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荏苒,如同四合院墙角那架老葡萄藤,在不经意间又蔓延开新的枝桠,结出新的果实。林向阳以全区统考名列前茅的优异成绩,毫无悬念地升入了市重点高中——北城第一中学。
这份成绩单,在四合院里并未引起太大的惊奇,仿佛一切都在众人的预料之中。毕竟,在林向阳“爱学习、有出息”的名声早已深入人心,他房间里那堆积如山的旧书报,以及阎埠贵不遗余力的宣传,早已为这一刻做足了铺垫。
“看看人家向阳,我就说吧,是块读书的料!”
“老林家这回可是祖坟冒青烟了,出了个文曲星!”
“以后咱们院也能出个大学生了!”
邻居们的夸赞真诚而自然,带着一种与有荣焉的喜悦。连一向刻薄的贾张氏,在饭桌上教训棒梗时,也多了句口头禅:“你要是有对门向阳一半省心,我老婆子就能多活十年!”
林大山和林母更是喜上眉梢,走路都带风。儿子争气,比任何物质上的改善都让他们感到脸上有光,心里踏实。林大山甚至破天荒地买了一挂小鞭炮,在院里僻静处偷偷放了,算是聊表庆贺。
然而,对于林向阳而言,升入高中,与其说是荣耀的加冕,不如说是他计划中一个必然的阶段,一个可以让他更合理、更深入地“解锁”和“输出”系统知识的跳板。
高中的课程,与初中相比,无论是深度还是广度,都不可同日而语。数学开始接触更抽象的集合、函数与初步的微积分思想;物理深入到力学、热学、电磁学的本质规律;化学则开始探讨物质结构与反应原理的深层逻辑……
这些在普通学生看来艰深晦涩的知识,对拥有系统知识库的林向阳来说,却如同复习旧知。但他并没有表现出丝毫的懈怠或傲慢。相反,他比任何时候都更加“勤奋”和“专注”。
在课堂上,他永远是坐得最笔直、听得最认真的那一个。老师提出的问题,他总能给出清晰而准确的回答,但绝不会抢答,也不会刻意炫耀。他的解题思路往往简洁明了,直指核心,偶尔甚至会提出一两种教材之外、但更为巧妙的解法,引得任课老师啧啧称奇,视为不可多得的“好苗子”。
课后,他更是图书馆和实验室的常客。他不再仅仅满足于阎埠贵提供的那些旧书刊,开始名正言顺地借阅学校图书馆里那些相对前沿的科技书籍和学术期刊——虽然在这个年代,所谓的“前沿”也相当有限。他甚至还主动申请加入了学校的“课外科技小组”,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开始接触一些简单的电子电路安装和机械模型制作。
这一切,在外人看来,是一个天才少年对知识如饥似渴的正常追求。只有林向阳自己知道,他是在为自己脑海中那些超越时代的知识,构建一个更加坚实、更加合理的“来源”体系。
当他在科技小组里,“偶然”提出一个基于基础逻辑门电路改进的简单控制器设计,让指导老师眼前一亮时;当他在物理课上,用微积分的思维“独立”推导出一个当前教材尚未涉及的运动学公式时;当他在与阎埠贵探讨某个历史事件的科技背景,不经意间引用了某个尚未普及的化学原理时……他都在小心翼翼地、一点一滴地,将系统知识库里的碎片,通过“自主学习”、“课外阅读”、“独立思考”这些完美的渠道,释放出来。
他输出的,依然是经过严格“降维处理”的知识,确保它们看起来像是“天才的灵光一现”或“对现有知识的巧妙整合与拓展”,绝不会触及真正的黑科技。但即便如此,也足以让他在老师和部分优秀的同学眼中,成为一个真正的“学神”,一个思维深度和广度都远超同龄人的存在。
他的名声,不再局限于四合院和原来的初中,开始在北城一中的校园里悄然传开。甚至有一次,一位来校视察的市教育局领导,在听了物理老师对林向阳“独特解题思路”的介绍后,都忍不住当面考校了他几个问题,林向阳从容不迫、条理清晰的回答,赢得了领导的连连点头和高度评价。
这个消息不知怎么传回了四合院,更是让林向阳的声望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连易中海和阎埠贵谈起他,语气中都带上了几分敬畏。他们隐约感觉到,这个他们看着长大的少年,正在以一种他们无法完全理解的速度,朝着一个他们无法企及的高度飞翔。
林向阳平静地面对着这一切。他知道,学业的“飞跃”只是表象,是他为自己披上的又一层更高级、更安全的“外衣”。随着他接触的知识层面越高,他未来能够“贡献”出去的东西,其合理性和价值也就越高。
高中,对他而言,是一个全新的舞台。在这里,他可以更自由地呼吸来自系统知识库的“未来空气”,可以更从容地为下一步——或许是更关键的技术建议,或许是更前瞻的发展方向——积蓄力量,打下坚实的基础。他的目光,已经越过了四合院的围墙,投向了更广阔的天地,但他每一步,都走得异常沉稳和踏实。学神的传说,还在继续,并且注定会变得更加耀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