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周后,在一个同样阳光刺眼的午后,林秋办理了出院手续。
肋骨的骨裂在固定和静养下,已经初步愈合,虽然医生叮嘱仍需避免剧烈运动,不能提重物,但至少可以自由行走。身上的淤青和挫伤也大多褪去,只留下一些淡淡的、黄褐色的痕迹,像褪色的地图,记录着曾经承受的暴行。
母亲仔细地帮他穿上洗得发白的校服外套,动作轻柔,生怕碰疼了他。父亲沉默地站在一旁,手里拎着装着洗漱用品和换洗衣物的袋子,眼神复杂地看着儿子。儿子的脸色依旧苍白,但似乎比住院前多了一丝说不清道不明的……东西。不是健康的光泽,而是一种沉静的、近乎冰冷的硬度,像河床底下被水流磨平棱角的石头。
“秋儿,回家妈给你炖汤,好好补补。”母亲的声音带着小心翼翼的讨好和掩饰不住的心疼。
林秋点了点头,没有看母亲的眼睛,目光平静地扫过病房,最后落在床头柜上。那里放着他的书包,里面装着课本,和那本硬壳笔记本。笔记本里,那页写有隐形名字的扉页,被他用一张普通的书签隔开,仿佛那是一片不可触碰的禁区。
“走吧。”父亲的声音有些沙哑,率先转身走向门口。
走出住院部大楼,阳光毫无遮挡地倾泻下来,晃得人睁不开眼。空气中弥漫着初夏草木生长的气息,与医院里终年不散的消毒水味截然不同。街道上车水马龙,人声嘈杂,充满了鲜活的生命力。
林秋微微眯起眼睛,适应着这久违的、喧嚣的世界。但他感觉不到温暖,也感觉不到生机。阳光照在身上,像冰冷的探照灯,将他与周围的热闹隔离开来。那些声音,那些色彩,都像是隔着一层厚厚的、透明的玻璃,模糊而遥远。
他沉默地跟在父母身后,脚步平稳,却带着一种与年龄不符的沉重。母亲不时侧头看他,想找些话说,但看到他平静无波的脸和空洞的眼神,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化作一声无声的叹息。父亲则一直沉默着,眉头紧锁,仿佛背负着比行李更沉重的东西。
回到家,那个熟悉又陌生的地方。一切摆设依旧,却弥漫着一种压抑的气氛。餐桌上果然摆着母亲精心准备的饭菜,香气扑鼻。但林秋吃得很少,动作机械,味同嚼蜡。父母试图聊些轻松的话题,比如邻居家的趣事,或者电视里的新闻,但林秋始终只是淡淡地应着“嗯”、“哦”,没有任何交流的欲望。
饭后,他回到自己的小房间。房间被打扫得很干净,床单是新换的,带着阳光晒过的味道。他走到书桌前,桌面空荡荡的,只有那盏旧台灯。他放下书包,没有立刻拿出课本,而是先取出了那本笔记本和那支钢笔。
他将笔记本放在桌面上,手指轻轻拂过封面。然后,他拿起钢笔,在指尖转动着,冰凉的金属触感让他纷乱的心绪稍稍安定。他没有再写下任何名字,只是摩挲着笔身上那些细微的划痕,仿佛在与一个沉默的盟友交流。
窗外,孩子们放学回家的嬉闹声隐约传来。曾经,这些声音会让他感到孤独和渴望。但现在,他听着,内心却一片平静,甚至带着一丝冰冷的审视。他知道,明天,他也将重返那个地方——校园。但这一次,他将不再是那个任人宰割的“林妹妹”。
外表上,伤痕正在愈合。但内心,某些东西已经彻底碎裂、重组,变得坚硬、冰冷、密不透风。他不再是那个渴望融入集体、害怕孤独的孩子。他成了一个携带着秘密和仇恨的、孤独的复仇者。
爷爷的钢笔静静地躺在掌心,像一把尚未出鞘的匕首。出院,不是结束,而是一个全新的、更加黑暗的开始。林秋望着窗外逐渐沉落的夕阳,眼神中没有恐惧,没有期待,只有一片深不见底的、冰冷的坚定。
他回来了。但回来的,是一个连他自己都感到陌生的林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