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夜的温暖与团圆还萦绕在心头,春天的气息便已迫不及待地染绿了田野。林向阳家那块位于自留地边缘、曾经贫瘠的“试验田”,成了整个林家屯最引人注目的所在。
当别人家地里的玉米苗还在努力伸展着略显单薄的叶片时,试验田里的玉米秆已经蹿得老高,茎秆粗壮得如同小儿手臂,墨绿色的叶片宽大肥厚,在阳光下泛着油亮的光泽,透着一股子蓬勃的生命力,与旁边普通田地里有些发黄、甚至偶有病斑的玉米形成了鲜明对比。
等到抽穗扬花的时节,差异更加明显。普通玉米的穗子大多细长,籽粒排列稀疏,而试验田里的玉米,每一株都结出了两到三个硕大饱满的果穗,苞叶紧实,顶端吐出的缨子都显得格外精神。
“嘶——大山家的,你家这南边来的种子,可真邪乎啊!” 路过的村民无不驻足,发出惊叹和羡慕的声音。
“这秆子,这叶子,这穗子……俺种了一辈子地,没见过长势这么旺的玉米!”
“瞧这架势,一株能顶俺们地里两株的收成!”
议论声中,有好奇,有羡慕,也有一丝不易察觉的怀疑——长得这么好,真到收的时候,籽粒能饱满吗?可别是光长个子不结实的空架子。
林大山和李秀兰心里也一直悬着。虽然儿子信誓旦旦,但这种子毕竟来历特殊,万一只是虚有其表……
林向阳却心中有底。系统出品,必属精品。他每日精心照料,除草、施肥(依旧是农家肥为主,偶尔掺入系统签到来的少量、磨碎的骨粉补充磷钾),观察着每一株玉米的生长状态,确保它们能得到最好的生长条件。
盛夏,阳光炽烈,玉米到了成熟的季节。
当林大山带着几分忐忑,掰下试验田里第一个成熟的玉米棒,撕开青翠的苞叶时,周围围观的人都忍不住倒吸了一口凉气!
那玉米棒子足有一尺来长,颗粒排列极其紧密,每一粒都金黄饱满,圆润如同珍珠,几乎没有任何秃尖或缺粒的现象!用手指甲一掐,浆汁迸溅,带着一股清甜的香气。
“好家伙!这籽粒!太实在了!”
“俺的娘哎,这一个棒子,快赶上俺家那两个了!”
“你们闻闻,这味儿都香!”
惊叹声此起彼伏。事实胜于雄辩,试验田的丰收,用最直观、最无可辩驳的方式,证明了这种“南边来的种子”的卓越!
接下来的收割和称重,更是让所有人大开眼界。那块仅仅几分大小的贫瘠边角地,打下来的玉米粒,竟然比某些人家一亩好地的收成还要多!而且颗粒归仓,几乎没有瘪粒和杂质,抗病性更是表现得淋漓尽致,在整个生长周期内,几乎没有受到任何病虫害的侵袭,而同期普通田地的玉米,多少都有些被虫啃食或感染锈病的痕迹。
林大山看着堆在院子里那金灿灿、小山般的玉米粒,这个一向沉默寡言的汉子,激动得嘴唇都有些哆嗦。他抓起一把玉米粒,任由那饱满的颗粒从指缝间滑落,感受着那沉甸甸的分量和希望。
李秀兰更是喜极而泣,抱着小向红,不停地念叨:“好了,好了,今年冬天不怕了,不怕了……”
林向阳看着家人的反应,心中也充满了成就感。这不仅仅是粮食的丰收,更是对他“知识”和“选择”的肯定。
丰收的喜悦过后,更现实的问题摆在了面前——如何处理这些明显异于常品的种子和粮食?
当天晚上,家庭会议再次召开。
“这种子,是好东西。” 林大山首先定下基调,语气凝重,“产量高,抗病强,能多打粮食,就能多活人。”
李秀兰和林向军都点头。
“但是,” 林大山话锋一转,“来历说不清,太扎眼,是福是祸,难说。”
林向阳明白父亲的担忧。怀璧其罪,尤其是在这乱世,一种明显优于本土品种的高产作物,一旦大规模扩散,必然会引起各方势力的注意,对于他们这个有着特殊背景的家庭来说,风险巨大。
“爹,我有个想法。” 林向阳开口了,“咱们留足自己家明年要种的,再预留一部分,交给……‘上面’。” 他隐晦地指了指地下,意指组织。“这东西,对咱们的事业,应该有帮助。”
林大山眼中精光一闪,深深看了儿子一眼。他确实也有此意。这种能显着提高粮食产量的种子,其战略价值不言而喻。
“剩下的,” 林向阳继续道,“可以谨慎地、少量地分给屯里几户关系最好、嘴也最严的乡亲,比如栓叔家(狗蛋父亲)、七叔公家。就说是咱们试验成功,种子不多,大家分着种种看。这样,既能帮衬一下关系近的乡邻,也能稍微分散一下注意力,不至于让所有目光都集中在咱家。”
这个提议,既考虑了组织的利益,也顾及了乡亲情谊和自身安全,显得周全而老练。
林大山沉吟片刻,重重地点了点头:“就按向阳说的办。”
第二天,林大山便带着一部分精心挑选的、最饱满的种子,借着进城的机会,通过秘密渠道交给了组织。同时,李秀兰也按照计划,将另外几小包种子,悄悄地送到了王老栓、七叔公等几户人家手中,只说是自家试种剩下的,不多,让大家也跟着沾沾光。
那几户人家自然是千恩万谢,视若珍宝。
于是,林家屯里,关于林家“善种”的名声,悄然传开了。大家不再仅仅觉得林向阳是“能人”,更觉得林家是得了什么“福缘”,连地里的庄稼都比别人家长得好。
这种名声,带着点神秘色彩,却并不引人嫉恨,反而让林家在这个小村庄里的人缘和地位,进一步提升。毕竟,谁不希望跟一个能弄来高产种子、关键时刻还能救命(林向阳的医术)、手艺又好(李秀兰的裁缝)的人家交好呢?
试验田的丰收,如同一石激起千层浪,其影响远远超出了粮食本身。它进一步巩固了林向阳在家中和村里的地位,为他赢得了更广泛的信任,也为未来可能进行的更大范围的“种子推广”或借助农业知识进行的布局,埋下了重要的伏笔。金色的玉米粒,在1949年的这个夏天,闪烁着希望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