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沐雪的预知梦如同一声尖锐的警报,彻底打破了“磐石基地”内短暂的修整氛围。危机感从抽象的“潜在威胁”变成了具体的时间、地点和可描述的异常现象。这不再是被动防御,而是有了明确目标的主动侦察。
赵刚的工作重心立刻倾斜。他暂时放下了基地内部某些非核心的安防调试,将所有算力和精力都投入到了对大学城区域的网络侦查中。得益于之前与官方建立的有限信息共享渠道,他获得了一份该区域官方备案的公共网络基础设施拓扑图,这让他省去了大量前期摸索的时间。
【数据化视角(中级)】被林逸频繁使用,但对象不再是物体的弱点或运动轨迹,而是赵刚屏幕上那些流动的数据包、网络连接图谱以及系统日志。在他的视野中,正常的数据流呈现出一种柔和的、有规律的淡绿色,而任何异常——无论是未经授权的访问尝试、隐藏的后门、还是异常的数据封包——都会呈现出刺眼的红色或扭曲的形态。
“逸哥,你看这里。”赵刚指着屏幕上一条几乎微不可察的、断断续续的红色细线,它如同寄生虫般附着在大学城中心广场的公共wi-Fi核心路由器的一个非标准端口上。“流量极小,协议伪装成了普通的设备心跳包,但源地址经过多层跳板,最终指向一个……不在备案列表里的Ip段。”
林逸凝神看去,在那红色细线的末端,数据化视角反馈出极其微弱的、带有某种“非自然”规则的扰动。这种感觉,与他之前接触“清道夫”设备时有些相似,但又更加隐蔽,更偏向于电子层面。
“标记它,能反向追踪吗?”林逸问道。
“难度很大,对方很谨慎,用了类似tor的网络,而且每个节点停留时间极短。”赵刚双手在键盘上飞舞,尝试注入探测代码,“但我可以尝试在它下次活跃时,在本地路由器层面布下陷阱,捕捉更详细的特征码。”
“去做。”林逸点头,目光又投向另一块屏幕,上面显示着苏沐雪整理的梦境要素与现实网络节点的对应分析。
苏沐雪也没有闲着。她不再被动等待梦境降临,而是开始主动进行“信息回溯”。她选择在基地最安静、心神最集中的冥想室里,放松身体,努力在脑海中重构梦境中的细节——那些僵硬“人群”的面部特征(尽管模糊)、广告屏上流淌的诡异代码的排列规律、以及那令人不适的低频嗡鸣的“质感”。
她将回溯到的任何一点信息,哪怕再细微,都立刻记录下来,并与赵刚实时发现的网络异常进行交叉比对。
“赵刚,”苏沐雪通过内部通讯说道,“我回忆起来,梦里那些‘人’转头时,颈部的转动似乎不是连续的,更像是有极微小的、快速的‘阶梯式’跳跃。而且,他们瞳孔里的红色光点,闪烁频率似乎有一定的规律,像是……摩斯电码,但更复杂。”
赵刚闻言,立刻调整了针对大学城区域公共监控探头的分析算法。他不再仅仅寻找网络入侵痕迹,开始尝试分析监控画面中行人的行为模式。他设定了极高的敏感度,去捕捉任何微小的、不符合人体工学的动作间断,并对画面中可能出现的异常光源进行频谱分析。
这是一个大海捞针的过程,需要消耗巨大的计算资源。但“磐石基地”新升级的服务器阵列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时间在紧张的侦查中流逝。几天后,一个关键的突破口出现了。
并非来自网络,而是来自现实世界。
林逸决定进行一次实地侦察。他伪装成提前去大学城熟悉环境的学生,背着双肩包,戴着鸭舌帽,混入了人流之中。他没有直接去梦境核心的商业步行街,而是在周边区域徘徊,数据化视角保持低功率开启状态,如同一个灵敏的雷达,扫描着周围环境的“异常度”。
当他路过大学城内一家看起来颇为高档的、主打“智能体验”的咖啡馆时,数据化视角突然反馈来一阵微弱的、但极其熟悉的“规则扰动”感。这感觉与他之前接触过的、陈默老师身上那种若有若无的气息同源,但更加清晰,更加……“新鲜”。
他不动声色地走进咖啡馆,点了一杯美式,找了个角落的位置坐下。目光看似随意地扫过店内。
咖啡馆装修现代,摆放着几台可供顾客使用的顶级配置电脑和一些VR设备。客人不多,大多是些看起来家境不错的学生或年轻的上班族。
他的目光最终锁定在靠窗的一个位置上。那里坐着一个穿着灰色连帽卫衣的年轻人,背对着他,正全神贯注地盯着面前的笔记本电脑屏幕。屏幕上快速滚动着复杂的代码和网络拓扑图。
引起林逸注意的,并非是那些代码(虽然赵刚可能会感兴趣),而是那年轻人放在手边的一个看似普通的金属保温杯。数据化视角清晰地“看”到,杯壁上萦绕着一层极其淡薄、但属性与“清道夫”科技同源的规则屏蔽场。这层屏蔽场的作用,似乎是干扰电子设备对使用者的精确识别和录音。
更重要的是,林逸注意到,那年轻人左手手腕上,戴着一块造型极具未来感的智能手表。手表的屏幕是熄灭的,但在数据化视角下,它内部正散发着微弱的、与咖啡馆里某个隐藏的wi-Fi节点持续进行加密数据交换的能量波动。
【检测到低强度规则屏蔽力场及加密数据链接触点。力场特征与数据库内‘清道夫’(观察利用派)标记物相似度87.3%。数据链路指向目标:大学城商业步行街中央广告屏控制系统(备用管理通道)。】
系统的提示证实了林逸的猜测。
“找到你了……”林逸心中冷笑,表面上却依旧平静地喝着咖啡。他没有打草惊蛇,而是悄悄用手机(经过赵刚特殊改装,具备反侦察功能)拍下了那个年轻人的侧后方背影和其使用的笔记本电脑型号特征。
他没有停留太久,喝完咖啡便自然地离开。
回到基地,林逸立刻将情况告知了赵刚和苏沐雪。
“咖啡馆?智能手表连接广告屏备用通道?”赵刚眼睛一亮,“这就对上了!沐雪姐梦里广告屏异变的源头之一可能就在这里!”他立刻调取该咖啡馆及周边的所有网络数据,重点筛查那个时间段与广告屏备用通道有连接的设备。
苏沐雪则仔细看着林逸拍回的照片,虽然只是背影和侧脸,但她试图从中寻找任何与梦境中那些僵硬“人群”的关联,但并未发现明显相似之处。
“这个人看起来像是个技术人员,”苏沐雪分析道,“和梦里那些像是被控制的‘傀儡’不太一样。他可能是操作者,或者维护人员。”
“没错,”林逸赞同道,“‘清道夫’内部也有分工。激进派负责打打杀杀,而观察利用派,显然更倾向于技术和监控。陈默是大脑,而这些人是他的手和眼。”
赵刚那边的调查很快有了更精确的结果:“逸哥,查到了!那个咖啡馆的wi-Fi节点在特定时间段(基本对应你在咖啡馆的时间)确实有一个加密数据流通过数个中继站,最终连接到步行街广告屏的备用管理接口。数据包很小,很可能是状态查询或者指令待机。而且,这个加密模式,和我之前标记的那个寄生在公共wi-Fi上的红色细线,是同源的!”
线索串联起来了!
网络上的隐蔽寄生程序,现实中的技术侦察人员,其活动均指向大学城商业步行街的广告屏系统,并且技术与“清道夫”观察利用派同源。这一切,都与苏沐雪预知梦中那个关键的异常现象——广告屏代码异变——完美吻合。
“所以,基本可以确定,”林逸总结道,“大学城的异常,至少广告屏这部分,是‘清道夫’观察利用派,也就是陈默那一系的人布下的。他们的目的不明,可能是测试某种技术,可能是布置陷阱,也可能是在监控什么。”
他看向苏沐雪:“沐雪,你的梦预警了他们的‘舞台’。而现在,”他又看向赵刚屏幕上那个被高亮标记出的、代表着咖啡馆里那个年轻人的虚拟光点,“我们找到了藏在幕后拉线的一个‘木偶师’。”
顺藤摸瓜,他们终于在这团迷雾中,锁定了一个具体的、可以监控甚至可以接触的嫌疑人。
这个发现,意义重大。它意味着他们从完全被动,转向了可以有限主动介入的阶段。是继续暗中观察,收集更多证据?还是主动出击,试探对方的意图?亦或是……将计就计,利用这个发现的“漏洞”,给对方一个“惊喜”?
新的选择,摆在了bUG工作室的面前。而这一次,他们不再是那个只能仓惶应对的弱小团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