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洋彼岸。
深秋的巴黎,梧桐叶落了一地金黄,被细雨打湿,踩上去有细碎的声响。苏晚裹紧米色的风衣,站在街角一家飘着咖啡香的小店橱窗外。玻璃上映出她的身影——比三年前清瘦了些,长发松松挽起,眉眼间褪去了惊惶,沉淀下一种经历风暴后的沉静,只是眼底深处,依旧藏着一丝挥之不去的、无人能懂的复杂。
她手里牵着一个小小的男孩。孩子约莫两岁多,穿着暖黄色的雨衣和小雨靴,像只毛茸茸的小鸭子。他正仰着小脸,好奇地指着橱窗里五颜六色的马卡龙,咿咿呀呀地说着含糊不清的法语单词,奶声奶气。
“念安,不可以哦,糖吃多了牙齿会痛。”苏晚蹲下身,用中文温柔地说,轻轻捏了捏儿子软乎乎的小脸。孩子叫苏念安。念,是念想,也是告诫自己莫忘来路;安,是她对这个劫后余生的小生命,最深切的祈愿。
念安似懂非懂,但还是乖巧地点点头,大眼睛扑闪扑闪,像落入了星辰。这双眼睛…苏晚的心尖像是被什么东西轻轻撞了一下。太像了。像那个在落地窗前俯瞰众生的男人,像那个在浴室里笨拙触碰她脚踝的男人,像那个最后说出“对不起”的男人。这成了她心底最深的秘密,也是最沉重的甜蜜负担。
三年前,她用口袋里最后一点“属于魏友泉”的钞票,加上变卖了自己仅存的一点设计稿版权,精心编织了那个“金蝉脱壳”的假象。她联系了一个走投无路、急需钱救孩子的护士,在混乱中调换了档案,制造了一份“完美”的终止妊娠手术记录。她知道魏友泉的手段,那份记录必须经得起最严苛的查验。然后,她如同人间蒸发,用新的身份,踏上了飞往欧洲的航班。
她切断了一切与过去的联系,除了父母。而关于父母,是她心底另一处隐秘的温暖和疑惑。在她最艰难、几乎山穷水尽的时候,母亲在电话里哽咽着告诉她,家里账户上突然多了一笔来源不明的巨款,每月准时打入,备注只有一个冷冰冰的“梧桐树苗养护费”。她老家院子里,确实有一棵父亲在她出生时种下的梧桐树。
梧桐树苗养护费…
除了他,还能有谁?
这笔钱像无声的橄榄枝,又像冰冷的赎罪券。她没有拒绝,为了念安,她需要这份保障。她只是默默地将每一笔钱的数额和日期都记在一个单独的账户里,仿佛在计算着一笔沉重的、不知何时能还清的债务。
“maman(妈妈),Regarde!”念安兴奋地指着天空划过的一道飞机尾迹云,小脸在细雨中显得红扑扑的。
苏晚顺着儿子的小手望去,灰蒙蒙的天空,那道白色的轨迹很快消散。她的思绪也跟着飘远。三年了。她在这里读书,重新拿起画笔,靠着奖学金和一点微薄的稿费,带着念安在这座陌生的城市艰难而平静地生活。魏友泉似乎真的信守了“游戏结束”的承诺,从未再出现在她的世界,如同人间蒸发。只有那每月准时的汇款,像一根无形的线,若有若无地牵系着那段不堪回首的过往。
她不知道他是否真的相信了那份假报告。不知道那句隔着大洋和时光的“对不起”里,有几分真心。更不知道,他是否…也曾在她消失的某个雨夜,独自一人,在这座城市的某个角落,想起过她,想起过那个被他视为“筹码”的孩子。
“走吧,念安,我们回家。”苏晚收回目光,将纷乱的思绪压下,牵起儿子温暖的小手。
“家!”念安开心地重复着,迈着小短腿,踩得地上的梧桐落叶沙沙作响。
细雨如丝,温柔地落在母子俩身上。苏晚拢了拢风衣,将儿子往自己身边带了带。过去的惊涛骇浪似乎都已平息,只留下这道隐秘的伤痕和身边这份沉甸甸的、用巨大代价换来的“安”。她不知道未来会怎样,不知道那个男人是否真的永远退出了她的生活。但此刻,牵着念安小小的手,听着他奶声奶气的笑声,感受着细雨拂面的微凉,她心中那片荒芜的冻土上,似乎也悄然落下了几片带着湿意的梧桐叶,柔软,微凉,带着一种劫后余生的、脆弱的宁静。
生活还在继续。带着秘密,带着伤痕,也带着一个眼睛像极了那个男人的、她愿意用生命去守护的小小念安。细雨中的巴黎,古老的建筑沉默矗立,见证着无数悲欢离合。而她,只是其中一个,带着未完的故事和一颗被雨水浸透、却仍在努力跳动的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