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蛛丝马迹:专家组的精密推理
清晨的阳光勉强穿透厚重的云层,洒在雨后湿漉漉的博物馆广场上。一夜未眠的林远站在明清展厅中央,环视着那些被暴力开启的展柜,仿佛能感受到犯罪分子的嚣张气焰。
“林局,省厅专家组的车到了。”小王快步走进展厅,声音中带着一丝疲惫和期待。
林远精神一振:“快请他们进来。”
三位来自省公安厅的刑侦专家带着专业设备步入展厅。为首的是一位年约五十、头发花白的老刑警——省厅刑侦总队技术处处长高茂成,以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经验闻名全省。
“高处长,辛苦你们一大早就赶过来。”林远迎上前握手。
高茂成神色凝重:“林局,情况我听说了,这是个大案子。咱们闲话少说,直接开始工作吧。”
专家组成员立即展开设备,开始对现场进行更为精细的勘查。高强度照明灯将展厅每个角落照得通明,各种专业仪器陆续启动,发出轻微的嗡鸣声。
高茂成戴好手套和鞋套,小心翼翼地走近一个被切割开的展柜:“用的是专业玻璃刀,切口整齐平滑,手法老道。”他俯下身,几乎将脸贴到地面,仔细观察着展柜底部的细微痕迹。
“这里有点东西。”高茂成突然说道,用镊子从展柜边缘夹起一片几乎看不见的微小碎片,“像是从某种工具上剥落下来的。”
林远立即让技侦人员上前取样封装。那片碎片在强光下泛着特殊的金属光泽,显然不是普通材料。
勘查工作持续了整整三个小时。专家们一寸寸地检查着展厅的每个角落,不放过任何可能的线索。林远全程陪同,不时记录着专家们的发现和建议。
“林局,过来看一下。”高茂成站在北侧窗户旁,招手示意。
林远快步走过去:“有什么发现?”
高茂成指着窗台上一处几乎看不见的压痕:“这里,非常细微的痕迹,像是某种物体长时间放置留下的。”
技侦人员立即进行拍照和取样。通过多角度光照和特殊试剂处理,那个痕迹逐渐清晰起来——是两个细小的平行凹槽,间距约一点五厘米。
“像是眼镜腿的压痕。”高茂成推了测自己的眼镜,“案犯可能在这里蹲守或观察时,将眼镜取下放在了窗台上。”
林远精神一振:“与保安描述的那个戴金丝眼镜的可疑访客特征相符。”
就在这时,一位年轻技侦人员发出了轻声惊呼:“高处,林局,这里有发现!”
众人立即围拢过去。在窗台最外侧的一个不起眼的角落里,技侦人员发现了一小片透明的树脂材料碎片,约半粒米大小,几乎与窗台颜色融为一体。
“这是...”高茂成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像是眼镜镜片的碎片。”
林远立即想起保安提到的那个戴金丝眼镜的访客:“可能是案犯翻窗时不小心碰碎的。”
高茂成点头:“很有可能。立即送省厅实验室做成分分析,这种特殊材料可能有助于我们缩小排查范围。”
现场勘查暂时告一段落,但林远的心情并未轻松。这些发现虽然重要,但仍不足以直接指向犯罪嫌疑人。
...
上午十点,专案组第一次案情分析会在博物馆会议室召开。烟雾缭绕的房间里,各部门负责人面色凝重地汇报着初步调查结果。
技侦支队首先汇报:“现场共提取到二十三处潜在痕迹,包括那片特殊金属碎片和眼镜镜片碎片。金属碎片初步判断来自某种专业切割工具,可能是定制产品。镜片碎片已送省厅做成分分析。”
图侦支队接着报告:“我们调取了博物馆周边五公里内所有监控点的录像,发现那辆白色金杯面包车在案发前三天内曾四次出现在博物馆附近区域。每次停留时间不长,且驾驶员有意识地避开正面监控。”
李斌调出几张放大后的监控截图:“这是能捕捉到的最清晰的驾驶员图像。虽然戴着帽子和口罩,但能看出是男性,约三十至四十岁,戴眼镜。”
林远仔细研究着图像:“与保安描述的特征相符。车辆行驶轨迹能追踪吗?”
“正在联合交警部门分析,但对方显然熟悉道路监控分布,多次选择无监控的小路行驶。”
刑侦支队汇报访问调查情况:“我们访问了博物馆四十六名工作人员和周边商户、居民一百余人。有三人反映近期见过类似白色面包车在附近出现。博物馆售票处工作人员回忆,上周确实有几个陌生面孔多次来参观,其中一人戴金丝眼镜,谈吐文雅,曾详细询问过闭馆时间和安保措施。”
林远快速记录着:“有没有更具体的体貌特征?”
“工作人员描述,戴眼镜的男子约一米七五左右,偏瘦,穿着讲究,说话带点南方口音。另外几人相对粗犷一些,话不多。”
会议进行到一半,小王匆匆走进会议室,将一份刚收到的报告递给林远:“林局,省厅实验室的初步分析结果。”
林远立即浏览报告,眼睛逐渐亮起来:“那种树脂材料非常特殊,是日本进口的SE-09型超薄防眩光镜片材料,全省只有少数几家高端眼镜店使用。”
他立即下达指令:“立即排查全市所有能加工这种镜片的眼镜店,重点调查近期配镜或维修的顾客,特别是三十至四十岁男性。”
命令迅速下达,各组警力立即行动起来。林远则与高茂成继续研究案件细节。
“高处,从专业角度,您怎么看这伙人?”林远问道。
高茂成沉思片刻:“非常专业,计划周密。第一,他们选择了雨天作案,利用雨声掩盖声响;第二,他们准确掌握了保安巡逻规律;第三,他们懂得如何规避红外报警器;第四,他们使用专业工具,手法干净利落;第五,他们显然对目标文物有专业知识,只拿价值高、易携带的精品。”
他顿了顿,补充道:“这绝不是普通的盗窃团伙,而是有预谋、有准备的智能型犯罪。主犯很可能有文物相关背景,甚至可能是业内人士。”
林远深有同感:“我担心的是,他们得手后很可能迅速销赃,甚至已经将文物转移出坊城。”
“极有可能。”高茂成面色凝重,“必须双管齐下,一边排查线索,一边封锁出口渠道。”
...
中午十二点,各排查小组陆续反馈信息。
对眼镜店的排查有了重要发现:全市只有四家眼镜店能够加工那种特殊镜片。其中三家近三个月内都没有相关业务记录,但位于高新区的“明视达”高端眼镜店提供了一个关键线索。
店主回忆,约两周前,曾有一位戴金丝眼镜的男士来店里咨询过这种镜片,说是之前配的眼镜不小心摔碎了,想配一副同样的。那人举止优雅,对镜片材质很了解,但最后并没有下单,理由是“价格太高,考虑一下”。
“他留下的联系方式是真的吗?”林远急切地问。
电话那头的侦查员回答:“用的是化名和一次性手机号,已经停机了。但店主清楚地记得他的相貌特征,我们正在制作模拟画像。”
“太好了!立即将画像下发各排查组。”
与此同时,对那辆白色金杯面包车的追踪也有了进展。通过整合全市交通监控,图侦组发现了该车案发后的行驶轨迹:从博物馆区域出来后,沿健康街向东行驶,最后消失在城东一片待拆迁的城中村附近。
“那片区域监控覆盖不全,有很多小路可以通往城外。”李斌汇报时说,“交警部门已经在所有出城路口设卡,盘查类似车辆。”
林远立即下令:“刑侦支队立即对那片区域进行地毯式排查,走访所有居民和商户,寻找那辆面包车的踪迹。”
...
下午三点,模拟画像完成。画面上是一个三十多岁的男性,面庞清瘦,戴金丝眼镜,看起来文质彬彬,甚至有些书卷气。
“这就是那个多次出现在博物馆的可疑人物。”林远将画像投影到大屏幕上,“立即下发全市各分局、派出所,全面排查符合此特征的人员。”
命令刚下达,技侦支队又带来了一个新发现:在对现场提取的痕迹进行进一步分析时,他们在一个展柜的锁具上发现了一处极细微的油脂痕迹。
“可能是案犯手上的油脂,已经送dNA化验,但需要时间。”技侦人员汇报说。
高茂成提出一个想法:“案犯手法专业,很可能有前科。可以将画像与全国有文物盗窃前科的人员数据库进行比对。”
林远立即采纳了这个建议,安排专人联系公安部相关数据库进行比对。
...
傍晚六点,一天的紧张工作暂告段落,但案件仍没有突破性进展。那辆白色面包车就像人间蒸发一样,再也找不到任何踪迹。模拟画像的比对也需要时间。
林远站在会议室窗前,望着窗外华灯初上的城市。破案的黄金24小时正在一分一秒地流逝,压力如山般压在他的肩上。
手机响起,是市委书记的秘书打来的,询问案件进展。林远只能如实汇报已采取的措施和初步发现,承诺会全力以赴。
挂断电话后,他深吸一口气,重新振作精神。尽管压力巨大,但多年的刑警生涯告诉他,破案往往就在于坚持到最后的那一刻。
“林局,吃点东西吧。”小王端着一盒快餐走进来,“您一天都没吃东西了。”
林远这才感到胃部隐隐作痛,接过快餐盒:“谢谢。各小组有什么新消息吗?”
“暂时没有。但技侦支队说dNA化验最早明天上午能有初步结果。”
林远点点头,快速吃着已经微凉的饭菜。他的大脑仍在飞速运转,梳理着案件的每一个细节。
那个戴金丝眼镜的男人,那辆白色面包车,那些专业作案工具,那些精准的手法...这一切都指向一个高智能犯罪团伙。他们现在在哪里?文物是否还在坊城?下一步他们会怎么做?
无数问题在林远脑海中盘旋。他知道,今晚又将是一个不眠之夜。
吃完简单的晚餐,林远再次召集专案组核心成员开会,部署夜间工作。
“虽然黄金24小时很重要,但案件侦破不会一蹴而就。”林远鼓励着疲惫的队员们,“我们已经掌握了不少线索,现在需要的是坚持和细心。”
他重新调整了排查重点:一是继续追踪那辆白色面包车的去向;二是深入排查城中村区域,寻找可能的藏匿地点;三是等待dNA和镜片材质的进一步分析结果;四是加强对文物交易市场的监控,防止赃物被快速出手。
会议结束后,林远独自一人再次来到被盗的展厅。空荡荡的展柜在灯光下反射着冷光,仿佛在无声地诉说着自己的遭遇。
林远站在那个留下眼镜压痕的窗台前,凝视着窗外漆黑的夜空。恍惚间,他似乎能看到那个戴金丝眼镜的男人正站在那里,冷静地观察着博物馆的一切。
“无论你是谁,无论你在哪里,我一定会找到你。”林远轻声但坚定地自语道。
夜渐深,坊城市公安局大楼依然灯火通明。一场无声的较量正在这座城市的各个角落悄然展开。而林远知道,这仅仅是个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