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子在看似平静的日常中流淌,林向阳“小林先生”的名声和母亲李秀兰“巧手裁缝”的招牌,如同两块磁石,悄然改变着林家与外界联系的频率和广度。这种改变,起初并未引起太多注意,就连林向阳自己,也只是将其视为改善生活和积累声望的手段。然而,在他那对身份特殊的父母眼中,这些变化却逐渐显现出远超预期的价值。
以往,林大山和李秀兰获取信息、传递情报,主要依靠那条隐秘且风险极高的固定“交通线”,接触的人员相对固定,范围有限。每一次行动都需要精心策划,如履薄冰。
但现在,情况不同了。
来找林向阳“看病”的,不再仅仅是突发急症的邻居。有些是家里老人常年咳嗽,来问问有没有便宜的土方;有些是妇人隐晦地打听调理月事的法子;还有些是半大孩子打架破了皮,跑来求点止血的草药……三教九流,男女老幼,借着求医问药的由头,自然而然地踏入林家那个原本不起眼的院子。
林向阳遵循《赤脚医生手册》的原则,能处理的就简单处理,处理不了的就建议送医,态度温和,收费低廉甚至不收钱,只偶尔接受些鸡蛋、青菜之类的谢礼。这种“医者仁心”的姿态,让他赢得了广泛的信任和好感。人们在闲聊中,会不自觉地透露许多零碎的信息:
“哎,小林先生,您说这世道……前两天俺娘家兄弟从通县过来,说那边路上查得可严了,盘问半天。”
“向阳小子,谢谢你上次给的方子,俺爹好多了。就是这药铺里的柴胡又涨价了,金圆券都快买不起了。”
“小先生,听说城里轧钢厂又在招工了?要求啥条件啊?俺家大小子想去试试……”
这些看似家长里短、抱怨时局的闲谈,落在林大山和李秀兰耳中,经过筛选和拼接,就能勾勒出外界局势、物价波动、人员流动乃至敌人布防的细微变化。
另一边,找李秀兰做衣服的客户群体也在扩大。从本屯的村民,扩展到周边村子的殷实人家,甚至偶尔还有镇上小职员的家眷慕名而来。量体裁衣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近距离的接触和交流。妇人们聚在一起,话题更是无所不包:
“秀兰嫂子,你这手艺真是没得说!比镇上‘瑞蚨祥’的师傅也不差!就是现在这布票太难弄了……”
“可不是嘛!听说南边打仗,好多布都运不过来了。”
“俺家那口子在保公所当差,回来说上头下了令,要各屯加紧盘查生面孔,说是防着‘奸细’呢……”
“哎,你们听说了吗?前街老王家二闺女,嫁的那个在北平城里当差的,说他们那边最近调动挺频繁的,人心惶惶的……”
女眷们的闲聊,往往包含着男人圈子里不易获取的、关于物资配给、基层动态、乃至城内官府内部风声的宝贵信息。李秀兰一边飞针走线,一边含笑听着,偶尔插问一句,就能引出来更多内容。她凭借精湛的手艺和温和的态度,成为了一个绝佳的信息接收站。
林向阳起初并未意识到这一点。他只是发现,父母最近似乎比以前更加关注他和母亲与外人接触的细节,有时会在夜深人静时,低声讨论着某些从“病人”或“客户”那里听来的消息。
直到有一天,林大山在处理一条紧急信息时,看似无意地感叹了一句:“多亏了向阳‘看病’认得西头老赵家,他家小子在城门口当差,今天透了个信儿,说明天盘查方向要变……”
林向阳这才恍然惊觉!
他改善家人生活、提升家庭声望的行为,在无形中,竟然编织出了一张覆盖更广、更自然、也更安全的情报收集网络!
这张网络,由求医问药的乡邻、定制衣物的客户构成,就像无数细小的“毛细血管”,深入到村镇的各个角落,源源不断地将那些零散、琐碎却真实的信息,汇集到林家这个“心脏”。
与之前那条高风险、节点明确的“动脉”式交通线相比,这种基于日常生活的信息收集方式,更加隐蔽,难以被察觉和破坏。因为它本身就是社会生活的一部分,毫无斧凿痕迹。
而他林向阳,这个“小林先生”和“巧手裁缝”的儿子,在无意之中,竟然成为了这张新兴情报网络最高效的催化剂和连接点!他的“医术”和母亲的“手艺”,成了最好的保护色和敲门砖。
明白了这一点后,林向阳开始有意识地进行配合。他会在给“病人”处理小伤小病时,更留意他们话语中透露的细节;他会鼓励母亲与客户多交流,维系好这些关系;他甚至会根据父母偶尔透露的信息需求,“恰好”地引导某些话题,或者“偶然”地接触到某些可能有用的人。
他做得不着痕迹,仿佛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的巧合。
林大山和李秀兰将儿子的变化看在眼里,心中又是欣慰,又是感慨。他们知道,儿子已经敏锐地察觉到了什么,并且正在用他独特的方式,参与到这项危险而伟大的事业中来。他没有询问,没有点破,只是用行动默默地支持着,将他的“好运”和“能力”,化为了这条隐秘战线上一股新的、难以估量的助力。
家庭的情报网络,因为林向阳的存在,变得更加灵动、广泛和富有生命力。这些来自最基层的、“毛细血管”般的信息,或许单条价值有限,但汇聚起来,却能拼凑出时代洪流下最真实、最细微的脉搏跳动。
林向阳,这个来自未来的灵魂,正以他意想不到的方式,更深地嵌入这个时代,成为那幅宏大历史画卷中,一抹虽然微小、却不可或缺的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