情况,言语间充满了对这次学习机会的推崇。刘佳佳安静地听着,偶尔附和几句,心中却保持着高度的警觉。张温琪的安排如此周到,几乎无懈可击,但这本身就是最大的可疑之处。
下榻的酒店位于西杭新兴的商务区,现代化程度很高。办理入住时,前台流程同样顺畅,房间被安排在较高的楼层,视野开阔。刘佳佳婉拒了小林帮她拿行李上楼的好意,独自进入房间。
和王凯一样,她第一时间对房间进行了细致的检查。没有发现明显的监控设备,但她注意到房间内的一些细节——比如床头柜上摆放的薰香精油品牌,是她资料中曾提及偏好的某个小众品牌;衣柜里准备的备用浴袍尺寸,也恰好是她的尺码。这种看似贴心的“个性化服务”,让她感觉仿佛有一双眼睛在暗处注视着自己的一举一动。
她没有动用任何特殊设备,只是将这些细节默默记下。然后,她拿出那台加密通讯器,给王凯发了一条简短的信息:“已抵西杭,安。细节到位。”她相信王凯能明白“细节到位”的含义。
很快,王凯的回复传来,同样简短:“收到。伊万邀约明日课后小聚,应允。”
刘佳佳眼神微凝。东欧那边,棋子也开始落子了。她回复:“小心。保持联络。”
放下通讯器,刘佳佳走到窗边,俯瞰着西杭璀璨的夜景。车流如织,霓虹闪烁,这座以电商和流量闻名的城市,此刻在她眼中却像一张巨大的、无形的网。张温琪把她放在这里,如同将一件珍贵的猎物放入精心布置的猎场,他一定认为,离开了王凯的保护,她这只看似温顺的“金丝雀”将更容易得手。
“那就看看,谁是猎人,谁是猎物吧。”刘佳佳低声自语,眼神锐利如刀。
次日,研修班正式开班。课程安排确实如资料所示,干货满满。讲师都是行业内的顶尖人物,分享的内容极具前瞻性和实操性。课堂气氛活跃,学员们来自五湖四海,都是新媒体领域的佼佼者,彼此间交流热烈。
刘佳佳很快沉浸其中,她认真学习,积极提问,笔记做得一丝不苟。她将自己定位为一个勤奋好学、渴望提升的创业者,迅速融入了这个集体。她的美貌和得体的谈吐,也让她很快成为班上备受关注的对象。不少学员,尤其是男性学员,都主动与她交换联系方式,讨论课程内容或行业动态。
刘佳佳来者不拒,表现得开朗健谈,但始终保持着一个安全的社交距离。她在观察,这些热情的同学中,是否有张温琪安排的“自己人”。
一天课程结束,学员们相约晚上一起聚餐,体验西杭的本地美食。刘佳佳欣然同意。这是一个观察和融入的好机会。
聚餐地点选在一家颇具特色的本地菜馆。席间,大家推杯换盏,气氛融洽。刘佳佳注意到,一个名叫李哲的男学员对她似乎格外关注。李哲自称在西杭经营一家规模不小的mcN机构,言谈间自信满满,对行业内的资源和门道似乎非常熟悉。他几次主动与刘佳佳攀谈,从课程内容聊到“佳期工作室”的发展,言语中不乏赞美,并表示以后可以多多合作,资源共享。
“刘总,你的个人条件太好了,内容质感也很棒,就是商业化方面感觉还有很大潜力可以挖掘。”李哲端着酒杯,语气诚恳,“我们公司在供应链和品牌对接这块很有优势,说不定能帮上忙。”
“谢谢李总,确实还有很多要学习的地方。”刘佳佳笑着回应,态度既不冷淡也不过分热情,“以后有机会多向李总请教。”
她心中冷笑,李哲的出现太过刻意,他的热情和所谓的“合作意向”,与伊万·彼得洛夫对王凯的接近如出一辙。这大概率是张温琪在西杭布下的第一颗棋子,用来拉近关系,降低她的戒心,甚至可能试图在“合作”中创造独处或下手的机会。
她决定,将计就计。
接下来的几天,刘佳佳白天认真上课,晚上偶尔参加学员间的集体活动,对李哲保持着一份既不疏远也不亲近的“同学情谊”。李哲似乎也并不急于求成,只是时不时地在她面前展示自己的“实力”和人脉,比如不经意间提到与某个平台高管的饭局,或者炫耀手上掌握的某个热门网红资源。
刘佳佳耐心周旋着,同时也在暗中搜集李哲及其公司的信息。她动用了自己工作室的一些信息渠道,初步调查显示,李哲的mcN机构确实存在,规模尚可,但远没有他吹嘘的那么强大,而且近期的经营状况似乎有些微妙。这更让她确信,李哲背后有人指使。
与此同时,在东欧。
王凯的学习生活同样紧张而充实。伊万·彼得洛夫果然如约在课后邀请他小聚,地点是一家当地颇有格调的爵士酒吧。酒吧氛围轻松,伊万知识渊博,谈吐风趣,从东欧的历史文化聊到当前的商业机会,绝口不提任何敏感话题,仿佛真的只是一次友好的文化交流。
王凯配合着,扮演着一个对东欧市场充满兴趣的倾听者。他偶尔会提出一些关于本地政策、商业环境的问题,伊万都解答得滴水不漏,甚至还“热心”地表示可以介绍几位本地的商界朋友给他认识。
“王,你知道吗?有时候机会就在身边,就看能不能抓住。”伊万抿了一口威士忌,意味深长地说,“就像我们这次的学习,看似是知识的提升,但更重要的是人脉的拓展。张先生为我们搭建了这个平台,就是希望我们这些‘潜力股’能互相成就。”
王凯心中明了,这是在替张温琪敲边鼓,强化那份“知遇之恩”的印象。他举起酒杯,与伊万轻轻一碰:“伊万你说得对,确实要感谢张董给的机会。”
酒吧聚会结束后,王凯回到酒店,立刻通过加密通道与刘佳佳联系,互相通报了彼此这边“棋子”的动向。
“李哲,mcN机构,背景存疑,意图接近。”刘佳佳言简意赅。
“伊万,本地望族,背景复杂,意图拉拢并展示能量。”王凯回复。
“保持接触,收集证据,等待对方下一步动作。”两人几乎同时发出类似的信息,默契十足。
他们都清楚,无论是李哲还是伊万,都只是前菜。张温琪的真正手段,还没有显现。他现在做的,不过是温水煮青蛙,用资源和关系慢慢编织一张网,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深陷其中,或者放松警惕。
时间一天天过去,东西两线的“学习”都在按部就班地进行。王凯在商学院表现出色,他的见解和沉稳赢得了不少同学的尊重;刘佳佳在研修班也如鱼得水,她结合自身经验提出的观点,常常让人眼前一亮。
表面上,一切风平浪静,甚至充满了积极向上的氛围。
然而,暗地里的试探从未停止。李哲开始以“探讨合作细节”为由,尝试约刘佳佳课后单独喝咖啡;伊万则暗示有一个“利润丰厚”的本地能源项目,想拉王凯入局考察。
刘佳佳和王凯都采取了同样的策略——不拒绝,但也不轻易答应。刘佳佳以“课程安排紧张,需要时间消化”为由,婉拒了李哲的单独邀约,但表示小组讨论或集体活动时可以多交流。王凯则对伊万的项目表现出“谨慎的兴趣”,表示需要看到更详细的商业计划书和风险评估。
他们在拖延,在观察,也在等待。等待张温琪失去耐心,或者露出更大的破绽。
这场跨越大陆的博弈,在看似平和的知识海洋下,暗流愈发汹涌。张温琪以为自己是稳坐钓鱼台的渔夫,却不知水下的两条鱼,早已不是他想象中的那般温顺可欺。他们正冷静地游弋,寻找着反戈一击的最佳时机。虚实之间,较量仍在继续。而风暴,或许就藏在下一刻的平静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