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尼西林事件如同一块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激起的涟漪远超林向阳的预想。虽然表面上一切如常,但他能敏锐地察觉到父亲林大山身上那种愈发沉重的、混合着敬畏与困惑的气场。家中的氛围也变得更加微妙,母亲偶尔看向他的眼神里,除了骄傲,也多了几分欲言又止的探究。
这一次“雪中送炭”,无疑将“海外爱国华侨”这个渠道的重要性提升到了一个全新的战略高度。它不再仅仅是解决一些生产难题,而是具备了影响更深远层面的潜力。然而,林向阳在短暂的振奋之后,却陷入了更深的思考。
实物援助,无论是轴承还是盘尼西林,固然直接有效,但终究有其局限性。它们是被动响应,是“授人以鱼”。而且,随着援助物品的技术含量和敏感性不断提升,暴露的风险也在指数级增加。这次是盘尼西林,下次呢?更精密的仪器?更前沿的技术资料?系统的兑换积分并非无限,而“海外华侨”的渠道也不可能永远天衣无缝。
他需要一种更安全、更持久、也更具杠杆效应的方式。
深夜,台灯昏黄的光晕笼罩着书桌。林向阳没有像往常一样翻阅课本,而是摊开一个崭新的笔记本,手中铅笔无意识地在纸上轻轻敲击。他的目光越过窗棂,投向漆黑无垠的夜空。系统里浩瀚如烟的知识,那些超越这个时代十年、二十年甚至更久的技术原理、管理理念、科学展望,如同被封禁的宝藏,在他脑海中闪烁。
直接抛出这些?那无异于引火烧身。一个高中生,如何能懂得连顶尖专家都未曾触及的领域?
必须有一个更合理的、更符合他当前身份的“知识输出”方式。
他的目光落在了桌角那本被翻得有些卷边的《民间故事集》上,一个念头如同电光石火般闪过。
“老爷爷”……或者说,“梦中授业”。
这个借口带着点孩童式的天真和荒诞,恰恰因为其荒诞,反而可能降低他人的戒心。毕竟,谁会真的去深究一个孩子光怪陆离的梦境呢?尤其在这个信息闭塞、某些传统观念依旧根深蒂固的年代。
他决定,就从一些最基础、相对不敏感,但又确实能解决当前普遍存在的工业痛点的小知识、小原理开始。
他仔细回忆着系统知识库中那些关于基础工业工程、质量控制、设备维护等方面的内容,筛选出一些符合八十年代初国内工业水平,稍作点拨就能见到成效的“干货”。比如,关于如何通过简单的统计方法来分析生产过程中的质量波动,减少次品率;比如,一种基于振动和声音判断的设备早期故障识别技巧;再比如,一些能提高特定机床加工精度的小窍门、工装夹具的改进思路……
他不能直接写出系统的理论公式和复杂模型,而是要用最朴实、甚至带着点童稚气的语言,将这些原理包装成“老爷爷在梦里比划着教我的”样子。
他开始在笔记本上写下:
**“爸爸,我昨晚又梦见那个白胡子老爷爷了。他带我去看一个大工厂,里面的机器轰隆隆响,但老爷爷摇头说,好多机器都在‘带病干活’,声音不对。他教我怎么听,说哪个声音像咳嗽,就是轴承可能要坏了,哪个声音像打嗝,就是齿轮没对好……”**
**“老爷爷还说,做出来的零件,不能光看最后一个合不合格,要在做的过程中就经常量一量、记一记,画成小点点图,就能提前发现是不是要出问题了……”**
**“老爷爷给我看一个小盒子,说里面的铁屑排列有讲究,可以知道机器磨损的情况,早点发现就能早点修,不会耽误生产……”**
他写得很慢,刻意模仿着一种介于少年记叙文和口述记录之间的文风,夹杂着一些自己“理解”后的、略显笨拙的描述,但核心的原理点却清晰地蕴含其中。
几天后,他找了个机会,将这个笔记本“不经意”地放在了父亲的书桌上。
林大山晚上回到家里,习惯性地坐到书桌前,立刻发现了那个摊开的笔记本。他起初只是随意瞥了一眼,以为又是儿子的课堂笔记或作文。但当他看到“白胡子老爷爷”、“工厂”、“机器声音”这些字眼时,眉头下意识地皱了起来。他拿起笔记本,带着几分疑惑和好笑,开始阅读。
看着看着,他脸上的笑容渐渐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越来越浓的惊异和沉思。
他是老技术工人出身,太熟悉车间里那些机器了。儿子笔下那些关于机器“咳嗽”、“打嗝”的形容,虽然幼稚,却异常形象地对应了几种常见的设备早期故障特征!还有那个“画小点点图”来提前发现质量波动的说法……这不正是厂里技术科偶尔提起、但并未普及的统计质量控制(Sqc)的最朴素思想吗?还有那个看铁屑判断磨损……
这哪里是什么荒诞的梦话!这分明是凝结了深厚实践经验、直指生产管理核心的宝贵知识!只是用一种极其特殊的方式表达了出来!
林大山的心跳加快了。他猛地合上笔记本,在房间里踱了几步,目光再次落在那笔记本上,眼神变得无比复杂。
又是“梦”?
和之前的“海外华侨”一样,这又是一个无法证实、也无法证伪的借口。但这一次,指向的不是实物,而是知识!是能从根本上提升生产效率和质量的方法!
他坐回椅子上,点燃一支烟,深深吸了一口。烟雾缭绕中,他回忆起儿子这段时间的变化,那种超越年龄的沉稳,那种偶尔流露出的、仿佛洞悉一切的眼神……难道,真的有什么世外高人,或者……他不敢再想下去。
但笔记本上的内容,像磁石一样吸引着他。他知道,这些东西如果运用得当,对厂里,甚至对国内的工业基础,都可能产生潜移默化但极其深远的影响。
第二天,林大山没有像处理实物援助那样直接去找党委书记。他利用休息时间,将自己关在办公室里,参照儿子笔记本上的“梦话”,结合自己多年的工作经验,重新整理、润色,写成了一份名为《关于改进车间设备维护与质量管控的几点浅见》的建议书。在建议书的开头,他小心翼翼地写道:“近日偶得启发,结合自身工作经验,形成以下几点不成熟想法,供领导参考……” 完全隐去了儿子的存在。
他将这份建议书郑重地提交给了车间主任,然后由车间主任递交到了厂技术科。
起初,技术科的工程师们对这份来自一线车间主任的建议书并未太过重视,只觉得有些想法颇为新颖。但当他们组织人手,选择了一个问题较多的班组进行小范围试点后,结果令人震惊。
仅仅一个月,该班组的设备意外停机时间下降了近百分之三十,次品率也有明显改善!尤其是那种通过声音和简易振动判断设备状态的方法,简单易学,深受老师傅们的欢迎,避免了好几起可能导致严重损坏的故障。
这份不起眼的建议书,立刻引起了厂领导和技术权威的高度关注。经过详细了解和论证,其中蕴含的朴素而有效的工业工程理念得到了认可,并开始在全厂范围内逐步推广。
林大山因此受到了厂里的通报表扬,被誉为“扎根一线、勇于创新的老黄牛”。但只有他自己知道,这份荣誉的背后,是儿子那个光怪陆离的“梦”。
晚上,他回到家里,看着正在伏案学习的林向阳,心情复杂难言。他走到儿子身边,沉默了片刻,才低声问道:“向阳,那个老爷爷……还跟你说什么了?”
林向阳抬起头,看着父亲眼中那混合着困惑、探寻和一丝不易察觉的期待,心中了然。他知道,父亲已经开始接受并重视这个新的“知识来源”了。
他露出一个属于少年的、略带神秘的微笑,轻声道:“爸,老爷爷说,他知道的还有很多很多。只要咱们需要,他还会在梦里,慢慢教我。”
林大山看着儿子的笑容,恍惚间,仿佛真的看到了一个隐于云雾之后的白须老者,正通过自己的儿子,将智慧的甘霖,一点点洒向这片干渴的土地。
知识的价值,第一次以这种奇特的方式,展现了其超越实物的、更为磅礴的力量。一条新的、更为安全的援助路径,正在悄然开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