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完表格,张汉玉将笔轻轻放在桌上。
笔尖与桌面碰撞的细微声响,在寂静的办公室里格外清晰。
王系主任接过表格,扫了一眼,神情复杂。
“汉玉,我再问你最后一个问题。”
张汉玉抬起头。
“你打算去哪里?做什么?”
“我还在考虑。”
“考虑?”王系主任皱眉,“你连去向都没确定,就要放弃分配?”
张汉玉正要回答,办公室的门被敲响了。
“进来。”
门开了,一个穿着深蓝色西装的中年男人走了进来。
他的西装料子很好,剪裁合身,这在1982年的校园里显得格外突兀。
“不好意思打扰了,我是来招聘的。”
男人的普通话带着轻微的南方口音,手里拿着一个黑色的公文包。
王系主任站起身。
“您是?”
“深圳特区技术开发公司的人事经理,李建华。”
男人递上名片,“我们正在招聘计算机专业的应届毕业生。”
张汉玉的心跳突然加快了。
深圳特区。
那个改革开放的最前沿。
“我们学校的毕业生都是统一分配的。”王系主任接过名片,语气有些冷淡。
“我知道。”李建华笑了笑,“但总有一些有理想的年轻人,愿意到特区去闯一闯。”
他的目光扫过办公室,落在了张汉玉身上。
“这位同学是?”
“张汉玉,计算机系应届毕业生。”
“哦?”李建华眼睛一亮,“正好,我可以和你聊聊吗?”
王系主任想要阻止,但张汉玉已经点了头。
“当然可以。”
李建华在张汉玉对面坐下。
“听说过深圳特区吗?”
“听说过一些。”
“那你知道特区现在是什么样子吗?”
张汉玉摇头。
李建华打开公文包,拿出几张照片。
“你看看这些。”
张汉玉接过照片。
第一张是建设中的高楼大厦,钢筋混凝土的森林正在崛起。
第二张是宽阔的马路,路上跑着崭新的汽车。
第三张是现代化的办公楼,玻璃幕墙反射着阳光。
“这是深圳?”
“对,现在的深圳。”李建华的声音里带着自豪,“五年前,这里还是一个小渔村。现在,已经是中国最有活力的城市之一了。”
王系主任看着照片,眉头越皱越紧。
“你想说什么?”
“我想说的是机会。”李建华转向张汉玉,“在特区,有很多在内地根本不敢想的机会。”
“比如?”
“比如我们公司现在正在和美国的一家计算机公司合作,引进最先进的技术。”
“比如我们的工程师可以直接接触到国外最新的设备和软件。”
“比如我们的薪资,是内地的三到五倍。”
张汉玉的呼吸有些急促。
王系主任脸色变得难看。
“李经理,你这是在挖我们的学生。”
“王主任,我只是在提供选择。”李建华的语气很平静,“改革开放的政策就是要打破旧的框架,让人才自由流动。”
“胡说八道!”
“那你觉得呢?”李建华看向张汉玉,“愿意听听我们的具体条件吗?”
张汉玉咽了咽口水。
“愿意。”
“好。”李建华又从包里拿出一份文件,“我们公司现在急需计算机专业的技术人员,特别是软件开发方面的。”
“起薪是每月300元,包吃包住。”
“试用期三个月,转正后薪资涨到500元。”
“表现优秀的话,一年内可以升到800元。”
王系主任倒吸一口冷气。
300元的起薪,这在1982年简直是天文数字。
一般的国企工人,月工资也就五六十元。
“除了薪资,我们还提供技术培训。”李建华继续说,“公司会派优秀员工到香港、美国学习最新的技术。”
“学习期间,所有费用由公司承担,薪资照发。”
张汉玉的手开始颤抖。
这些条件,对他来说简直是梦幻般的诱惑。
不仅仅是钱的问题。
更重要的是技术,是见识,是站在时代最前沿的机会。
“当然,我们的要求也很高。”李建华话锋一转,“工作强度很大,经常需要加班。”
“竞争也很激烈,能力不行的话很快就会被淘汰。”
“而且离家很远,可能好几年都回不了一次家。”
王系主任抓住机会。
“听到了吗?风险有多大!”
“但是回报也很大。”李建华不慌不忙,“在内地,你们可能一辈子都接触不到最先进的技术。在特区,你们有机会参与到中国计算机产业的起步阶段。”
“这是历史性的机遇。”
张汉玉的心中天人交战。
一边是稳定但平庸的铁饭碗。
一边是充满风险但可能改变人生的机会。
“我需要考虑一下。”
“当然。”李建华收起文件,“不过我明天就要走了。如果你有兴趣,今天晚上之前给我答复。”
他留下一张名片。
“我住在学校招待所206房间。”
说完,李建华起身告辞。
办公室里只剩下张汉玉和王系主任。
沉默持续了很久。
“汉玉。”王系主任的声音有些沙哑,“你不会真的相信他的话吧?”
“为什么不相信?”
“商人的话你也信?他们只想要便宜的劳动力!”
张汉玉摇头。
“王老师,时代不同了。”
“什么时代不同了?人心还是一样的!”
张汉玉站起身,走向门口。
“汉玉!”王系主任叫住他,“你要去哪里?”
“去想想。”
“想什么?”
张汉玉回过头。
“想想我的未来。”
门关上了。
王系主任独自坐在办公室里,望着窗外的梧桐树发呆。
外面的世界正在发生巨变。
而他,似乎已经跟不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