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西,“绿野”废旧车辆拆解厂。
硝烟尚未完全散去,空气中弥漫着轮胎烧焦的刺鼻气味、金属锈蚀的腥气以及一丝若有若无的血腥味。赵猛带领的特警突击队以雷霆之势攻入,成功解救出被绑架的苏晴,击毙负隅顽抗的匪徒数名,生擒主犯一名。行动干脆利落,但过程之惊险,匪徒手段之凶残、装备之精良,远超普通绑架案,再次印证了背后势力的猖狂与危险。
苏晴被紧急送往医院检查,虽身体无大碍,但精神受到的冲击不小。赵猛脸色铁青,立刻对生擒的匪徒进行突击审讯,同时下令彻查该拆解厂背景及其与幕后黑手的关联。线索直指境外,但国内必然有接应和内应。对手狗急跳墙,开始针对性的报复和灭口行动,这意味着斗争进入了更血腥、更赤裸裸的短兵相接阶段。
…
然而,风暴眼的中心,“7号基地”指挥室,在经历了王伯君离奇死亡和苏晴遭绑架的短暂震荡后,却呈现出一种异样的、更深沉的肃穆。最高级别的安保措施被启动,内部排查与反渗透程序运行到极致,但核心的工作并未停滞。
在雷霆万钧的抓捕、审讯和与隐藏对手的生死周旋之余,另一条极其重要的工作线,正在李副组长的亲自督导下,紧张而有序地铺开。
这不是针对某个具体嫌疑人的攻坚,而是针对整个系统的解剖与反思。
一间经过特殊屏蔽处理的大型会议室内,气氛庄重而凝重。椭圆形的会议桌旁,坐着中央工作组的核心成员(李副组长、陈局长、最高检特派员)、h省委书记、省长、省纪委书记、省委组织部长、以及从北京紧急抽调来的两名公共管理专家和信息技术安全专家。
每个人面前,都放着一份厚厚的、标题为《h省“张浩案”折射出的系统性风险与制度漏洞初步分析报告》的材料。材料的封面,透着一种沉甸甸的分量。
“同志们,”李副组长主持会议,声音沉稳,却带着一种穿透人心的力量,“‘张浩案’及其引发的系列问题,查处腐败分子是当务之急,但更重要的是,我们必须深刻反思:为什么会出现如此触目惊心的系统性塌方?是什么制度和机制上的漏洞,让张天贵、王伯君、高长河之流能够长期肆无忌惮、畅通无阻?”
他目光扫过全场,尤其在h省委几位主要领导脸上略有停留:“今天这个会,不是问责会,而是反思会,是建设会。我们要本着对党、对国家、对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抛开顾虑,直面问题,深挖根源,探讨如何从制度层面扎紧笼子,从根本上杜绝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
省委书记面色凝重,率先表态:“工作组查处大案要案,是帮我们h省刮骨疗毒、清除毒瘤。我们省委班子坚决拥护,并深刻检讨在干部监督管理、制度建设执行上存在的严重不足。我们将全力配合工作组的调研反思,绝不讳疾忌医。”
会议进入实质阶段。
首先发言的是那位信息技术安全专家,他推了推眼镜,语气严谨:
“从技术层面看,‘张浩案’最初的高考成绩篡改,暴露出我省教育考试信息系统存在致命漏洞。权限管理混乱,超级管理员权限滥用,操作日志监管形同虚设,数据备份与恢复机制不健全。黑客王坤能轻易得手,并非其技术多么高超,而是系统本身千疮百孔。建议:立即在全省范围内开展关键信息系统安全大排查,引入第三方权威机构进行渗透测试和等级保护测评,建立严格的分级授权管理和操作日志审计追溯制度,实现技术上的‘不能腐’。”
紧接着,一位负责梳理案卷的工作组成员补充道:
“案卷显示,张天贵集团长期围猎官员,手段从直接送钱送物,发展到帮助子女海外留学、安排海外就业、甚至通过境外赌场洗码等方式,极其隐蔽。这反映出我们的领导干部个人事项报告制度,核查手段落后,尤其是对境外资产的核查几乎依赖个人申报,缺乏有效的国际协作核查机制。建议:升级个人事项报告系统,运用大数据进行交叉比对,加强与金融、海关、出入境等部门的信息共享,尤其要重点盯防领导干部及其亲属的境外异常资金流动和资产情况。”
省纪委书记面色严峻地接话:
“此案还暴露出‘一把手’权力过于集中、监督乏力的问题。高长河作为常务副省长,插手干预教育、住建、国土等多个领域,许多违规操作都是在其暗示或直接授意下进行。‘决策一言堂、用人一句话、花钱一支笔’的现象在个别领域依然存在。同级监督太软,下级监督太难。建议:必须强化领导班子内部监督,落实‘三重一大’集体决策制度,细化权力运行流程公开,探索引入外部监督力量,真正将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
省委组织部长深吸一口气,谈到了更敏感的问题:
“干部选拔任用环节,也值得深刻反思。王伯君、甚至高长河,在问题暴露前,都曾是‘能干’‘有魄力’的干部,考核评价偏重经济指标和显性业绩,对其思想品德、生活作风、社会交往等方面的深入了解和考察不够,存在‘带病提拔’‘带病上岗’的隐患。建议:改进干部考核评价体系,突出政治标准,注重日常考察和群众口碑,建立干部廉政档案动态更新和预警机制,压实选人用人主体的责任。”
会议持续了数小时,讨论越来越深入,触及的问题也越来越尖锐。
专家和工作组成员依据确凿的案例,指出了项目审批中的“绿色通道”滥用、招投标过程中的“量身定做”、财政资金绩效评价流于形式、对行业协会和中介机构监管缺失、以及舆论监督渠道不够畅通等一系列深层次、机制性问题。
h省委的几位领导听得额头冒汗,如坐针毡,但更多的是震撼和警醒。许多他们平日里或许隐约感觉到、却未深究的问题,此刻被赤裸裸地摆在台面上,与惊天大案直接关联,其危害性显得无比刺眼和深刻。
李副组长一直认真倾听,不时记录。最后,他总结道:
“问题找得很准,很深刻。这说明,腐败分子正是利用了我们在制度建设、技术监管、干部管理、权力运行监督等方面存在的薄弱环节,才能长期潜伏,甚至边腐边升。”
“反腐败,不能只满足于抓几个人,处分几个干部。更重要的是要做好‘后半篇文章’,推动以案促改、以案促治。”
他转向省委书记和省长:“h省委要立即成立工作专班,根据今天会议的讨论,尽快拿出一个系统性的、可操作的制度整改方案,上报中央。要从招生考试、项目审批、资金监管、干部监督、信息公开等各个环节,全面梳理风险点,堵塞漏洞,创新监管手段。工作组会全程指导和监督。”
“请中央放心,h省委一定深刻吸取教训,以刮骨疗毒的勇气和决心,坚决抓好整改落实!”省委书记立刻郑重表态。
…
会议结束后,李副组长独自站在指挥中心的大屏幕前。屏幕上,一边是仍在实时更新的涉案人员关系图谱和抓捕动态,另一边则是刚刚会议上梳理出的制度漏洞思维导图。
一边是惊心动魄的腐败大案,一边是冰冷枯燥的制度条文。但两者之间,却存在着赤裸裸的、致命的因果关系。
他的心情并未因会议的成果而轻松。他知道,制度的建设和完善非一日之功,而对手,那些隐藏在更深处的敌人,绝不会坐视他们筑牢防线。
这时,那名负责技术追踪的负责人再次面色凝重地走来,手里拿着一份新的报告。
“首长,两个新情况。”
“第一,对王伯君体内生物信号的逆向工程有突破。那种微波激活指令,其编码方式…与军方某研究所五年前一项因伦理风险过高而被封存的‘非致命性生物控制’预研项目的部分理论模型,高度相似!”
“第二,追踪绑架苏记者匪徒使用的加密通讯,其跳频规律和加密算法,与三年前一起涉及境外某大型情报机构的商业窃密案中使用的技术,存在‘同源’特征!”
李副组长猛地转身,眼中爆射出锐利的光芒!
军方封存技术?境外情报机构手法?
王伯君的死,苏晴的绑架,其技术背景竟然牵扯到如此敏感的领域?!
这早已超出了普通腐败案的范畴!
难道高长河、刘长峰背后的势力,与境外情报机关有勾结?甚至…涉及国内某些被禁的敏感技术泄露?
案件的性质,似乎正朝着一个更加恐怖、更加危险的方向演变!
而几乎在同一时间,他的加密手机收到了一条来自北京“钟声”同志的简短讯息:
“制度反思甚好,宜速推进。然,疾风亦有盲区。注意‘灯下黑’。——钟”
“灯下黑”?
李副组长盯着这三个字,眉头紧紧锁起。
“钟声”同志是在提醒他…工作组内部?h省委内部?还是…更高层面的某些人?
一股寒意,悄然升起。
系统的反思刚刚开始,而更狡猾的敌人,或许正隐藏在他们刚刚开始筑建的、旨在防范腐败的…制度之光暂时未能照亮的阴影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