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央视大楼,军事频道栏目组办公区。夜色已深,大多数工位已经空置,只有角落靠窗的一个位置还亮着灯。苏晚晴揉了揉有些发涩的眼睛,将视线从面前密密麻麻写满笔记的稿纸上抬起,落在了电脑屏幕上那份刚刚完成初稿的报道文档上。
标题是:《从“体系破击”到“力量存在”——浅析我国空防战略思维的新变化》。
这是一篇没有直接提及任何具体装备、任何具体事件的评论性文章。但字里行间,却仿佛蕴含着某种沉甸甸的力量,指向了近期在高层和军方内部流传的、那场发生在西北高空、结果堪称石破天惊的“驱离”行动。
作为央视军事频道冉冉升起的新星,苏晚晴凭借其扎实的专业功底、敏锐的新闻嗅觉,以及那次对“老兵修理站”的独家采访(虽然最终播出内容经过了大幅删改,但她在内部简报中的地位已然不同),获得了一些普通人无法接触到的信息渠道。她并未拿到“应龙”任务的详细报告,但她通过内部通报的只言片语、某些资深军事专家讳莫如深的态度、以及军方近期一些微妙的姿态变化,敏锐地捕捉到了风向的转变。
尤其是局座张召忠,在最近一档节目中提到“未来空战不仅仅是武器的对抗,更是体系与体系的碰撞,当你的存在本身就能让对方体系失效时,胜负已分”时,那种与以往“忽悠”截然不同的、带着某种难以言喻的底气和深意的眼神,让她更加确信,有什么不得了的事情发生了。
她深吸一口气,开始梳理文章的核心逻辑。
她没有去描绘那架传说中的银色战机如何神兵天降,也没有去渲染敌方飞行员如何惊恐崩溃——这些细节她无从得知,即便知道也无法诉诸笔端。她选择了一个更宏观、也更安全的视角:战略思维的演进。
文章开篇,她回顾了以往在面对某些高性能侦察平台挑衅时,我方往往处于“体系破击”的被动防御思维,即如何利用现有装备和技术,去干扰、阻滞、乃至击落来犯之敌。这种方式有效,但代价高昂,且始终处于“应对”层面。
笔锋一转,她引用了近期一些军事理论界开始出现的、关于“力量存在”威慑的新观点。这种观点认为,当一方拥有某种绝对的、无法被有效反制和探测的“力量存在”时,它本身就能构成最强的威慑。对方不再需要考虑如何突破你的防御体系,而是首先要面对“你的存在即意味着我行动失败”这一绝望现实。这种威慑是静默的,是持续的,是从根源上剥夺对方行动意愿和能力的方式。
苏晚晴巧妙地将一些公开的、模糊的技术发展趋势(如全频谱隐身、高超音速、人工智能空战系统等)与这种“力量存在”理论结合起来,论述了技术突破可能带来的战略范式转移。她写道:
“……当技术的代差积累到一定程度,量变引发质变,所带来的将不仅仅是某一件武器的更新换代,更是整个作战理念和战略平衡的重塑。一种新的‘力量存在’,可能无需开一枪一弹,仅凭其无可辩驳的性能展示,就能在对手的心理防线上撕开巨大的缺口,迫使其重新评估风险与收益,从而达成‘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最高战略目的。”
“……这种威慑,不同于核武器的相互毁灭保证,它是一种更加灵活、更具针对性、也更能体现技术自信和战略定力的方式。它意味着,在某些特定领域,我们已不再满足于‘你有我也有’的追赶,而是开始追求‘你无我有,你有我优’的绝对优势,并善于将这种优势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战略主动权。”
在文章的结尾,苏晚晴没有给出任何确定的结论,而是留下了一个开放性的思考:
“我们或许无法从公开渠道窥见那改变游戏规则的具体形态,但风向的变化已然清晰可辨。从被动防御到主动威慑,从体系内的破击到体系外的‘力量存在’,这种思维上的跃升,或许比任何单一武器的亮相,都更值得关注和深思。它预示着,未来的天空,将遵循一套新的、由强者书写的规则。”
她反复审阅着文稿,调整着措辞,确保每一个论断都有理论支撑,每一个暗示都停留在合理推测的范畴,既不触犯保密红线,又能精准地传递出那份呼之欲出的震撼与自信。
当最后一句定稿,窗外已经泛起了鱼肚白。苏晚晴长长地舒了一口气,感觉精神有些疲惫,但内心却有一种难以言喻的兴奋和满足感。她知道,这篇文章一旦播出(当然,需要经过严格的内部审查),必将引发巨大的反响。它就像一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头,虽然不会直接展示水底的瑰宝,却能用涟漪告诉所有人,那里蕴藏着不凡。
她将稿件提交给栏目主编,并附上了一份详细的说明,阐述了文章的背景分析和安全考量。做完这一切,她靠在椅背上,脑海中却不自觉地浮现出那个位于城郊结合部、挂着“老兵修理站”招牌的破旧建筑,以及那个穿着工装、眼神清澈、说话总带着点让人哭笑不得的“凡尔赛”的年轻站长。
“张飞……”她低声念着这个名字,眼神有些复杂。尽管没有任何直接证据,但她的直觉告诉她,近期这一系列震撼性的变化,绝对与那个神秘的地方、那个看不透的人脱不开干系。他那句“就是些小改进,没啥大不了的”,当初听起来像是玩笑,如今回想起来,却仿佛带着一种洞悉一切的淡然和……傲然。
几天后,这篇经过精心打磨和严格审查的评论文章,在央视军事频道的黄金时段播出。正如苏晚晴所预料的那样,立刻在军迷圈、学术界乃至更高层面引起了广泛关注和热烈讨论。
普通的观众或许只觉得这篇文章分析深刻、格局宏大,听得人热血沸腾。但对于那些真正的“内行”和密切关注华夏军事动态的外部观察者而言,这篇文章透露出的信息,堪称惊雷!
“体系外的‘力量存在’”、“无可辩驳的性能展示”、“不战而屈人之兵”……这些关键词,与近期那架“全球鹰”神秘坠毁、以及某些渠道流传出的、关于遭遇无法识别飞行器的碎片化信息相互印证,几乎坐实了某种猜测!
各大军事论坛瞬间爆炸。
“卧槽!官方暗示!这绝对是官方暗示!”
“实锤了!咱们肯定是有啥大杀器亮相了!直接把对面最牛的侦察机给‘瞪’下来了!”
“‘力量存在’!这个词用得太牛逼了!听着就提气!”
“我就说嘛,前几天西北方向肯定出大事了!原来是在‘展示存在’!”
“苏记者这文章,信息量巨大啊!这是吹响号角了?”
而一些国外的军事分析机构和情报部门,更是将苏晚晴的这篇报道反复研读,逐字逐句分析。他们试图从中解读出那隐藏在水面之下的冰山一角。那架导致“全球鹰”坠毁的神秘战机,其性能、其威慑模式,似乎在这篇看似理论探讨的文章中,找到了某种战略层面的注解。
一种无形的压力,开始在某些习惯于高高在上的决策圈中弥漫。他们意识到,东方那个古老的国度,似乎不仅仅是在追赶,而是在某个他们未曾注意的领域,实现了堪称颠覆性的跨越!一套新的规则,正在由对方悄然制定。
苏晚晴因为这篇报道,再次奠定了她在军事新闻领域的地位。同行称赞她视角独特、立意高远;上级肯定她把握住了正确的舆论导向。但她自己心里清楚,她只是敏锐地捕捉到了那已然发生的变化,并用笔将其勾勒出了一个模糊而强大的轮廓。
她站在办公室的窗前,望着楼下熙熙攘攘的车流,心中却牵挂着那个远在郊外的、安静得有些过分的修理站。她知道,真正的风暴眼,在那里。而她所做的,不过是为这即将到来的风暴,送上了一段恰如其分的序曲。
她拿起手机,翻到那个几乎从未拨出过的、属于安国邦的加密号码,犹豫了片刻,最终还是放下了。有些界限,现在还不是跨越的时候。但她有种预感,她与那个神秘修理站的故事,绝不会就此结束。
而此刻,在某个戒备森严的研究院内,正准备动身前往龙巢基地的林沐瑶,也看到了苏晚晴的这篇报道。她仔细阅读着文章里的每一个字,清冷的眼眸中闪过一丝了然和愈发浓厚的兴趣。
“力量存在……体系外的威慑……”她低声重复着这几个词,嘴角微微勾起一个弧度,“看来,我这次要去的地方,比想象中还要有意思。张飞……你创造的,究竟是一个怎样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