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如同无声的流水,在轴承的旋转、机床的轰鸣和书页的翻动间悄然滑过。林向阳依旧扮演着他三重身份——普通高中生、父亲背后的“知识源泉”、韩定邦副局长神秘的“编外顾问”。每一次知识的输出都如履薄冰,每一次系统的运用都精打细算。他小心地维持着平衡,既不让那超越时代的光芒过于刺眼,又确保它能持续地、微弱地照亮前行的道路。
他从未期待过任何形式的回报。对于他而言,能够利用系统的力量,为这个正处于艰难转型期的国家尽一份心力,看着那些基于他“点拨”的改进在工厂里落地生根,产生实效,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满足和存在的意义。他像一个匿名的园丁,只问耕耘,不问收获。
然而,他所做的一切,并非无人知晓,也并非被漠然视之。在那个强调集体主义和知恩图报的年代,这种“不计名利”的奉献,尤其显得珍贵。虽然“海外爱国华侨”和“匿名老师”的身份无法公开表彰,但组织并未忘记这份沉甸甸的情谊。一种心照不宣的、静默的回馈,开始如同涓涓细流,悄然浸润着林家的生活。
最先发生变化的是医疗方面。林母一直有轻微的慢性支气管炎,每到换季或者天气骤变,就容易咳嗽不止。往年,要么是自己硬扛,要么是去街道卫生院开点普通的止咳药水。但这一年深秋,林母的老毛病又犯了,咳得夜里睡不好觉。林大山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却也没什么好办法。
一天下班,厂党委书记像是偶然想起似的,对林大山说:“老林啊,听说你爱人气管不太好?市人民医院呼吸科最近来了位从省城调来的专家,每周二坐诊,看得挺细的。我这儿有个熟人,帮你约了个号,下周二带你爱人去看看吧,别拖着了。”
林大山愣住了。市人民医院的专家号,尤其还是省城来的,那是一号难求,普通人凌晨排队都不一定能挂上。书记这话说得轻描淡写,但背后的意味,林大山瞬间就明白了。他喉咙有些发紧,点了点头:“谢谢书记,太感谢了。”
周二,林大山带着妻子去了市人民医院。果然,没有经历任何排队周折,他们直接被护士引到了专家诊室。老专家态度和蔼,检查得非常仔细,开了几种平时在卫生院根本见不到的高效药物,还详细嘱咐了日常调养的注意事项。林母服药后,咳嗽很快得到了有效控制,精神状态也好了很多。
林大山看着妻子安稳睡去的侧脸,心中感慨万千。这看似偶然的“便利”,背后是组织细致入微的关怀,是对他们一家“贡献”的无声肯定。
紧接着,是关于林向阳的。
林向阳虽然拥有系统,但在现实层面,他依然是一个渴求知识的高中生。这个年代书籍匮乏,尤其是国外的科技文献和前沿刊物,更是难以接触到。他只能通过系统有限地浏览,或者从父亲偶尔带回来的《参考消息》上获取一些支离破碎的信息。
一个周末,林大山从厂里回来,手里提着一个沉甸甸的、印着“内部资料”字样的牛皮纸袋。他神情严肃地将纸袋交给林向阳。
“向阳,这是……韩局长那边,以‘技术参考资料’的名义,特批给你阅览的。”林大山压低了声音,“记住,只能在屋里看,绝不能带出去,更不能外传。看完之后,我要按规定交回去。”
林向阳心中一动,接过纸袋打开。里面是几本装订整齐的影印资料,封面是简单的白纸黑字,写着《国外机械工程动态(选编)》、《欧美工业管理译文集》、《最新材料科学简报》。他随手翻开一页,里面是翻译过来的国外最新论文摘要、技术动态分析、甚至还有一些清晰的设备图片和原理图。这些资料,在外面是绝对看不到的,属于严格控制流通的内部参考物。
这对于求知若渴的林向阳来说,无异于久旱逢甘霖。虽然系统里的知识更先进,但这些资料代表了这个时代外界认知的边界,能让他更好地理解当下的技术语境,也能为他未来“输出”知识提供更合理的“掩护”。
“爸,我知道轻重。”林向阳郑重地点点头,如获至宝地将资料抱在怀里。
从此,林大山隔三差五就会带回来一些类似的“内部资料”,内容涵盖机械、电子、化工、管理等多个领域。林向阳如饥似渴地阅读着,将这些“当代前沿”知识与系统内的知识相互印证,进一步完善着自己的认知体系,也让他对如何更安全、更有效地“泄露”知识,有了更清晰的把握。
除此之外,一些更细微的变化也悄然发生。林家偶尔会多出一些紧俏的副食品配额,比如几斤难得的瘦肉、一瓶名牌花生油,来源自然是“厂里对优秀职工的慰问”;林大山年底的先进个人奖金,也比往年厚实了不少;甚至有一次,街道居委会主动上门,表示可以优先考虑将林家列入次年单位福利分房的候选名单,虽然林家因为住房尚可婉拒了,但这番心意已然传达。
所有这些“便利”和“优待”,都没有任何文件说明,也没有任何人公开提及与“海外华侨”或“匿名老师”有关。它们被巧妙地包裹在组织关怀、职工福利、政策允许等合情合理的外衣之下,进行得自然而然,悄无声息。
林大山和林母都是明白人,他们从不点破,只是默默接受,并将这份感激深埋心底,转化为对儿子更坚定的支持和对工作更投入的热情。他们知道,这是国家在用一种特殊的方式,表达着不会宣之于口的谢意。
林向阳更是洞若观火。他清晰地感受到了这种无声的回馈背后,所蕴含的认可与温度。这让他更加确信,自己的道路是正确的,是值得坚持下去的。这种心照不宣的默契,形成了一种奇特的良性循环:他付出知识和助力,国家回馈以保障和信任。
夜深人静时,林向阳翻阅着那些珍贵的内部资料,台灯的光芒映照着他年轻却沉静的脸庞。他并不在意物质的回馈,他在意的是这种被认可、被需要的感觉,在意的是自己输出的知识真正产生了价值。这种超越物质层面的联结,让他感觉自己不再是孤独地背负着秘密前行,而是与一个宏大的叙事,与脚下这片土地的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
国家的回馈,如同春风化雨,无声,却滋养着希望,坚定着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