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午最后一节课的下课铃声,如同解放的号角,瞬间点燃了教学楼的活力。走廊里顷刻间挤满了涌出的人流,谈笑声、脚步声、背包拉链的滑动声交织成一曲喧闹的午餐进行曲。阳光正烈,透过高大的窗户,在光洁的地板上投下明亮的光斑,秋日午间的暖意恰到好处。
“终于结束了!我的胃已经在唱空城计了!”林薇夸张地揉了揉肚子,一边随着人流往外走,一边发表着饥饿宣言。她早上那件宝蓝色丝绒衬衫的袖口被随意地挽起,露出纤细的手腕,显得利落又不失时髦。
“同意!食堂今天好像有糖醋小排,我得快点去,去晚了就怕抢不到了。”孙婷接口道,那双总是带着笑意的眼睛此刻闪烁着对美食的期待。她藕粉色的毛衣在阳光下显得格外柔软,配上格纹裙,像个急于奔赴甜品台的小女孩。
艾雅琳和赵致远相视一笑,默契地跟上。艾雅琳的燕麦色针织衫和裙裤组合在人群中显得温婉又清爽,而赵致远的白衬衫与墨绿开衫则自带一股沉静的书卷气。四人随着人潮,向着学院食堂的方向走去。
学院的食堂宽敞明亮,巨大的玻璃穹顶让阳光毫无保留地倾泻而下,驱散了任何可能的压抑感。各个档口前已经排起了不长不短的队伍,食物的香气混杂在一起,勾引着食欲——有中餐炒菜的镬气,有西点烘焙的奶香,还有面条档口氤氲的热气。
四人各自行动,像觅食的小鸟,飞向自己心仪的窗口。林薇果断排在了糖醋小排的队伍后,还不忘回头对姐妹们比了个“看我的”手势;孙婷被色彩缤纷的沙拉自助台吸引,正在精心挑选着生菜、玉米粒和小番茄;赵致远选择了相对人少的套餐窗口,要了一份清淡的香菇滑鸡饭;艾雅琳则看中了今日特色的日式咖喱猪排饭,金黄的猪排看起来无比诱人。
不一会儿,四人端着各自的餐盘,在略显嘈杂的食堂里找到了一个靠柱子的相对安静的四人座。餐桌是原木色的,上面摆放着小小的调味料架和纸巾盒。
“来,为我们的‘艺术研究小组’第一次非正式会议,以及……美食,干杯!”林薇率先举起手中的酸奶杯,笑嘻嘻地说。
其他三人也笑着举起各自的饮料——艾雅琳是乌龙茶,孙婷是果汁,赵致远是温水。四个杯子在空中轻轻相碰,发出清脆的响声,仪式感十足。
午餐时间便在轻松愉快的闲聊中展开。她们一边品尝着各自的食物,一边交流着上午的趣事。
“你们看到刚才思政课坐在前排那个男生了吗?听得那叫一个认真,笔记做得像印刷体一样。”林薇压低声音,分享着她的“课堂观察”。
孙婷小口吃着沙拉,点点头:“看到了,感觉他周围的气场都好严肃。不过糖醋小排真好吃,酸甜适中!”她的关注点总是很纯粹。
赵致远安静地吃着她的香菇滑鸡,偶尔插一句:“他的笔记方法或许值得借鉴,效率可能很高。”
艾雅琳听着她们的对话,咬了一口酥脆的猪排,满足地眯起眼:“确实不错。不过比起笔记,我现在更期待我们下午的‘头脑风暴’。”
话题很自然地转回了她们的小组项目。四人一边吃,一边已经初步交换了一些关于可能研究的艺术家名字,从绘画到雕塑,天马行空。
“我觉得我们不能只局限于画家,”艾雅琳用纸巾擦了擦嘴角,思路清晰,“现代艺术的范围很广,服装设计师、珠宝设计师、甚至概念艺术家的作品,都可能给我们带来灵感。”
“同意!”林薇眼睛一亮,“比如那个设计师,他的作品就超级有视觉冲击力!”
“还有那位,她的珠宝根本就是微型雕塑!”孙婷也兴奋地补充。
赵致远默默点头,显然也在心中开始构建更广阔的研究框架。
午餐在愉快的氛围中结束。将餐盘送到回收处后,四人站在食堂门口,沐浴在秋日午后的暖阳下。
“下午没课了,我们找个地方继续?”艾雅琳提议。
“去自习室吧!”孙婷立刻响应,“那里安静,方便查资料和讨论。”
林薇和赵致远均无异议。于是,四人便朝着学院图书馆旁那栋专门的自习楼走去。
自习室的环境与食堂的喧闹形成鲜明对比。这里安静得只能听到翻书页的沙沙声、键盘轻微的敲击声和空调系统低沉的运行声。空气里弥漫着纸张和旧书的味道,是一种能让人瞬间沉静下来的气息。她们轻手轻脚地走进去,目光搜寻,幸运地找到了一个靠窗的四人桌位。
午后的阳光透过巨大的落地窗,斜斜地照射进来,在光滑的桌面上投下大片温暖的光斑,连空气中漂浮的微尘都在光柱中清晰可见,如同舞动的金色精灵。窗外是校园的绿化带,几株枫树的叶子边缘已染上醉人的红色,在微风中轻轻摇曳。
四人坐下,各自拿出笔记本电脑、平板、笔记本和参考资料。艾雅琳负责整体进度的把控和记录,林薇擅长快速搜集和筛选网络信息,孙婷对图像和色彩异常敏感,负责整理视觉资料,赵致远则凭借其理性的思维和扎实的艺术史基础,负责梳理脉络和深度分析。她们分工明确,配合默契,很快便进入了状态。
静谧的自习室里,她们这一角成了一个小小的、充满活力的思想工坊。键盘敲击声、笔尖在纸上划过的沙沙声、偶尔压低声音的交流:“看这个,他的用色好大胆!”“这位设计师的理念很有意思,强调结构和空间感。”“这位珠宝艺术家,她用的材质太特别了,完全打破了传统!”……
她们搜寻的范围远远超出了最初的设想。从狂放不羁的表现主义画家,到充满奇思妙想的超现实主义大师;从将服装视为流动建筑的先锋设计师,到把珠宝做成叙事诗篇的艺术家;从运用新媒体技术的数字艺术先驱,到专注于材质本身美学的极简主义者……她们如同在艺术的海洋中潜水,不断发现着令人惊叹的宝藏。艾雅琳的笔记本上,很快罗列了一长串名字和关键词,旁边还有她随手画下的简单符号或构图示意。
时间在专注的学习中飞速流逝。当一个多小时后,艾雅琳抬起头,活动了一下有些酸胀的脖颈时,发现窗外的阳光已经不再那么炽烈,变得柔和了许多。
“唔……我感觉我的大脑cpU快要过热了。”林薇第一个“瘫倒”在椅背上,夸张地揉了揉太阳穴,“信息量太大了,需要冷却一下。”
孙婷也放下手中的触控笔,揉了揉看得有些发花的眼睛:“是啊,看了这么多漂亮的图片,感觉眼睛都要怀孕了。”
连一向耐力惊人的赵致远也轻轻呼出一口气,合上了面前那本厚厚的艺术史文献,指尖按了按眉心。
持续的专注确实消耗了大量的精力。四人相视一笑,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些许疲惫,但更多的是知识充盈后的满足感。
“休息一下吧。”艾雅琳盖上了笔记本电脑,“劳逸结合。”
短暂的沉默,享受着这片刻的放空。窗外的枫叶在微风中轻轻晃动,像是在对她们招手。
就在这时,林薇像是忽然想起了什么,猛地坐直了身体,眼睛重新亮了起来:“诶!姐妹们,还记得我们之前聊过的那个吗?‘栖居的想象’——那个室内设计风格沉浸式体验展!”
“啊!对!”孙婷立刻想了起来,脸上浮现出向往的神色,“就是那个像微型博物馆一样的展览!”
艾雅琳也记起来了,她拿出手机快速查了一下:“展览周期挺长的,而且……我记得周五我们好像都没课?”
赵致远点了点头,确认了课程表的安排。
这个发现瞬间点燃了四人刚刚有些疲惫的神经。
“那还等什么?”林薇兴奋地压低声音,但激动之情溢于言表,“周五!就周五去怎么样?正好给我们的大脑换换频道,从二维艺术跳到三维空间!”
“好主意!”孙婷双手赞成,“去看真实的装修风格,说不定能给我们小组项目带来新的灵感呢!”
艾雅琳笑着点头:“没错,艺术是相通的。而且,我们也确实需要放松一下了。”
赵致远也表示同意:“可以。提前规划好时间和路线。”
这个突如其来的、充满诱惑力的计划,像一剂强心针,让短暂的休息时间变得充满期待。她们立刻凑在一起,用手机查看着展览的官方信息、地址、开放时间,低声讨论着周五的集合地点和交通方式。之前的疲惫仿佛一扫而空,取而代之的是对周五这场“美学之旅”的共同憧憬。
窗外的秋日暖阳,将她们围坐讨论的身影勾勒得格外温馨。学习与休闲,思考与放松,个人的探索与朋友的分享,在这个午后达到了完美的平衡。而那个约定的周五,如同一个闪闪发光的坐标,清晰地标记在她们一周的行程表上,等待着她们一起去探索、去感受那个关于“家”的、无限广阔的美学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