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
李照飘然离去。
几天后,
两人在长安城重逢。
都换上了新的面貌。
“这里就是长安城?果然是大唐人道气运汇聚的地方。”
王玄朗身穿蓝衣,
站在高楼之上,
俯视整座城市的繁华。
他手持玉箫,遥指长安说道:
“确实是盛世气象。”
身旁的青年男子也望着脚下,
沉声回应。
那人身材魁梧,
浑身散发着武者气息,
正是号称“论武诸雄”的武千秋。
王玄朗却微微摇头,
随手抛出两枚铜钱。
武千秋接过铜钱,神色疑惑。
王玄朗用箫尖轻触铜钱,
示意他放在眼前。
武千秋照做,
透过铜钱的方孔向外看去——
竟看到一幅令人心惊的画面!
“这是太乙神数中的观运之法。”王玄朗说道。
“是法术吗?”武千秋问。
“是的。你也懂法术?”
“略知一二。”
武千秋确实见过法术,
曾与懂术法的人交过手。
但王玄朗的法术与尹仲不同——
尹仲靠的是血脉天赋,
而王玄朗施展的,
则是正统道门传承。
他所用的太乙神数,
正是玄门三式之一。
三式分别对应天地人:
太乙神数观天象,推国运;
奇门遁甲掌地势,布战阵。
一四六七
三式六壬掌命途,卜吉凶,洞察世间万象!
此刻,
王玄朗用太乙神数推演。
透过两枚铜钱的方孔,
武千秋突然看见——长安城上空金云翻滚,霞光如练!
他终于明白王玄朗为何摇头。
原来他所指是大唐的人道气运。
而他说的却是盛世的功绩。
只见汹涌金云之上,
一条巨大的黄龙盘踞在天空!
龙爪伸出,
正好将大唐宫殿抓入爪中!
不远处,
一道长索从天而降。
这不是普通之物,
正是黄龙的一根须须!
“这就是大唐的人道气运?”武千秋惊讶地问。
心中激荡不已。
他第一次见到气运具象化。
原本以为人道气运虚无缥缈,
没想到——
大唐的气运竟然化为真龙!
如果是这样,
难道各朝的气运都能化为龙?
王玄朗再次开口:
“我曾看过各朝的气象,如今再看大唐,仍感到震撼……这种显赫的景象,实为君主之相!”
“不逊于强秦,不输于雄汉。”
“也许唐皇真的能问鼎神洲,成为人皇。”
这话让人震惊。
武千秋却心生疑问——
王玄朗只提到了秦、汉、唐,
却没有提到宋、明。
“宋、明的气运如何?”
武千秋提起宋、明时,王玄朗也愣了一下。
他随即摇头叹息:“宋、明与秦、汉、唐的气运,根本无法相比。”
“为什么?”
“因为大宋的人道气运曾被人斩断。”
“是谁做的?”
“大宋太子赵昊。”
“所以这就是大宋**、喃邶割据的原因?”武千秋追问。
“没错。”
“那大明呢?”
“大明……”王玄朗陷入沉思。
片刻后,他慢慢说道:“大明的变故,是因为六成的人道气运流落江湖。正因为这样,大明江湖在几十年间,涌现了许多高手。”
说这话时,王玄朗目光直视武千秋,显然暗示他也是其中的受益者。
“具体原因还不清楚,但肯定和明皇朱武离开京城有关……”
“既然有人道气运加持,明皇朱武坐镇京城几乎无敌,为何无缘无故离开?”武千秋不解地问。
“这也是个谜。”
“好吧。”武千秋没有继续追问,但总觉得事情远没那么简单。
长安城,金山寺。
晨钟暮鼓,香火鼎盛,香客络绎不绝。
人群中,两人缓缓上山。
“我仔细想过了,待会儿我们分开行动。你去大唐国师休息的地方,我随香客进讲经堂。”王玄朗对武千秋说道。
他的意思,是想亲自见一见那位大唐国师。
但武千秋并不赞同。
“计划不变,只是稍作调整。”
“为什么要改?”王玄朗问道。
“我想先见一见大唐国师。另外,我还想亲眼看看他从西林寺带回来的《大日如来真经》。”武千秋语气坚定。
之前他们已经打探到一些消息。
奇怪的是,
他们原本以为那位大唐国师在金山寺中应是深居简出。
没想到实际情况恰恰相反。
这位国师每天未时都会出现,并亲自为所有香客讲经。
而他讲解的内容,不是别的——
正是他从天竺西林寺带回的《大日如来真经》。
《大日如来真经》被称为西林寺的镇寺之宝,
传说它是佛门一切法门的源头。
其中不仅包含佛门至高思想,
本身也是一部佛道武经。
因此,
这部经可谓包罗万象。
但每个人的悟性不同,
所领悟的内容也各不相同。
毕竟这是佛门始祖释迦摩尼亲笔写下的,
相传包含了佛门所有的法义。
而这位大唐国师,
竟然将如此珍贵的**公之于众。
这实在让人难以理解。
“你想看看《大日如来真经》?”提起这部经,王玄朗神色微变。
“别小看这部经,它是佛门至高的经典,由佛门始祖释迦摩尼亲自撰写,其中蕴含着极为诡异的力量。如果你心志不坚,又对它生出贪念,它甚至可能将你渡化。”
王玄朗似乎对此经有些了解。
听到这话,
武千秋眉头一挑。
“渡化?是指佛门那种蛊惑人心的力量吗?”
他曾与佛门多位高手交手过。
他曾亲身感受过摩柯叶与斗酒僧身上那种特殊的气息。
如今听王玄朗这么一说,
似乎这部《大日如来真经》也蕴含着类似的力量。
而且因为是佛门始祖释迦牟尼所着,
其威力恐怕更加惊人!
“可以这么说,但也不必说得太过玄虚……毕竟是佛门开创者,如果它真有这般霸道,那就不叫佛,而是魔了。”
“你可曾听过‘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这句话?”
“这部经对普通人影响不大,最多让信众更虔诚,也就这样了。否则唐皇早就阻止,更不会大力推广这部经。”
“但对那些心怀贪念的武者来说,情况就不同了。他们的欲望会激发《大日如来真经》中潜藏的佛力,一旦被佛力笼罩,本人未必察觉,但这种渡化是持续的,会在心底悄然埋下种子。”
“时间久了,种子发芽,终有一日顿悟,便是皈依佛门之时。”
王玄朗望向香客走去的方向。
“我推测,大唐国师公开《大日如来真经》的目的就在于此。另外,还有一个目的,就是挑选资质出众的人,引导他们入佛门。”
武千秋沉思片刻,心中也想到这一点。
他点头道:“这是显而易见的阳谋,但也确实需要胆识。毕竟《大日如来真经》中可能参悟出《如来神掌》这样的绝学。万一失败,没能渡化对方,反而让人悟出神掌,那就有趣了。”
听他这么说,
王玄朗却摇头。
“所以才有大唐国师亲自坐镇。有他在,这种可能几乎不存在。”
“是吗?”
武千秋意味深长地反问。
“好了,按我说的做。你去大唐国师休息的地方,我亲自去见这位国师。”
见王玄朗神色犹豫,武千秋安慰道:“别担心,我们此行早有准备,都以化身而来。就算遇到危险,也能全身而退。”
“话虽如此,但如果被种下渡化印记,意识被侵蚀,即使抽离……”王玄朗还想劝阻,却被武千秋打断。
“若没有十足把握,我岂会贸然行动?”
话音刚落,武千秋已迈步向前,随香客一同进入人群。王玄朗只能摇头叹息,按原计划转向另一条路。
“施主是来进香还是听经?”沙弥合掌问道。
武千秋没有停留,径直穿过庭院。只见经场人潮涌动,规模堪比盛会。他缓步前行,目光掠过经台上的众僧,最终落在一位身着素白僧衣、容貌清俊的年轻法师身上。
“大唐国师唐玄奘……”
梵音回荡间,精妙佛理随着诵经声传入耳中:“菩提心为因,大悲为根,方便为究竟……”确属玄妙至极的至高法门。
就连李照自己也这样认为。
为何会这样?
只因那一声**。
竟引发了他灵台紫府中的天、地、人**,摩柯无量之力!
察觉到这种变化,李照心中顿时一动。
他想更进一步。
说白了,他想更接近《大日如来真经》,甚至亲眼看到**的内容。
这其实并不难。
因为有人比他更接近。
但李照却皱起了眉头。
他察觉到了异常。
“虽然没人干涉,与其说这些人靠近了《大日如来真经》,不如说是他们被《大日如来真经》主动吸引……看来王玄朗说得没错,金山寺确实在利用《大日如来真经》挑选有佛缘的人!”
李照有佛缘吗?
当然有。
毕竟极乐正宗宗主、大唐前任国师摩柯叶曾亲自邀请他前往天竺西林寺。
只是如果他太引人注目,必然会引来金山寺以及不远处那位大唐国师的注意。
可这又有什么关系?
这本来就是他的目的,不是吗?
唰!
果然!
李照迈出一步!
一道道目光立刻落在他身上!
“这个小子也有佛缘……不知道他能走近几步?”一位老僧说道。
“之前几人最多走近七步。”
“不知……这要看他到底有多少佛缘了。”
一步!
两步!
三步!
有人从容不迫。
在众人的注视下,
他朝着《大日如来真经》走去。
仅仅几个呼吸之间。
那人竟然已经超越所有香客。
“嗯?”
僧人们纷纷投来目光。
就连一直闭目养神的大唐国师,
手中的念珠也突然停下。
他睁开深邃的眼睛,
眼中仿佛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静静地落在那人身上。
只见那人脚步不停,
越靠近《大日如来真经》,
步伐反而越发轻盈。
更令人惊讶的是,
他似乎与经书产生了某种共鸣——
金色封面浮现出一串串梵文,
而他周身也“啵”地一声,
笼罩上一层淡淡的金光!
“佛光!”
瞬间,
所有老僧都震惊不已。
“如此深厚的佛缘!竟然引发佛光灌体!”
佛光灌体,
是《大日如来真经》引发的一种异象,
不仅仅是表面现象,
更是一种洗礼——
受洗者将获得巨大好处:
既能净化佛心,
也能凝铸佛骨。
一旦佛骨成形,
修习佛门**必将事半功倍。
就在众僧惊叹之际,
坐在**的大唐国师再次开口:
“不仅如此,佛光灌体只是表面,
此人本就具备佛种,如今《大日如来真经》正在助他稳固道基,铸就完美的筑基!”
“什么!”
国师话音一出,众人震惊。
众僧再次望向那人。
他的眼中,突然闪过点点金光!
三个“卍”字印记缓缓浮现,
如同三枚玉饰在旋转。
轰的一声,
他周身的佛光猛然冲天而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