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力的运作如同投资,投入之后,自然期待回报。林闻轩在江安府经营日久,编织网络,投入了无数心力与“成本”,如今,到了收获第一季“果实”的时候。
这一日,他收到了来自吏部的正式文书——经江安府举荐,吏部考核通过,原江安府通判王明远,升任邻省某府的同知;原江安府下辖某县县令刘有为(此人最是“懂事”,孝敬也最丰厚),调任漕运枢纽之地,任知县,虽品级未升,但位置紧要,油水丰厚;另有数名他暗中扶持、或明或暗表达了效忠的官吏,皆有不同程度的升迁或调任肥缺。
这份名单,堪称林闻轩权力运作的“成绩单”。
消息传出,林府门前更是车水马龙。王明远、刘有为等人,带着重礼,涕零感激地前来拜谢。他们清楚,没有林闻轩的举荐和背后梅派势力的推动,仅凭他们的政绩(其中多少还是林闻轩帮忙“包装”的)和资历,绝无可能获得如此优渥的职位。
“恩师在上,请受学生一拜!”刘有为甚至不顾官场体统,直接行起了弟子礼。林闻轩坦然受之,心中受用。他知道,这些被他“举荐”出去的人,到了新的位置,便成了他林闻轩的“自己人”,是他权力触角的延伸。未来,无论是在信息、资源还是政治支持上,他们都将反哺于他。
回报不仅仅是口头上的感激和眼前的礼物。
王明远在赴任前,秘密将一叠厚厚的银票塞给林闻轩的心腹,这是“谢师银”,远超他当初为内侄之事付出的代价。
刘有为则更“贴心”,他不仅奉上厚礼,更承诺:“恩师,学生此去漕运要津,别的不敢说,日后凡是江安府过往的漕船,定当优先放行,各项损耗补贴,皆按最优办理。恩师在江安所需南货北物,学生一力承当,定时派人送至府上。”这是将手中的公权力,转化为对林闻轩私人的、持续性的服务。
更有甚者,一位被举荐到盐运司担任要职的旧属,直接许诺,今后江安府的盐引,林闻轩可以指定几家商号承包,其中干股分红,自然源源不断。
这些回报,不再是简单的钱财,而是形成了纵横交错的利益网络和资源渠道,让林闻轩的权力基础更加稳固,也能为他带来源源不断的财富。
很快,梅知节的书信也到了。信中,梅公对林闻轩此番“举荐得人”大加赞赏,称他“识人之明,布局之远,已得其中三昧”。并隐约透露,经此一事,林闻轩在梅派内部的地位将更加稳固,已被视为可以独当一面的核心成员之一。
随信而来的,还有梅公通过特殊渠道送来的一份“礼物”——并非金银,而是一份名单,上面罗列了朝中几位即将致仕或调任的官员信息,以及他们可能空出的职位预估和需要打点的“价码”。这是一份更高级的“投资指南”,意味着林闻轩开始被允许参与更高层面的权力分配游戏。
林闻轩明白,这是梅公对他的一次重要考验和奖励。他若能利用这份名单,成功运作自己人填补这些空缺,那么他在梅派体系内的分量将大大增加。
然而,阳光之下必有阴影。林闻轩这番大规模“举荐自己人”的动作,并非无人察觉。
首先,那位因考评被李秀材挤占而心怀不满的县丞张诚,其好友、御史陈清源,已经注意到了江安府官员异常的调动情况。他开始利用职权,悄悄调阅相关人员的档案和考评记录,试图找出其中的猫腻。一条暗线,已悄然盯上了林闻轩。
其次,江安府内,并非铁板一块。布政使**崔实之**,作为梅知节在省内的政敌,对林闻轩这个梅派干将的崛起早已不满。此次林闻轩大肆安插亲信,更是触动了崔实之的神经。他虽暂时按兵不动,但已暗中收集林闻轩“结党营私”、“贿赂公行”的证据,只待时机成熟,便会发出致命一击。
林闻轩沉浸在举荐成功的喜悦和丰厚回报中,对这两股潜在的威胁尚未充分警觉。他正忙着根据梅公提供的名单,筛选目标,筹划下一轮的权力运作。
夜深人静,林闻轩独自在书房,看着那份升迁名单和梅公送来的“投资指南”,志得意满。他端起茶杯,品着刘有为送来的极品龙井,只觉得满口甘醇,权力之味,莫过于此。
他甚至开始觉得,当初周文渊信中所言,是何等迂腐可笑。为民请命?若自身尚且不保,何谈为民?唯有掌握足够的权力,才能……才能什么呢?他一时有些惘然,但很快便甩开了这丝杂念。
他走到窗边,望着江安府璀璨的夜景,心中豪情万丈。这举荐的回报,如同最甜美的毒药,让他愈发沉醉于权力的游戏,在系统的泥潭中,越陷越深。他却不知,在他看不见的地方,针对他的网,正在慢慢织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