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目光越过轲生焦急的脸庞,投向帐外那片被星光与灯火交织点亮的无垠夜幕。
寒风从帐帘缝隙钻入,拂过颈侧,带着沙漠深夜特有的刺骨凉意,仿佛无数细针轻扎皮肤。
远处篝火噼啪作响,火星腾起如萤,在黑暗中划出短暂而倔强的光痕;近处守夜军士铠甲相碰,发出低沉的金属嗡鸣,像大地在梦中辗转。
宏图伟业,终究要靠一步一脚印走出来。
这第一步,必须震撼人心,必须无可辩驳。
“派人出去,传我的话。”我的声音很轻,却如刀锋划过冻土,清晰得不容置疑,“自今日起,至冬至大典前,凡能自葱岭以西,徒步抵达楼兰者——不必走完最后一程,只需证明自己愿走出帐篷、直面风沙——沿途设七处‘脚印签’驿站,每过一处留泥板拓印足痕与日期,便可凭此证,换一个向大秦提问的机会。”
轲生猛地一怔:“主上,您的意思是……”
“我意思就是,他们不是问路在哪里吗?路,就在他们自己脚下。”我微微一笑,那笑容却让熟悉我的轲生打了个寒颤,“我不要他们的牛羊,不要他们的金银,我只要他们的人,和他们走过来的那条路。走过来,就是功绩。能到,就是资格。”
我设下了一场豪赌,赌的是人心最深处的渴望。
渴望一条活路,渴望一个公平。
十一月初二,天还未亮透,楼兰城外就起了一阵小小的骚动。
晨雾弥漫,湿气凝在睫毛上,冷得像泪。
一声微弱的呻吟自东门传来,混着砂石摩擦的脚步声,断续如将熄的余烬。
一个身影,蹒跚着,几乎是挪到了共学庐的门前。
那是个女子,看装束来自大宛,一身尘土结成硬壳,贴在衣袍上簌簌作响;嘴唇干裂得像是龟裂的土地,每一次呼吸都带出细微的血沫。
她走不稳了,每一步踩在砾石地上,都像踩在烧红的铁钉上,脚底早已磨破,渗出的血与沙黏成暗红泥块。
最后扑通一声跪倒,双膝砸进尘土,再也站不起来。
军士本想将她驱离,却被我派去的人拦下。
我走过去时,她正颤抖着手,从怀里掏出一个布包——布角已磨破,露出内里粗糙的麻线。
她解开的动作极慢,指节僵硬如枯枝,终于抖落出一把圆润的石子,大小不一,有的还沾着西域河床特有的青灰色苔痕。
她抬起头,看到我身上象征赤壤君的朱红佩绶,眼中爆发出惊人的光亮,如同久旱之地突见云影。
她不会说雅言,也写不出一个秦字,只是用那双布满血丝的眼睛死死盯着我,然后用颤抖的手,在尘土飞扬的地面上,用那些石子飞快地摆弄起来。
起初她放三颗石子成一线,又忽然停住,眉头紧锁,迟疑地拆开,重新排成Y形分流。
她咬着干裂的唇,指尖微微发抖,仿佛在脑海中重建记忆中的河网——那是她丈夫临终前反复讲述的引水法,他曾是村中小渠长,战乱中为护堤而死。
此刻,她在用尽最后力气,复刻那段失传的知识。
一横,一竖,分流,汇合。
片刻之后,一个虽然简陋、但结构清晰的灌溉渠模型,出现在所有人面前。
她指着模型,又指了指自己的家乡方向,嘴里发出“咿咿呀呀”的声音,急切地比划着干涸与枯萎的手势——双手摊开如枯枝,缓缓下垂,再做出龟裂状张开,喉间挤出沙哑的呜咽,像风吹过空谷。
我瞬间明白了。
她是来求技的,不是献技。
她用双脚丈量了绝望,用最后的力气,摆出了家乡最大的困境。
“将此模型绘图存档,列入‘西域水利考’第一卷。”我的声音传遍四周,穿透清晨微寒的空气,“此为大宛百姓献给大秦的第一份答卷。”
然后,我亲自弯下腰,将一枚代表着“信风学徒”的铜牌,放入她粗糙开裂的手中。
铜牌尚有体温,是我贴身携带之物,触手温热,与她冰冷的手形成鲜明对比。
“传我的话给她,凭此牌,可入大秦在西域的任何一座信风驿站,学习水利营造之术,食宿全免。”
那女子愣住了。
她低头看着那枚温热的铜牌,指节因用力而泛白,像是怕它化在掌心。
片刻后,她缓缓抬头,目光穿过人群,落在远处漆黑的地平线上——那是她来时的方向。
泪水无声滑落,在尘土的脸颊上冲出两道沟壑,滴在石子模型旁,洇开一小片深色印记。
我转身离去,没有回头。
火堆旁的孩子们已经开始传唱歌谣,说的是“有个女人,用石头问出了水”。
夜风穿过残破的布幡,猎猎作响,像一声声未尽的叹息。
直到月移中天,营帐外才响起熟悉的脚步声。
“主上!”轲生的声音压得很低,却掩不住颤抖,“神来之笔!那女子的事迹已经传开了!今天下午,沿途就有三个一直犹豫不决的小部落派人跟了上来,他们说……他们说,‘如果大秦真的允许一个女人来决定水渠怎么修,那我们也愿意把孩子送进学塾’!”
最深刻的变革,从来不是从王庭的诏令开始,而是从一个普通人迈出的第一步,从她脚底磨出的血泡开始。
十一月初三,墨鸢亲自督建的伊犁河谷第一座“信风书院”正式破土动工。
她没有搞什么祭祀仪式,反而做了件怪事。
她命人在地基的四个角,各挖了一个深坑,然后小心翼翼地埋下四只密封的陶瓮。
泥土翻起时带着湿润的腥气,铁锹碰撞瓮壁发出沉闷的回响,宛如叩击时间之门。
我问她瓮中所藏何物。
她那张总是没什么表情的脸上,难得有了一丝柔软:“回主上,东角瓮,是今年的红薯、粟米和苜蓿种子;西角瓮,是《灯讯编码》和《实学童 ?》的抄本;南角瓮,是我亲手绘制的微型寰宇图;北角瓮,是一片我从您营帐屋檐上取下的瓦。”
她顿了顿,补充道:“我在想,若千年之后,此地倾颓,有人从废墟中挖出这些东西,他们会知道,我们曾在这里播撒过什么,仰望过什么,又为谁遮蔽过风雨。这不只是防御工事,这是一封……写给未来的信。”
我心头巨震,久久伫立。我们不仅在改变现在,更在为未来立碑。
然而就在这时,心中忽然掠过一丝隐忧:我们为未来留下希望,可现在的他们,还能撑到看见这一天吗?
几乎与此同时,灯讯台的方向亮起了紧急红光,映得半边天空泛出血色。
“主上,您看!”墨鸢疾步奔来,语气里充满了惊疑,“对方用极慢的节奏,打出了《东风来》的旋律,这显然是在表明身份。起初我以为只是曲调走样,直到第三遍重复时发现节拍差恒为‘三、七、二’……才意识到是九宫序数!这不是我们的官方编码……这是有人在用我们的法子,反向给我们传递密语!”
她飞快地在沙盘上演算,指尖划过沙粒,发出细微的刷响:“是求救!他们在说,‘疫病,围困,粮绝’!”
我的心猛地一沉。
这是那些向我们学习农技的部族!
他们遭到了清算!
“轲生!”我厉声喝道。
“属下在!”
“立刻点齐巡行院最精锐的五十人,伪装成贩卖私盐的商队,携带足量的红薯种薯、净水药丸和伤药,沿灯台线路,即刻西进!”我眼中寒光闪烁,走到他面前,压低声音亲授密令,“记住,找到他们,但绝不许亮明大秦身份。只说,是‘火种使者’路过,留物不留名,转身就走。”
轲生眼中燃起一团火,重重点头:“属下明白!真正的影响力,不是逼人臣服,而是让他人不敢动你,却又不得不靠近你!”
十一月初四,咸阳的寒风,终究还是吹到了西域。
那夜之后,我总觉得空气中多了一丝铁锈味——那是权力倾轧的气息,熟悉得令人作呕。
李斯再度密访,神色是前所未有的凝重。
“君上,咸阳有变。”他开门见山,“赵高已在暗中策动了两名六国旧吏,准备在冬至大典上发难,他们拟好的奏疏我都看过了,字字诛心,矛头直指您。称您‘以妇人之仁乱天下纲常,用蛮夷之术污华夏正统’,要求始皇帝陛下‘清君侧’,将您……明正典刑。”
我听完,反而笑了,只是那笑意冰冷刺骨。
“丞相放心,他要的是一场名分之战,而我要的,是一场人心之变。”我转身对身后的苏禾道,“去,把我让你整理的东西拿来。”
苏禾捧上数十册用上好皮纸装订的简册。我将第一册递给李斯。
他打开一看,瞳孔骤然收缩。
上面没有华丽的辞藻,只有一行行冰冷而清晰的数字:
“信风计划推行三年来,西域共开垦荒田三百二十万六千亩,引水渠一千一百二十七条;于河西、北地、上郡三地推广新农具,活饥民四十七万余人;共培养外籍农技官、工匠、医师一百三十六人,返回各部族……”
我淡淡地说道:“我给这套简册取了个名字,叫《实绩录》。请丞相派人加急送往咸阳,在大典当日,向百官展示。他赵高想骂,就让他骂,我只让天下人看看,我这‘妇人之仁’,究竟是乱了纲常,还是救了人命。”
李斯捧着那本薄薄却重如泰山的《实绩录》,许久,才长长吐出一口气,对我深深一揖:“君上之格局,斯,不及也。”
十一月初五,黄昏。
我登上楼兰最高处的望楼,背后,是新建成的“议政堂”。
晚风裹挟着远方沙粒,打在脸上微痛,夕阳熔金,将整座城市染成一片赤红,如同正在冷却的铁水。
木匠敲击梁柱的声音从下方传来,咚、咚、咚,沉稳有力,像这座城的心跳。
我命人将那面曾被匈奴使者的匕首划破的《万国协作章程》残简,用最名贵的木料重新装裱,高高悬挂于议政堂的正壁之上。
裂痕依旧,触目惊心,指尖抚过时能感受到凹凸的纹理,像一道永不愈合的伤疤。
我亲笔在下方立起一块石碑,只写了六个字:“言可裂,志不折。”
刻刀凿入石面,溅起星点火花,清脆的敲击声在暮色中久久回荡。
就在这时,西方的地平线上,尘烟滚滚,连绵不绝。
斥候飞驰来报,声音因激动而颤抖:“主上!又有十七支使团!他们绕过了所有封锁,突破了风沙,已经抵达敦煌!其中……其中有许多,是从未与我大秦通过话的山地部族!”
“他们求什么?”我问。
“他们……他们不求金银,也不求封赏,只派人来问一句话——‘听说在你们这里,走路就能学种粮食,是真的吗?’”
我立于高台边缘,望着那渐渐沉入沙海的落日,感受着脚下这座城市因源源不断的人流而焕发的勃勃生机,轻声自语。
你们都以为,我在等一场决定我命运的典礼。
不,我在等一个时代醒来。
而它,已经开始迈步了。
夜色渐深,喧嚣的楼兰城终于在疲惫与期待中渐渐沉静。
新来的部族被安置在城外的营地里,篝火点点,宛如坠落凡间的星辰。
风中飘来烤饼的焦香与婴儿的啼哭,混合着皮革与马汗的气息,构成这片土地最真实的呼吸。
我的营帐内,灯火通明,案牍上堆满了各地传来的情报与报表,但我的思绪,却飘向了窗外。
这几日风云变幻,从一个女人的脚步,到一封未来的信,从一次暗夜的驰援,到一场朝堂的博弈,一切都像被无形的大手推动着,奔向那个名为“冬至大典”的节点。
可我知道,真正推动这一切的,不是我,也不是始皇帝。
而是那些石子,那些种子,那些最朴素的渴望。
或许,这个新时代最真实的版图,从来就没画在绢帛或羊皮上,而是被人一笔一划,一块石头一块石头地,摆在了人人都能看到的土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