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疆互市章程引发的朝堂风波,以及其中针对萧景珩的明枪暗箭,虽未直接传入深宫,但梁婉清通过惠妃娘娘及身边心腹侍女云袖的渠道,亦能窥得几分凶险。她深知,赵党此举,一为阻挠国策,二更是针对景珩一人。互市若成,景珩地位更固;若败,则其必将声望扫地,与自己的婚事更是镜花水月。
她不能坐视景珩独面风雨,但身处深宫,直接干预朝政乃大忌,反而会授人以柄。必须寻一巧妙之法,既能助他,又不逾矩。
这日,皇后娘娘召诸公主赏花,毓秀宫内暖意融融,花香馥郁。众公主言笑晏晏,唯独梁婉清眉宇间似有轻愁,偶尔望着庭中傲雪寒梅出神。
皇后心细,察觉女儿异样,散席后独留她说话,柔声问道:“婉儿,近日瞧你心神不属,可是身子不适?还是有心事?”
梁婉清依偎在皇后身边,轻声道:“母后挂心了,女儿无恙。只是……只是前日读《贞观政要》,见太宗皇帝处理突厥之事,有所感触,故而胡思乱想罢了。”
“哦?有何感触,说与母后听听。”皇后饶有兴趣。
梁婉清斟酌词句,缓缓道:“女儿读史,见前朝于边事,往往非战即和,战则劳民伤财,和则纳币受辱,常陷两难。然太宗时,虽亦有战有和,却更重‘羁縻’与‘教化’。设都督府,兴互市,以中原物产、文化渐次浸润,使其部民渐慕华风,首领亦得实利,久而久之,其心自附。女儿愚见,此方为长治久安之上策。譬如园中花木,强剪易伤根,若能引水施肥,顺其性而导之,方能枝繁叶茂。”
她并未直接提及北疆互市,而是借古论今,谈论治国方略,显得格调高远。皇后闻言,点头赞道:“我儿有此见识,甚好。治国如栽花,确需耐心与智慧。陛下近日亦常思北疆长治之策,你这话,倒与圣意暗合。”
梁婉清顺势道:“父皇圣明。女儿只是觉得,边策关乎国运,既定之,则需朝野一心,方能竟功。最忌……途中横生枝节,或因噎废食,或为人言所惑,半途而废。譬如用兵,帅旗既定,则三军一心,方能克敌。若后方议论纷纷,前方将帅难免束手束脚。” 她语气温婉,却暗指朝中有人对既定国策非议掣肘。
皇后何等精明,立刻听出了女儿的弦外之音。她深知皇帝对萧景珩的赏识,也明白互市之策关乎北疆大局,更清楚赵党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她轻轻拍了拍女儿的手,叹道:“朝堂之事,纷繁复杂,自有你父皇圣心独断。我儿能心系国事,已是难得。放心,陛下心中有数。”
数日后,元景帝来坤宁宫用膳,皇后闲谈间,似不经意地提起那日与女儿的对话,笑着夸赞道:“婉儿那孩子,近日读书颇有长进,竟能由史及今,论起边政来了,还说治国如栽花,需耐心引导,最忌半途而废,倒有几分见识。”
元景帝闻言,手中银箸微微一顿,眼中闪过一丝讶异与深思。他自然听出了这话中的深意。女儿这是在借皇后之口,委婉地表达对互市政策的支持,以及对朝中阻力的担忧,更是暗示他对萧景珩应有的信任与支持。这番话说得巧妙,既未干政,又切中要害,显是用了心思。
“哦?婉儿竟有这般见解?”元景帝不动声色地笑了笑,“倒是长大了。皇后教导有方。”
他没有再多言,但心中对女儿的政治敏锐和良苦用心,有了新的认识。同时,也更坚定了支持萧景珩推行互市的决心。赵党的阻挠,他岂会不知?但越是有人反对,他越要看看,这萧景珩究竟能否顶住压力,将这利国利民之事办成!
此后,元景帝在处理互市相关奏章时,态度更为明确,对无端攻讦萧景珩的言论,多有驳斥,对互市细则的批复,也加快了进程。这无疑给身处漩涡中心的萧景珩,提供了至关重要的上层支持。
梁婉清在宫中得知父皇态度,心中稍安。她知道自己所能做的有限,但哪怕只是一点点无声的支持,也能汇入推动景珩前行的力量。她依旧每日读书习字,看似平静如水,但那双清澈的眼眸深处,却多了几分沉静与坚韧。她在等待,也在用她的方式,参与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而萧景珩,在感受到来自朝堂之上的压力稍减后,更知时间紧迫,必须尽快取得实质性进展,才能彻底扭转局面。他将目光投向了北疆,投向了那些态度反复的匈奴部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