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者不杀!周勃的重甲兵团如铁壁推进,尚未经历十年战火淬炼的楚军纷纷弃械跪地。
场中唯剩两人挺立——桓奇的剑尖遥指项羽,项羽的眼中唯有桓奇。
两位当世豪杰终究不能并肩,唯余生死相搏。
青铜剑划出凄艳弧光,桓奇踉跄后退,鲜血从嘴角汩汩涌出。
项羽将剑刃横在颈间,忽见城头两道倩影——虞姬的罗裳在风中翻飞如蝶。
柴髙眯起眼睛,这出霸王别姬,竟与他所知的历史截然不同。
柴髙望着项羽轰然倒地的身影,眼中闪过一丝恍惚。
大秦末年最负盛名的三位枭雄,竟都终结于自己手中。
指鹿为马的赵高毙命于自己剑下,开创大汉的刘邦命丧自己计谋,如今这位 ** 风云的西楚霸王也倒在了自己面前。
柴髙的面容浮现出复杂的情绪,这一切恍若梦境。
启禀中丞,项伯、项梁已束手就擒,如何处置?曹天行抱拳行礼,眼中满是钦佩。
这位大人的谋略实在令人叹服——调虎离山诛杀刘邦,引蛇出洞剿灭项羽,兵不血刃连夺两县疆土。
若给他百万雄师,恐怕匈奴当真要亡族灭种。
不必押来了。
柴髙摆手道,此二人必须处决。
原本我想收服项羽共抗匈奴,可惜他始终不明白,无论楚人秦人,都是中原儿女,为何不能同心协力开疆拓土?大丈夫生于天地间,难道不该为苍生打下一片浩瀚山河?
他缓步走向被俘的将领,逐一解开绳索。
走到桓奇面前时,突然驻足:诸位难道就甘心在这弹丸之地争斗不休?为了区区权柄,值得赔上性命吗?何不随我出塞,纵马踏平贺兰山!
《壮志凌云》
怒发冲冠,凭栏望断潇潇雨。
仰天长啸间,壮志如烈焰。
三十功名化尘土,八千里路伴云月。
莫等闲、虚度少年时,空悲切。
胡尘未洗,男儿恨难消。
驾战车,直捣贺兰缺。
饥餐胡虏肉,笑饮匈奴血。
待重整山河,朝天阙!
柴髙深知,这个时代最深的仇恨莫过于民族存亡之争。
异族铁骑一旦南下,等待中原的将是灭顶之灾。
元清之祸,绝不容重演。
只要我柴髙一息尚存,定要尔等异族永世臣服!他对着苍穹发出震 ** 吼。
后世史家始终不解,为何那些桀骜不驯的将领都甘心追随柴髙。
唯有亲历吴县之战的人们才明白,当日那首铁血战歌与这声怒吼,让天下英豪三十年生死相随,共同打下了万里疆土。
后世横跨欧亚非的庞大帝国就此诞生,尽管历经无数动荡,最终连漂流海外的一支族群都征服了南北美洲。
整片大陆真正融为一体,除却冰封的南极洲,这片土地的主宰者终于有了统一的称谓——人类。
尺之智谋冠绝天下,这句自大秦立国之初流传的评语,此刻正映照着端坐吴县府衙的那位主人。
项羽虽亡,善后事宜却堆积如山。
此地本需贤能之士治理,眼下倒真有个合适人选被推选出来。
自然不会是范增——这位谋士必须随军同行,绝不容其滞留地方埋下祸根。
萧何同样不能留在沛县,这位治国能臣注定要随军远征。
日后柴髙推行教化,少不了这位后勤能手的支持。
因此这些人才一个都走不得,县城仍需称职的县丞,谁堪此任?
柴髙心中倒有个出人意料的选择:楚怀王芈心。
此人前段时日表现尚可,至少未与项梁同流合污,勉强算得上合适人选。
其家产早被项羽搜刮殆尽——否则项家骑兵的战马从何而来?说来这位芈公子也算奇才,之所以拒绝资助项羽,皆因其庄园蓄养着大批军马。
若说此人毫无异心,连柴髙都不信。
不图谋不轨,养那么多战马作甚?不过眼下他确实安分守己,柴髙也不打算取其性命。
将其调往沛县与刘邦亲族周旋却是必然。
反正刘氏部分家产要充公,芈公子的积蓄也被项羽吞没,赐他何处田产有何区别?
这位芈公子倒也豁达,获得部分补偿后欣然赴任。
可吴县空缺又当如何?此事倒让柴髙有些踌躇。
其实解决起来并不困难,就地选拔即可。
县丞虽是要职,却也是个吃力不讨好的差事,确实需要能人担纲。
经乡绅举荐,名为张耳者进入视野。
乍闻此名,柴髙险些下令立斩——此人原是陈胜帐下叛将。
当初违抗陈胜军令私自率部脱逃。
不过如今他已无此机会,陈胜吴广的 ** 火苗早被柴髙彻底掐灭。
对此人柴髙自然存疑,需严密考察三日。
所幸其表现尚可,暂且准其留任。
柴髙平息战乱后并不急于返回,反正要等待萧何到来,索性安心留下。
他安抚了手下降将,承诺既往不咎,尤其对钟离昧(桓奇)格外关照,直言始皇帝当年并未真要杀他,若回去顶多降职。
扶苏也出面说情,毕竟桓奇曾是秦国顶尖战将,此次能收服他,还得感谢项羽那一脚。
至于英布、龙且等人,自然也都归顺了柴髙。
归降后,柴髙给了众人假期处理家事。
扶苏担心他们一去不回,范增却佩服柴髙的大胆放权。
柴髙笑道:“疑人不用,用人不疑。
”就连夏侯婴和樊哙也获准休假,他丝毫不担心二人失信——若他们敢逃,害刘邦家属的罪名足以让他们身败名裂。
不过柴髙并不打算用这种手段,他相信这个时代的人重信守诺。
果然,第三天时连最远的龙且都回来了,范增对此深感钦佩。
柴髙与他长谈后,有意让他担任教育部长。
范增人脉广,识字者众多,非儒家的能人也不少,未来或许还能推荐张良、陈平。
眼下柴髙更忧心的是六国遗民尚未融入大秦,民心涣散。
他坐在县丞大堂苦思对策,最终想到后世的完善教育体系,决定逐步推行改革。
教育从孩童抓起,配合医疗保障人口增长、养老制度消除后顾之忧,三管齐下,必能稳定民心。
他在云阳的试验,正是为此铺路。
当前最紧迫的任务是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没有完善的教育体系作为基础,未来计算机等科技产品的研发与推广都将无从谈起。
教育不仅限于儿童的基础教学,更要涵盖全民思想教育。
要让所有大秦子民都清楚自己的身份定位、应尽义务和享有的权利。
作为专业的穿越者,柴髙深知教育对国家的重要性。
从项羽事件就能看出,大秦至今仍未真正收服原六国百姓的民心。
总有人借着各种名义 ** 叛乱,他们和项羽一样怀着 ** 之恨,自然不会归顺大秦。
柴髙正是看准这点,决定通过教育改革来扭转局面。
但必须注意,这套教育体系既不能沿用始皇帝的模式,也不能照搬儒家学说。
教材必须重新编写,绝不能采用儒家或其他学派的教条。
虽然在后世发展过程 ** 现过艺人误国等乱象,但那都是在探索道路上付出的代价。
任何一个民族都需要明确的发展目标,要将短期、中期、长期规划有机结合,才能保持民族活力。
教育方面的短期目标是实现全民识字;中期目标是建立多学科教育体系,初步设立语文、数学和科学技术三门主科;长期目标则是推行爱国主义教育,让百姓逐步认识到民族利益高于一切,只有国家统一才能谋求更大发展。
这项长期工作极具挑战性。
柴髙曾与范增深入讨论,这番见解让这位向来不服输的谋士大为震撼。
在范增原本的认知里,从未思考过如此深远的议题。
经过柴髙的点拨,范增终于恍然大悟。
与智者交流就是这样,只要他们想通关键,自然会全力配合。
当柴髙系统阐述完所有观点后,范增几乎要行跪拜之礼——他原本只想着辅佐某人登上王位,从未考虑过民族兴衰、国家认同这些宏大命题。
至此,范增彻底折服。
他终于明白自己为何不如柴髙:对方着眼的是天下苍生,而自己只盯着一个诸侯国。
格局高低立判,胜负早已注定。
况且对方的格局远在自己之上,说白了,自己只顾及身边少数人,而对方早已着眼于整个民族的未来。
与柴髙交谈后,范增终于理解了大一统的民族理念,明白了炎黄子孙的抱负。
同根同源,血脉相连,何必为蝇头小利手足相残?
柴髙的深远目标,是让百姓懂得:想过安稳日子,就得远离战乱,化解国内与民族内部的纷争。
这本质上是通过教化防止内战,确保国家稳定发展。
至于外部的挑战,待国力强盛后自然要主动出击。
若民众缺乏对国家的认同与归属感,将是致命的隐患。
柴髙深谙此理——炎黄文明能延续至今,正因为血脉中镌刻着家国情怀。
平日或许不显,危难时刻却会迸发出惊人凝聚力。
无论身处何地,我们从不背弃自己的民族。
当然,每个民族都难免有败类,但这并非民族本身的过错。
柴髙清楚,这是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
教育方针既定,其余事务便水到渠成。
粮食生产、膳食改良等议题也将逐步提上日程。
这个时代虽无现代增产技术,但大秦的耕地足以养活子民。
尽管人口激增,粮产仍绰绰有余——单季收成的麦穗虽不丰硕,却比后世那些徒有其名的转基因作物香醇得多。
柴髙盘算着:待人口增长至临界点,便该毫不犹豫开疆拓土。
后世人为干预自然规律的血泪教训历历在目,他岂会重蹈覆辙?那些对故土荣光的追忆,不正是源于对广袤山河的执念么?
既然命运让我来到这个时代,那就绝不能敷衍了事。
根据柴髙的记忆,必须逐步收回那些本该属于这片土地的一切——那些被侵占的疆域,那些流落异邦的故土。
这些伤痛深深刻在他那个时代人们的心底。
至于那些不该存在的族群,那些曾给华夏带来屈辱的异族,柴髙不介意用铁血手段将其彻底抹除。
唯有如此,才能避免历史重演,让民族再蒙羞耻。
在柴髙看来,土地与人口的矛盾就该如此解决。
若有一天华夏的疆域能覆盖整个星球,当人口突破临界点,这个民族必将迎来新的飞跃。
或许前世未能解决的难题,能在这个时空找到答案。
这个愿景或许过于遥远,但未必不能实现。
虽然自己无缘得见,后世子孙定能见证这番盛景。
眼下更迫切的,是人类永恒的敌人——疾病。
从远古至今,这个难题始终困扰着华夏子民。
他带来的蒸馏酒虽能制成消毒酒精,却远不能根治所有病痛。
各类顽疾仍需逐个攻克。
为此,柴髙已在云阳设立医馆,为大秦的医道开辟新途。
但这一切的前提,是生产力的飞跃。
唯有夯实根基,各项技艺才能蓬勃发展。
科技本就是为突破生产桎梏而生,这对柴髙而言无疑是巨大挑战。
他深知欲速则不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