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斌在恐慌中试图转移资产,梁芳布下的网正在悄然收拢;省调查组在高压和“指导”下步履维艰;张天贵的商业帝国在苏晴的连番炮轰下摇摇欲坠…各方力量在暗处激烈绞杀,博弈进入最胶着的阶段。然而,真正决定性的力量,往往来自战场之外。
苏晴,这位孤身闯入省级战场的记者,她的笔,终于引燃了足以燎原的星星之火。
她关于张氏集团违规排污、非法占地、偷税漏税的系列深度调查报道,早已超出了江城乃至h省的地域范围。这些报道所揭露的问题,精准地击中了当前社会公众对环境污染、财富原罪、官商勾结、社会公平等议题的普遍焦虑和强烈关注。
起初,只是省报旗下的融媒体平台和网站转载,引发省内热议。但很快,这篇篇证据扎实、逻辑清晰、笔锋犀利的报道,如同投入湖面的巨石,激起的涟漪一圈圈向外扩散。
第一家国家级权威媒体旗下的深度调查栏目转载了《“状元”背后的阴影:起底张氏集团多年违规排污黑幕》,并配发了简短的编者按,称“此事折射出的民营企业环保责任缺失与监管失灵问题,发人深省”。
紧接着,另一家以敢言着称的全国性财经媒体全文引用了《税收迷宫:张氏集团复杂的关联交易与避税疑点》,并从专业角度进行了更深度的解读,直指其“复杂的股权结构和关联交易涉嫌系统性规避税收监管”。
几家拥有巨大流量的门户网站新闻客户端,纷纷将苏晴的报道推送到头条位置。
社交媒体,成为了这场舆论风暴真正的策源地和放大器。#h省高考状元劫案# 这个标签,早已不再是当初那个猎奇的社会新闻。它像一棵不断生长的罪恶之树,被苏晴和无数网民挖掘出越来越多的根系和枝杈——#张氏集团排污实录#、#天贵实业股价暴跌#、#起底张天贵#、#高考公平何在#…一个个关联话题如同接力赛跑般涌现。
热度如同滚雪球般越来越大。亿万网民的关注、愤怒、质疑和追问,汇聚成一股前所未有的数字洪流。
当然,强大的资本和权力试图反扑。
张天贵花费重金雇佣的公关团队和水军开始疯狂运作。他们试图用各种方式压热搜、撤话题、清洗评论区。一时间,相关话题页面时不时出现“正在加载”或“根据相关法律法规不予显示”的字样。一些看似“理性客观”的帖子开始涌现,强调“案件正在调查,不宜过度解读”、“要保护企业正常经营”、“警惕舆论审判”。
一些收了钱或有关系的网络大V也开始带节奏,试图将水搅浑,或者将焦点重新引回对李凡“极端行为”的批判上。
然而,这一次,他们的手段失效了。
公众的愤怒和求知欲已经被彻底点燃。每一次话题被压下去,很快就会有更多的网民带着更强烈的逆反心理,用各种谐音、缩写、暗号甚至图片和视频的方式,重新将话题顶上来。网民们自发组成“吃瓜小组”,分工合作,有人负责深挖张氏集团更多的黑历史,有人负责追踪天贵实业的股价波动和资本动向,有人则持续关注着李凡和王主任的状况。
“越压越热!”一位资深媒体人在朋友圈感叹,“这已经形成了一种现象级舆情,背后是公众对公平正义的强烈渴望,压是压不住的!”
民意的浪潮,汹涌澎湃,已经超越了任何单一资本或地方权力能够控制的边界。
巨大的流量和关注度,也引来了更多嗜血而敏锐的鲨鱼——全国各地的自媒体、网红博主、法律专家、教育学者…纷纷下场,从各个角度解读、评论、发酵此事。蹭热度的有之,真心关注呼吁的有之,但无论如何,都让这场舆论风暴的规模和影响力呈几何级数增长。
真正决定性的时刻,来自于一家最具权威性和影响力的中央级媒体在其晚间新闻节目中,用了长达三分钟的时段,以“h省江城高考舞弊风波持续发酵,涉事企业多年违规操作曝光”为题,对事件进行了相对客观但态度鲜明的报道。报道中虽然措辞严谨,但引用了苏晴报道中的核心事实,并强调了“维护教育公平和社会正义的重要性”。
这则报道,如同盖棺定论的惊雷,彻底将事件推向了全国性的舆论焦点。
全国舆论,正式形成!
这股由下而上、再由上而下共同汇聚而成的滔天巨浪,开始产生实质性的巨大压力。
首先感受到的是h省的领导层。省委宣传部的舆情监控室内,红灯狂闪,告急的报告一份份堆放在主要领导案头。来自更高层级的、过问此事的电话和批示,开始变得频繁和严肃。
压力如同实质般传导到省调查组。孙振邦和周莉的脸色一天比一天难看,他们接到的来自省里的指令,开始从最初的“控制影响”、“挽回声誉”,逐渐增加了“加快进度”、“回应关切”等字眼。尽管“法律框架”和“维护稳定”的前提依然存在,但天平已经开始倾斜。
而处于风暴眼最中心的张天贵,则彻底感受到了什么是民意滔滔,什么是千夫所指。
他的手机几乎被打爆,除了催债的、切割的,开始出现大量的陌生号码,接通后是铺天盖地的怒骂和诅咒。他的住宅和公司地址被人肉出来,虽然加强了保安,但门口时常聚集着抗议的民众和媒体记者,让他寸步难行。他旗下的所有产业,都遭到了网民的自发性抵制。
更可怕的是,他感觉到,那些曾经称兄道弟、利益捆绑的“朋友”和“保护伞”,联系他的频率明显减少,语气也变得公事公办甚至疏离。高副省长那边,已经几乎联系不上了。
他感觉自己正在被一座名为“舆论”的大山一点点活埋,窒息感与日俱增。
苏晴坐在电脑前,屏幕上是不断翻滚的热搜榜单和海量的网友评论。她的眼眶有些湿润,不是因为疲惫,而是因为一种难以言喻的复杂情感。有欣慰,有激动,更有沉甸甸的责任感。
她知道,她成功地将探照灯打向了黑暗,并引来了亿万人的共同注视。这注视本身,就是一股强大的力量,足以让黑暗中的魑魅魍魉无所遁形,也让那些试图和稀泥、捂盖子的人承受巨大的压力。
但她同样清楚,舆论可以施加压力,可以推动关注,但最终能否抵达真相,能否实现正义,依然取决于现实中的较量。舆论的狂潮,只是为赵猛、梁芳、王磊他们的正面攻坚,提供了最强大的火力支援和最有利的外部环境。
她拿起电话,打给还在医院坚守的同事,询问王主任的最新情况(依然深度昏迷),然后又打给赵猛。
“赵支队,舆论已经起来了,全国都在看着。”她的声音有些沙哑,却充满力量,“你们那边,压力也是动力,机会稍纵即逝。”
电话那头的赵猛,背景音有些嘈杂,他似乎正在行动中:“我知道!梁检那边已经有了突破,我们这边…也快了!谢谢你,苏记者,你这几篇报道,抵得上千军万马!”
挂断电话,苏晴正准备撰写下一篇关于“利益输送链”的报道大纲,她的座机响了。是刘副主编打来的。
“苏晴!”刘主编的声音异常严肃,甚至带着一丝紧张,“你马上来我办公室一趟!立刻!马上!”
苏晴心里“咯噔”一下。刘主编的语气,不像是好事。
她快步走到主编办公室,推开门,发现里面除了刘主编,还坐着两位穿着西装、表情严肃、气质迥异于报社同仁的陌生男子。
其中一人看到她,站起身,亮出一个黑色的证件封面。
“苏晴同志吗?我们是中央纪委国家监委调查组的。”他的声音平稳,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威严,“关于你报道中涉及的h省有关问题,我们想请你协助了解一些情况。请你现在跟我们走一趟。”
苏晴愣住了。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
他们…终于直接下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