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朝凝看在眼里,喜在心里。
武力值保障算是初步到位,接下来,该解决更根本的问题了——国力。
大秦如今内忧外患,根子在于穷国库空虚,百姓贫困,军队装备老旧,襄王叛乱更是雪上加霜。
小打小闹可救不了整个国家,看来必须得下猛药。
她需要一个人,一个能站在明面上,将那些超越这个时代的知识和技术,合理合规地献给朝廷的人。
于是,在太子又一次因为各地请求拨款赈灾、扩充军备的奏折而焦头烂额时,洛朝凝安排的第二个“惊喜”到位了。
这日,太子微服出宫,想去看看妹妹名下那家最近声名鹊起的“忘忧阁”酒楼(黎善化名玉善的经营的用来收集信息的中转站),行至一条相对安静的街道,忽见前方一阵骚动。
一个穿着洗得发白文士袍的书生,被几个地痞围在中间推搡。
“没钱?没钱你装什么大爷?撞坏了爷的东西,赔钱!”
那书生身形瘦弱,却背脊挺直,面色平静:“在下并未碰到你的东西,是你自己失手跌落。”
“嘿,还敢嘴硬!”地痞扬手就要打。
太子皱眉,示意了一下身旁的侍卫,侍卫上前,三两下就将地痞驱散。
太子这才走上前:“这位公子,没事吧?”
书生整理了一下衣袍,不卑不亢地行礼:“多谢公子出手相助,在下黎悟,游学至此,盘缠用尽,方才让公子见笑了。”
太子打量着他,此人虽衣衫落魄,但眼神清明睿智,气质沉静,不像普通穷酸书生。
“举手之劳。”太子颔首,“听公子口音,不是京城人士?”
“江南人士,游历四方,略通些杂学。”黎悟答道。
两人随口聊了几句,太子发现这黎悟谈吐不凡,见解独到,尤其对民生经济、工械营造似乎颇有研究,许多观点闻所未闻,却细想之下极有道理。
太子正被国事困扰,忍不住便将一些烦恼简化了说出来:“如今各地频发灾荒,粮食短缺,百姓流离,朝廷虽有心赈济,却常常力不从心,先生可有高见?”
黎悟略一沉吟,道:“开源节流,乃根本之道,节流需整顿吏治,非一日之功,开源则需从根上着手,若有一种作物,亩产可达现今稻麦的五倍甚至十倍,且不挑地力,易成活,公子以为如何?”
太子猛地一震,目光锐利起来:“世上岂有如此神物?公子莫非戏言?”
黎悟神色平静:“在下游历海外时,曾于一番邦见过此种作物,名为‘红薯’、‘土豆’,‘玉米’ 极易饱腹,若公子不信,在下可绘其图形,并试种之法,一试便知。”
太子心跳加速,若真有此物,天下何来饥馑?!
他强压激动,又问:“如今边关不宁,军备废弛,先生可有良策?”
黎悟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军备之首,在于钢铁之坚,弓弩之利,甲胄之固。在下偶得一法,或可炼出更强之钢,另有一物,名曰‘水泥’,筑城修路,坚固无比,远超灰泥,若用于边关防御,可保城池固若金汤。”
太子呼吸都急促了,强钢!坚城!
他盯着黎悟,像是看着一个巨大的宝藏:“先生大才,不知可愿随我回府,详细一叙?”他已动了招揽之心。
黎悟微微躬身:“蒙公子看重,敢不从命。”
于是,落魄书生黎悟,就这样“机缘巧合”地成为了太子洛朝阳的座上宾,不久后更成为其核心幕僚之一。
接下来的发展,快得让太子和皇帝应接不暇。
黎悟先是献上了红薯、土豆、玉米等高产作物的详细图样和种植方法,皇帝和太子虽半信半疑,但本着试一试的心态,划出皇庄秘密试种。
结果数月后,收获的成果让所有知情人目瞪口呆!
那堆成小山的块茎和颗粒饱满的棒子,产量高到吓人,而且确实如黎悟所说,不挑地,好养活!
皇帝拿着一个沉甸甸的红薯,手都在抖:“天佑大秦,此乃社稷神器,黎先生立不下世之功!”
太子更是对黎悟佩服得五体投地。
高产作物被列为最高战略物资,由皇帝和太子亲自掌控,开始在可信的皇庄和官田大规模秘密推广种植,饥荒的阴影,第一次被实实在在的力量驱散。
而这,仅仅是开始。
黎悟随后又献上了“灌钢法”、“炒钢法”等改良炼钢术,工部的老师傅们最初不以为然,但按照其法一试,炼出的钢铁质量果然远超从前,兵仗局用新钢打造的刀剑铠甲,锋利坚固程度上了好几个台阶!
军队换装计划被提上日程。
接着是水泥,当第一窑水泥出炉,用水混合沙子石子凝固后,那坚如磐石的硬度,让工部尚书直接跪地高呼“神物”,这东西用来修路、筑城、建水利,效果简直逆天!
边境线上的关键城池,开始秘密用水泥加固,通往重要地区的官道,也开始铺设水泥路面,大大提升了物资运输和军队调动的效率。
然后,是更具冲击性的东西——火药。
当黎悟在皇家禁苑的秘密场地,演示了黑火药的巨大威力,将一块巨石炸得粉碎时,陪同的皇帝和太子脸色发白,继而狂喜!
这是足以改变战争形态的力量!
火药作坊被立刻设立起来,严格保密,由皇帝心腹负责,开始批量生产火药,并研发火器(黎悟提供了简易火铳和火炮的构想)。
大秦的军事实力,如同吹气球一般急速膨胀。
解决了吃饭问题和安全问题,黎悟又开始点“科技树”。
晒盐法被提出,沿海盐场产量暴增,盐价下降,国库收入增加,百姓也得到了更便宜的食盐。
香皂、玻璃、香水、高度白酒……这些奢侈品的制造方法被黎悟“发明”出来。
太子名下迅速成立了一系列皇商作坊,大量生产这些新奇玩意,它们一经推出,立刻风靡整个上层社会,成为身份和财富的象征,金银如同流水般涌入国库。
皇帝看着内帑和国库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变得充盈,甚至开始发愁钱太多怎么花(幸福的烦恼),常常半夜睡着都能笑醒。
这一切的发展,不过短短两三年时间。
大秦就像一服下了猛药的病人,体内沉疴尽去,焕发出勃勃生机。
高产作物逐步推广,百姓虽然还不知道具体缘由,但能感觉到日子没那么难熬了,饿死的人越来越少,朝廷威望空前高涨。
军队装备一新,边关捷报频传,以往蠢蠢欲动的周边异族纷纷变得老实安分。
国库充盈,皇帝有能力兴修水利,减免赋税,百姓负担减轻。
整个国家,从上到下,都透着一股欣欣向荣的劲头。
盛世之兆,已初现苗头。
朝堂之上,皇帝腰杆挺得笔直,说话中气十足,以往那些动不动就哭穷、拿“祖制”说事的老臣,现在也消停了不少,太子处理政务越发得心应手。
国家内部渐渐趋于稳定,强大的国力给予了朝廷前所未有的底气。
皇帝和太子的目光,开始投向那些以往有些鞭长莫及的地方——盘踞地方、时而与朝廷发生摩擦的江湖势力。
整顿江湖,需要一个契机,更需要绝对的实力,而现在,大秦正在快速的积蓄着这种实力。
这一切的源头,都指向那个神秘的幕僚——黎悟。
他的出现太过巧合,他献上的策略和技术也过于超前,近乎妖孽。
皇帝和太子不是没有怀疑过,他们暗中调查过黎悟的底细,结果干干净净,就是江南一个普通读书人,家世清白,游学经历也大致对得上。
那些技术,他都推说是在海外游历或从古籍中所得。
虽然疑点仍有,但他带来的好处是实实在在、无法拒绝的。
皇帝最终拍板:“无论黎悟有何秘密,只要他心向大秦,能用其才,便是国士,待之以诚,察之以行即可。”
太子深以为然,对黎悟愈发倚重。
而这一切的真正幕后主导——云安公主洛朝凝,此刻却并不在京城享受这盛世开端的美妙。
早在黎悟“献上”高产作物,引起父皇和哥哥高度重视,全身心投入国家建设时,她等待已久的时机就到了。
她那个去临府督导赈灾的舅舅苏沐风,终于要启程了。
洛朝凝立刻收拾行装,揣上她偷偷准备的各种“好东西”,以“体察民情、安抚民心”为由,跟着舅舅的车队,浩浩荡荡地奔赴了临府。
京城里的风起云涌,都被她暂时抛在了脑后。
她的目标很明确——临府,寻找宫尚角,解开原主执念的谜团,才是她此行的首要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