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科可要求六部每季度或半年呈报执行情况,违者依例议罪。
天子亦可对六科的稽查结果进行复核。
由此形成以天子统辖监察机构、监察机构监督六部、六部管理文武百官及地方官员的完整考绩体系。
在此体系中,七品以上官员若连续一年未获任何奖励,次年即降一小级(如正一品降为从一品,正二品降为从二品)。
连续两年无奖励,次年降一大级(如从一品降为从二品,从二品降为从三品)。
连续三年无奖励,次年再降两大级(如从二品降为从四品,从四品降为从六品)。
连续四年无奖励,一律降至从七品!
连续五年无奖励,无论官职高低,即刻革职!
七品以下官员以三年为期,若未获任何奖励,同样革职!
此即末位淘汰之制!
有罚亦有赏。若官员一年内多次获奖励,次年可晋升一小级。奖励次数越多,升迁越快。
以上仅为举例,具体细则可另行商定,只需陛下与诸位殿下理解考绩要义即可。
燕长倾将张居正的考成法、奖励机制及后世的末位淘汰与晋升制度融合,最终提出这套绩效考核之法。
……
【恶鬼!!!】
【燕先生简直是 派来的索命判官!!!】
【这要人命的考成法,究竟是怎么从燕先生脑子里蹦出来的?!】
【大明的官员们上辈子掘了燕先生祖坟吗?!】
【不然怎会设计出这等残酷的末位淘汰制?!】
【此令一出,满朝文武怕是要被无形的鞭子抽着往前跑了!】
【挥鞭的不是别人,正是他们自己和同僚。】
【但凡政绩稍逊同侪,莫说升迁奖赏,怕是 都保不住。】
【往后当差岂止是尽心尽力?须得压过七成同僚才算稳妥——可人人都打着同样的算盘!】
【到最后哪还有什么勤勉能臣?只有拼了命更拼命,豁出命更豁命的狠人,才能在官场立足。】
【稍一懈怠,转眼就被同僚甩开十条街,最终落得个卷铺盖走人的下场。】
......
想到此处,太子朱标与朱樉、朱棡、朱棣几位皇子齐齐倒抽冷气,这考成法当真狠绝!
朱标望着燕长倾欲言又止:先生此法是否过于严苛?若依此制,纵是当朝 ,五年无绩也要革职为民了。
在这温厚储君看来,这般制度未免不近人情。须知官至一品,哪个不是耗费半生心血?
燕长倾却神色淡然:殿下可知 是何等人物?
见朱标困惑,他拂袖道:百官之首者,纵非七万文官里的魁首,也该是前十之列!
一个决策能力足以跻身大明七万文官前十的能臣,怎会连一次绩效奖励都拿不到?!
若真如此,只能证明此人德不配位!
这等庸碌之徒还不速速革职,难道要任由其占着高位祸乱朝纲?!
同理,六部尚书等重臣既居要职,本就该有远超同僚的才干。
以他们的能力,获取绩效奖励岂非易如反掌?
所谓考核制度,归根结底就是优胜劣汰。
若有朝一日丞相或六部尚书因考核不达标遭贬黜...
那只能说明已有更贤能者可以取而代之!
届时天子若念旧功,赐其荣归故里便是。
除非太子殿下认为某个庸臣的存在,比朝廷高效运转更重要。
朱标闻言默然,不再指责考核制度严苛。
毕竟燕长倾说得明白:能位居宰辅者,本该是大明最顶尖的能臣。
这等人物莫说一次奖励,就是多次受赏也理所应当。
若连这都做不到,确实该如燕长倾所言——即刻贬黜,以免贻误国事!
身居高位者若德不配位,造成的危害将更为深重。
在个人去留与朝廷效率之间,朱标自然懂得取舍。
大不了革职时多赐些金银田宅便是。
若有官员为求绩效而强行施政,激起民怨又当如何?
燕王朱棣突然发问。
一些能力不足的官员为了保住官位或获取奖励,可能会冒险强行推进朝廷政策,这样难免会激起民怨。
朱棣询问时,燕长倾随口答道:督察院难道是摆设?这种时候就该他们发挥作用。
朱棣却更加疑惑:督察院是什么?
燕长倾这才想起,现在是洪武十二年,督察院此时还叫御史台。洪武十三年,朱元璋借胡惟庸案改革官制,废除了中书省,随后又废了御史台。直到洪武十五年,才重新设立都察院。
他略一思索,解释道:督察院就是御史台,只是我觉得这名字不好听,所以改了个称呼。另外,现在的御史台职能不全,品级也不够高,难以有效监察六部和地方官员。
在我设想中,督察院应直属皇帝,与六部平级,同为正二品衙门。上可监察朝中百官,下可监督地方官员。
在发放奖励前,必须由督察院御史核实官员执行政策时是否引发民怨或造成其他不良后果。若有问题,依法惩处;若没有问题,再发放相应奖励。
若确实引发民怨而督察院未能查出,便是督察院失职,届时天子自当按律处置。
......
听完燕长倾的阐述,朱元璋、太子朱标及朱樉、朱棡、朱棣等皇子对这套底俸+奖励分成+绩效考核制度再无异议。在他们看来,这套制度已相当成熟完善——底俸保障官员基本生活,奖励提成则激励有能力者追求更好的生活。
大明朝廷通过末位淘汰与晋位提升相结合的绩效考核机制,有效提升了整体行政效率。这套制度配合直属皇帝的督察院监察体系,形成对六部及各级官员的严密监督网络。
在制度设计上,底薪加绩效奖励的模式既能激励官员勤政,又通过严格的考核机制防止官员为追求政绩而损害民生。只要皇帝坚持执行这套升降分明的考核制度,就能确保朝廷高效运转。
燕长倾在向朱元璋及其皇子们讲解时指出:朝堂之争本质是利益博弈。现行的俸禄制度虽已优化,但仍需注意维护朝廷权威。他建议这套改革方案不宜由皇帝直接提出。
朱元璋对燕长倾的见解越发欣赏,追问道:那该如何推行这套新制?
燕长倾微笑着看向朱标等皇子:最好由诸位殿下发现官员生活困顿的实例,在朝会上提议提高俸禄。届时陛下可先严词拒绝,待时机成熟再推行新政。
诸位皇子并未放弃此念,在皇上离开后,又追随至文华殿,继续恳请提升大明官员俸禄。
皇上仍旧震怒不允,众皇子便跪于殿外,长跪不起。
若皇上狠得下心,而诸位殿下又能咬牙坚持,皇上还可借此半胁迫之举,命内侍责打众皇子。
最好是打得他们卧床不起,真假皆可,只要让朝臣知晓诸位殿下为官员 而遭责罚便足矣。
此后皇上与皇子们几番拉锯,殿下们又挨了几顿打,却仍匍匐恳请提 员俸禄。
最终皇上应允所请,决定改善官员待遇,推出【底俸+奖励分成+绩效考核制】!!!
燕长倾讲述时,特意在、不小心看到补丁官服以布遮面卧床不起等词上加重语气。
朱元璋、马皇后及太子朱标、朱樉、朱棡、朱棣等皇子听完,皆震惊不已。
【太阴险了!燕先生这招真够狠毒!】
【大明官员究竟如何得罪了燕先生?】
【这般算计之下,官员们被卖还得帮着数钱!】
【本是为避免官员被迫 ,才主动提高的俸禄】
【如今却要官员拼命十几倍才能挣得这份本该白得的待遇】
【更非所有官员都能获得奖励,还要面临末位淘汰的考核压力】
【为保官职,众官不得不加倍卖力】
然而即便如此,燕长倾仍嫌不足,此刻竟要再施苦肉计,令大明官员对诸位皇子愈发感恩戴德,好让皇子们尽收百官之心!!!
同时,文武百官面对这套底俸+奖励分成+绩效考核新制,因是诸位皇子历经磨难才从父皇处求来,竟无从反对。
毕竟这套新制,是皇子们挨了板子才换来的。
谁敢反对,便是丧尽天良,自绝于大明官场,更与诸位皇子为敌。
这连环算计层层相扣,纵使被官员识破,亦无力招架。
毕竟多数官员皆盼着升官发财,谋取更高权位。
少数反对者面对汹涌大势,终究螳臂当车!!!
燕先生这心肠,当真又黑又毒又绝啊!!!
......
朱元璋、马皇后,及太子朱标、秦王朱樉、晋王朱棡、燕王朱棣等众皇子,皆以震撼目光审视燕长倾,恍若初见其人。
......
原先在朱元璋等人心中,燕长倾堪称当世圣人。
无论是救民无数的土豆,还是屡次指陈大明制度弊病,皆显其圣贤之功与睿智。
可如今这底俸+奖励分成+绩效考核新制一出,众人不禁对燕长倾的圣贤之名生疑。
因这新制暗藏的算计,实在太过阴狠毒辣!!!
令朱元璋等人不禁暗忖:燕先生的心莫不是墨锭所铸?!
传说中圣贤之心,岂能如此肮脏狠绝?!
虽心存疑虑,但这般毒辣的算计,朱元璋倒是颇为受用!!!
甚至可以说,再没有哪项政策能比这套将官员当牛马使唤的底俸+奖励分成+绩效考核制更得圣心了!!!
朱元璋眼中,唯有像牛马般勤恳的官员才是好官员!
高台上,燕长倾目光淡然地扫过台下震惊的朱元璋、马皇后,以及太子朱标和朱樉、朱棡、朱棣等皇子。当世无人比他更清楚【底俸+奖励分成+绩效考核制度】将如何改变大明。
这套制度推行后,整个大明朝廷将如同装上引擎般高效运转。再加上将重农抑商改为士农工商并重,重视商税,推广土豆种植解放劳动力——未来五到十年,大明必将迎来爆发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