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清晨,七点三十分。省厅第七会议室。
气氛比第一天更加凝重。经过首日的下马威,所有人都清楚,这里的每一份案例都是硬骨头,每一次评分都真实残酷。U型桌旁,学员们早早到位,无人交谈,大多默默翻看着昨天的笔记或凝神屏息,等待着新一轮的挑战。
陈默依旧坐在后排原座,面前摊开新的纸笔。他的姿态与昨日并无二致,仿佛第一日那个被点评为“优秀”的报告与他无关。
省厅的老者顾问准时出现,没有任何寒暄,直接开启投影。
“案例二。时间一小时。”
屏幕亮起,呈现的不再是静态照片,而是一段经过剪辑的监控录像片段和一张本省局部地图。
录像片段一:夜晚的街角,一个穿着深色连帽衫的身影(以下称目标A)快步走过,帽檐压得很低,无法看清面容。时间戳显示为23:47。
录像片段二:另一个路口的监控,角度略偏,目标A出现,似乎微微抬头看了一眼监控方向,随即更快地低头融入阴影。时间戳23:51。
录像片段三:一段车载监控的模糊画面,颠簸中捕捉到路边一辆未熄火的旧款银色面包车,驾驶座似乎有人,但看不清细节。时间戳约为23:55,地点位于前两个监控点约三公里外。
地图上标注了三个监控点的具体位置,并用红线连接了一条可能的行进路线。路线沿途经过一片待拆迁的平房区和一个夜间关闭的小型物流园。
文字补充信息:昨晚23:40至次日00:10,该区域发生一起入室抢劫案,户主被捆绑,损失财物若干。现场勘查未发现明显指纹,但窗外泥地发现与监控中目标A所穿鞋底花纹一致的模糊鞋印。面包车在案发时间段后消失,车牌被遮挡。
“任务:分析目标A与面包车的关联性;推断其作案后最可能的逃逸方向和藏匿区域;并对目标A的行为模式及风险等级进行初步评估。”
指令下达,倒计时开始。
会议室内瞬间响起密集的键盘敲击声和纸笔摩擦声。这次的线索更动态,信息量更大,也更具有迷惑性。
前排的金丝眼镜男警迅速将三个监控点坐标输入电脑地图软件,开始计算最短路径和可能的时间差。短发女警则紧盯着目标A在第二个监控片段里那个微小的抬头动作,试图分析其心理状态。
更多的人则在地图上写写画画,试图从那片待拆迁区域和物流园中找出可能的藏身点或路线。
陈默先是将三段录像反复观看了五遍。尤其是第二段,目标A那个抬头看监控的动作,他用了慢放功能逐帧查看。接着,他仔细研究了地图,目光在那片待拆迁平房区和物流园之间来回移动,手指无意识地在桌面上轻轻敲击,似乎在模拟着什么。
他没有急于下结论,而是拿出尺子,在地图上仔细测量了几个点之间的距离,并结合监控时间戳,计算着目标A的移动速度和面包车出现的时间、地点关联。
他注意到,目标A从第一个点到第二个点,步行速度很快,但时间间隔与距离匹配。而从第二个监控点到面包车出现点,距离更远,时间间隔却更短,除非目标A会飞,否则不可能在这么短时间内靠步行到达。
那么,面包车极可能不是接应,而是……?
他又将注意力放回第二段监控,目标A那个抬头看监控的动作。那不是无意识的瞥视,更像是……确认?确认监控的位置?还是确认什么别的?
一个假设在他脑中逐渐成形。
他低头开始书写报告:
“一、关联性:目标A与面包车并非同伙接应关系。判断依据:1. 时间差矛盾(目标A步行速度无法在限定时间内抵达面包车出现点);2. 行为矛盾(目标A第二次出现时观察监控,显示其具备反侦察意识,若为预谋接应,应尽量避免暴露于监控,且接应点选择不应如此随意)。推测:面包车为偶然出现在该区域的无关车辆,或为目标A试图盗窃\/利用的交通工具(未熄火状态),但并未成功或并非其计划内环节。”
“二、逃逸方向与藏匿区域:目标A具备一定反侦察能力,熟悉当地监控布局(第二次监控点抬头动作视为确认)。其步行移动方向指向待拆迁平房区。该区域地形复杂,监控稀少,便于隐藏和变装。物流园夜间封闭,难以进入,且目标A移动轨迹未明显偏向该区域。故首选藏匿区域为待拆迁平房区。逃逸方向可能于藏匿后更换衣物,伺机向平房区另一侧的城市主干道扩散,或利用复杂地形暂时潜伏。”
“三、行为模式与风险等级:目标A计划周密(踩点监控),行动果断,具备基础反侦察意识。但选择入室抢劫而非盗窃,显示其可能急需资金或因某种原因具有较高攻击性。风险等级:中高。若藏匿点被接近,存在暴力抗捕或劫持人质可能。建议搜索时配备足够警力,注意疏散平房区可能存在的少量滞留人员。”
写完最后一句,刚好用时五十五分钟。他再次检查了一遍逻辑链,签上编号b07。
报告提交后,会议室里弥漫着一种混合了疲惫和紧张的气息。不少人还在最后修改,或对着地图苦苦思索。
下午的点评课如期而至。
老者首先点评了几份认为面包车是接应车辆的报告,指出了其时间计算上的漏洞和对目标A行为逻辑分析的不足。
接着,他提到了少数几份将面包车列为干扰项的报告。
“有几位学员注意到了时间矛盾,这一点值得肯定。但其中大部分又走入了另一个极端,完全排除了面包车的任何可能性,这也不够全面。”老者话锋一转,“但是,有一份报告,不仅准确指出了非接应关系,还进一步分析了目标A可能试图利用该车辆的意图,并对目标A的行为模式给出了更深入的解读,特别是对其观察监控行为的判断,将其从简单的‘反侦察意识’提升到了‘熟悉监控布局’的层面,这为藏匿区域的推断提供了更强支撑。”
投影屏上再次出现了部分报告内容。
台下再次响起低低的骚动。这次的分析显然比第一天更加深入,难度也更大,能做出如此清晰推断的人,其实力已然凸显。
“b07…”有人低声念出了这个昨天就引起注意的编号。
几个原本对自己分析颇为自信的学员,看着屏幕上的内容,也露出了思索和比较的神色。
陈默的目光扫过屏幕,眼神依旧平静,只是在老者提到“熟悉监控布局”时,他的指尖微不可察地动了一下。
下课休息时,陈默在走廊尽头的饮水机接水。那个戴着金丝眼镜的男警走了过来,主动开口,语气带着探究:“b07?你对时间节点的捕捉很敏锐。”
陈默抬起头,看了他一眼,点了点头,算是回应。
“我是市局的何锋。”金丝眼镜伸出手,“希望后面有机会交流。”
陈默与他握了一下手,语气平淡:“陈默。”
没有多余的话,接完水,他便转身离开。
何锋看着他的背影,推了推眼镜,镜片后的目光闪烁不定。
培训进入第二天,竞争的硝烟味已然在无声中弥漫开来。排行榜上的积分虽然尚未公开,但每个人心里都有一杆秤。那个代号b07的学员,无疑已经成了众人重点关注和暗自较劲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