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位:朱由检!】
【朕登基十七年,朕负过的人不少,负朕的人更多。朕从来没有成全过谁,朕杀袁崇焕的时候,只有十八岁!
自毁长城也好,刚愎自用也罢,朕要做中兴之主,怎料成了亡国之君。
你要朕认什么错?朕,愧对列组列宗。恭送大明皇帝上路!】
大秦位面,
阳光透过云层洒在金碧辉煌的宫殿长廊上,始皇帝嬴政身着黑色龙袍,负手而立,他的身影在阳光下显得高大而威严。
他的目光穿越重重宫墙,落在了天幕之上,那里正展现着另一个位面的历史——大明皇帝朱由检的落幕。
朱由检满脸懊悔,他的眼中透露出对国家命运的无奈和对自己决策的悔恨。
始皇帝凝视着这一幕,心中不禁涌起一股复杂的情绪。
他想起了自己的长子扶苏,那个被他寄予厚望的儿子。
扶苏生性善良、正直,有着卓越的才能和智慧。
然而,由于始皇帝的严厉和繁忙,他对扶苏的教导或许还不够。
如今,看到朱由检的懊悔,始皇帝心中暗暗思忖:
若是当初自己能更加悉心地教导扶苏,大秦是否就不会二世而亡呢?
“宣,扶苏进殿!”
始皇帝转身,对着身后的侍从高声喊道,
“朕要亲自教导他,教他为君之道。朕绝不能让大秦重蹈覆辙。”
与此同时,大汉位面。
汉武帝刘彻也正凝视着天幕。
他的眼神充满了疑惑,对于明朝的朱由检,他实在难以理解。
“这朱由检看起来并非昏君,可为何最终还是亡国了呢?”
汉武帝喃喃自语道,“朕倒是好奇,大明究竟是如何走向灭亡的?”
他的脑海中不断闪过各种可能的原因,政治腐败、外敌入侵、农民起义……
但这些似乎都不足以完全解释朱由检的亡国之痛。
【说崇祯无能?可他在眉山自缢的时候才33岁啊。历史上少年上位的皇帝很多,但基本上都是靠着母族外戚,才能慢慢成长起来。
强如汉武帝刘彻,开始也是窦太后掌权,拉胯如朱祁镇,前期也有张太后,孙太后扶持。
唯独崇祯,17岁时候,应为兄长的那句吾弟当为尧舜,风雨飘摇,h千疮百孔的大明王朝就如同大山一般压在他的身上。
可明末局势混乱,再强的政治手段,都需要时间去磨练,可历史却没给朱由检任何机会。
崇祯继位局面有多差,继位第一年,琉球,台风卷死数万人,在接下来几年,接连发生旱灾,陕西流寇大起。
但西北的匪患和东北的后金之乱只是冰山一角。云南的沙普之乱,崇祯四年造反,一直到顺治年间,还没有平定。
山东,江苏,浙江发生旱灾,爆发大规模民乱。】
在大明位面的洪武年间,
朱元璋端坐在龙椅之上,凝视着天幕之中播放的天灾人祸的视频。
那一幕幕惨状让他心如刀绞,他瞪大了眼睛,满脸惊愕,身体不由自主地颤抖着,最终一下子跌坐在椅子上。
“难怪……难怪会亡国啊!”
朱元璋喃喃自语道,声音中充满了绝望和无奈。他深深地叹了口气,心中暗自思忖:
“就如今这个局面,若是换成咱来治理,恐怕也只有三成把握能拯救大明。”
站在一旁的李善长同样被眼前的景象所震惊,他的双手不停地颤抖着,嘴唇微微发白。
他紧盯着天幕,喃喃说道:
“又是旱灾,又是匪祸,然后是各地作乱!大明末年,崇祯帝面对如此艰难的局面,根本就是无能为力啊!”
李善长的话语如同一把重锤,狠狠地敲在朱元璋的心上。
他想起了崇祯帝,那个一直想要拯救大明的可怜孩子,却最终成为了亡国之君。
朱元璋不禁为崇祯帝感到惋惜,同时也对大明的未来感到忧心忡忡。
永乐年间,朱棣看着天幕之中跪在太庙里的朱由检,脸上满是心疼,
“孩子,你尽力了!就像天幕所说,你17岁登基,在位17年,勤政节俭。
也想励精图治成为中兴之主,可大明千疮百孔,文武百官不听你号令,你在朝中没有能信任之人。
朝外又各地都是造反的人,旱灾,天灾不断,如此局面,想挽回太黏了!”
朱高炽眼神里满是心疼,“这孩子,17岁登基,在朝中没有根基,在朝外又匪祸不断,各地灾荒连连。如此局面,想挽大厦之将倾,又如何能做到?”
【王承恩跪在地上,脸上悲伤,痛哭起来:“皇上啊!”
朱由检:“承恩,逃命去吧!朕不怪你。”
王承恩抬起头,声音满是哽咽,“皇上,奴才陪着皇上,生死相随!”
朱由检摘下冕冠,头发随风吹落。
王承恩悲痛欲绝,握着冕冠的手不断发颤,但还是声嘶力竭的吼叫道:“恭送大明皇帝上路!”】
大秦位面,
咸阳城皇宫之中,始皇帝嬴政站在宫殿的最高处,仰望着天空中的天幕。
那巨大的天幕如同电影屏幕一般,展示着另一个世界的景象。
此时,天幕上正播放着明朝末年的场景,崇祯帝站在煤山之上,望着被战火笼罩的京城,他的眼神充满了绝望和无奈。
最终,崇祯帝选择了自缢,以一种决绝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始皇帝看着这一幕,内心受到了极大的震撼。
他不禁感叹道:
“君王死社稷,这一刻完美体现。
崇祯帝或许不是一个好皇帝,但绝对是最有骨气的皇帝。宁愿吊死,也不愿投降,给了大明最后的体面。”
始皇帝对崇祯帝的行为深感敬佩,他理解崇祯帝在面临亡国之危时的痛苦和无奈。
在那一刻,崇祯帝用自己的生命扞卫了皇帝的尊严和国家的荣誉。
然而,始皇帝也不禁思考起自己的命运。
他是大秦的始皇帝,统一六国,建立了不朽的功勋。
但他也知道,权力的道路充满了荆棘和挑战,稍有不慎便可能万劫不复。
望着天幕上的崇祯帝,始皇帝心中涌起一股豪迈之情。
在大明位面的洪武年间,朱元璋的眼中噙满了泪水,他的声音略微颤抖着说道:“不怪你,咱不怪你啊!好孩子,你用自己的死,给了大明最后的尊严,咱大明的皇帝,虽死也绝不投降!你真是好样的,有骨气啊!”
一旁的刘伯温看着这一幕,心中不禁涌起一阵酸楚。他深深地叹息着,感慨道:
“虽然他是大明的亡国之君,但他宁愿选择在煤山吊死,也不愿屈膝投降,这等骨气,实在令人钦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