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纸是完美的,理论是可行的。”
王小明将一叠报废的电路板重重摔在桌上,金属和木头碰撞发出沉闷的响声。
“但我们造不出来!”
“国内最好的几家厂子我们都去过了,他们的生产线,连我们最基本的要求都达不到!灰尘,静电,还有那堪比手工作坊的精度!这怎么做?拿什么做?”
会议室里,刚刚因为“国民级”构想而燃起的火焰,被一盆冰冷的现实浇得快要熄灭。
产品再好,造不出来,就是一张废纸。
“那就自己建。”
张汉玉的声音不大,却让整个会议室的嘈杂戛然而止。
所有人都看着他,像是在看一个疯子。
“建厂?我们?你知道那要多少钱?多少人?从哪儿弄设备?”王小明质问道。
“国家有专项资金。”张汉玉平静地回答,“至于设备,能买的就买,买不到的,就想办法。”
他站起身,走到窗边,看着外面灰蒙蒙的天。
“鹏城,特区。我要在那片滩涂上,建一座我们自己的,全国最先进的电子工厂。”
鹏城郊区,一片被推土机刚刚平整出来的黄土地,咸湿的海风吹过,卷起漫天尘土。
张汉玉站在地头,脚下是松软的泥土,眼前是无边的荒芜。
身后,是同样被震撼的团队成员。
这里什么都没有。
但张汉玉的眼中,却已经勾勒出了一座座现代化厂房的轮廓。
“三个月,主体结构必须封顶。”他对着身边的工程负责人下达了命令。
没有动员,没有废话,只有不容置疑的指令。
接下来的日子,这片荒地变成了沸腾的工地。
钢筋水泥的骨架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拔地而起,团队里的每一个人,都像是打了鸡血,每天都在工地上看着那座梦想中的工厂一点点成型,兴奋得难以言表。
厂房建起来了,真正的难题才刚刚开始。
“不行!这条生产线,西德那边已经明确拒绝出口!”
“霓虹国那边也是,凡是带了‘自动化’‘高精度’字眼的设备,全部在封锁清单里!”
坏消息一个接一个传来。
“那就拆。”张汉玉的手指在一张从香江搞来的设备宣传册上敲了敲,“想办法,搞几台他们淘汰的旧设备回来,我们自己研究,自己仿造,自己改造!”
这是一条更加疯狂的道路。
逆向工程。
在缺少图纸,缺少资料,缺少经验的情况下,无异于痴人说梦。
但张汉玉的字典里,没有“退缩”二字。
他和一群顶尖的机械工程师、自动化专家,把自己关进了临时搭建的铁皮棚子里。
无数个日夜,他们对着那些拆解开的,散发着机油味的精密零件,测绘、分析、争吵。
有时候为了一个齿轮的啮合角度,能吵到互相拍桌子。
有时候为了一个传感器的信号逻辑,能三天三夜不合眼。
当崭新的生产线终于在工厂里组装完成,并且调试通电的那一刻,所有人都以为苦难结束了。
现实却给了他们更响亮的一巴掌。
“报告!A线传送带有卡顿!废品率百分之三十!”
“报告!b线贴片机识别错误!良品率不到一半!”
“c线的焊接机器人参数全是乱的!烧坏了十几块板子了!”
警报声,工人的叫喊声,机器的异响声,混杂在一起,像一曲混乱的交响乐。
生产效率低下得令人发指,堆积如山的废品,像是在嘲笑着他们的不自量力。
几个从老国营厂请来的老师傅,连连摇头。
“没见过这么搞的,洋设备就是金贵,咱们伺候不了。”
“张总,我看还是降降标准吧,这样下去,裤衩子都得赔光了。”
团队的气氛压抑到了极点。
张汉玉一言不发,直接搬了张行军床,住进了车间。
他没有去碰那些复杂的设备参数,而是拿着一块小木板,在车间里一圈一圈地走。
他观察每一个工位,记录每一个动作,计算每一道工序的时间。
三天后,他召集了所有产线负责人和技术骨干。
“从明天开始,所有生产物料,必须用带有卡片的料盒配送。”
他拿起一张自己画的卡片。
“这张卡片,叫‘看板’。它会告诉工人,这个料盒里是什么,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什么时候用掉。没有看板的物料,不准上生产线。”
“每个工位之间,只允许存放固定数量的半成品。多了,前面的工序就必须停下来。”
“我要让生产线上的每一个零件,都像血液一样,不多不少,刚刚好地流动起来。”
他提出的一系列概念,什么“精益生产”、“看板管理”,听得那些老工人们云里雾里。
但命令必须执行。
奇迹发生了。
仅仅一周时间,混乱的生产现场变得井然有序。
物料不再堆积,工序间的等待时间大幅缩减。
良品率,以一种恐怖的速度开始攀升。
百分之六十。
百分之八十。
百分之九十五!
那些之前还说着风凉话的老厂长们,再来参观时,被眼前高效、安静、流畅的生产线惊得说不出话来。
这哪里是工厂,这简直就是一台精密的战争机器!
张汉玉没有就此满足,他把目光投向了生产线上最关键的因素——人。
他亲自编写教材,给所有工人上课。
“我不要你们当一个只会拧螺丝的‘活机器’!”
“我要你们每一个人,都成为这条生产线的‘主人’!看到任何不合理的地方,都要提出来!任何能改进的细节,都要去尝试!”
“你们的名字,你们的汗水,都凝聚在你们亲手制造的这件产品上!它是你们的骄傲!”
1992年,秋。
经过无数次磨合与优化,第一批合格的“星火”牌智能电子产品,在崭新锃亮的生产线上缓缓下线。
它静静地躺在传送带的尽头,外壳光滑,线条流畅。
张汉玉走上前,戴上白手套,轻轻将它拿起。
翻到背面,一行小字清晰地印在上面。
“中国制造”。
他凝视着那四个字,胸中一股难以言喻的豪情在激荡。
这是他亲手点燃的火种。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产品即将上市。
一场史无前例的发布会,正在京城最大的体育馆里紧锣密鼓地筹备着。
王小明拿着一份预算单,手都在抖。
“汉玉,这……这是不是太夸张了?我们只是一个新品牌,搞这么大阵仗,万一……”
张汉玉看着远处舞台上正在搭建的巨大屏幕,眼神锐利。
“这一仗,我们不仅要赢,还要赢得漂亮。”
“我要让全世界都看到,知识,是如何改变命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