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灯会的热闹还未完全消散,活动室里仍残留着桂花香囊的淡香与灯笼烛火的暖意。尤龙、宋子充和白墨三人留到了最后,他们围坐在铺满活动道具的课桌旁,指尖拂过还未收起的诗词卡片与汉服纹样草图,一场关于 “成立正式诗社” 的讨论,在灯会余温中悄然开启。
“这次灯会太成功了,刚才收拾场地的时候,还有同学拉着我问‘下次活动什么时候办’。” 尤龙率先打破沉默,他手里捏着一枚用黏土捏成的小小扶苏树模型 —— 那是灯会上一位同学的作品,此刻被他当作了讨论的引子,“既然大家热情这么高,咱们不如趁热打铁,正式成立‘扶苏诗社’吧?总不能一直像现在这样‘临时组队’,有了正式的社团身份,不仅能更规范地组织活动,还能申请学校的社团经费和活动场地。”
宋子充推了推眼镜,目光落在桌角那张写满活动反馈的纸条上 —— 上面密密麻麻记着同学们的留言,“希望多搞几次汉服体验”“想深入了解《诗经》背后的故事”“下次还想玩诗词接龙”。他轻轻点头:“尤龙说得有道理。临时组织活动虽然灵活,但缺乏长期规划,很多想法比如‘《诗经》植物考察’‘传统节日特辑’,都需要有正式社团的框架才能落地。不过成立社团前,咱们得先明确核心定位和运作模式,不能只是‘一时兴起’。”
白墨将手中的《诗经》轻轻翻开,书页停在 “扶苏” 相关的诗句旁 —— 她特意标注了《郑风?山有扶苏》中的 “山有扶苏,隰有荷华”,笔尖在 “扶苏” 二字上轻轻点了点:“‘扶苏’本身就有‘树木茂盛、充满生机’的寓意,和咱们想传递的‘让传统文化焕发活力’的理念很契合。不过正式成立社团,首先要让大家知道‘加入诗社能获得什么’,不能只靠一时的热情。尤龙刚才提到的‘规范组织’很重要,但更关键的是要有持续吸引成员的‘核心吸引力’。”
“说到核心吸引力,我倒有个想法。” 尤龙眼睛一亮,立刻从书包里掏出一张画纸,上面用铅笔勾勒着诗社徽章的初稿 —— 主体是一株枝繁叶茂的扶苏树,树干上缠绕着《诗经》竹简的纹样,树下点缀着小小的桃花与荇菜,正是之前汉服设计中用到的元素。“我觉得诗社徽章可以用扶苏树做主体,象征生命力与希望,再融入《诗经》和汉服的元素,体现咱们的特色。至于诗社宗旨,我琢磨着可以定为‘以扶苏之名,承《诗》之韵;融传统于今,赴文化之约’—— 简单说,就是希望通过诗社让大家一起感受《诗经》的魅力,把传统文化真正融入现代生活,而不是只停留在‘读诗、背诗’的层面。”
他指着徽章初稿上的细节,语气愈发认真:“你看这树干上的竹简,刻的是《关雎》的开头‘关关雎鸠’,既点明了《诗经》的核心,又不会显得晦涩;树下的桃花对应《桃夭》的喜庆,荇菜呼应《关雎》的和谐,都是大家在灯会上已经熟悉的元素,能让新成员更快产生共鸣。徽章做好后,可以印在社员证、活动手册上,甚至做成小胸针发给大家,增加归属感。”
白墨看着徽章初稿,眼底满是认可:“这个设计既有辨识度,又能传递诗社的理念,比单纯用文字表述更直观。不过宗旨里提到的‘融传统于今’,需要具体的活动来支撑。如果只是空喊口号,时间久了大家难免会觉得‘乏味’。我提议,诗社成立后,可以定期举办三类核心活动:一是‘《诗经》深度分享会’,每次聚焦一篇或一类篇目,比如‘婚恋诗专题’‘战争诗专题’,邀请对传统文化有研究的老师来做指导,甚至可以组织‘诗句情景剧’,让大家通过表演理解诗中的情感;二是‘传统美学体验’,除了之前的汉服设计,还可以加入传统配饰制作、《诗经》主题绘画、古体诗创作工坊等,让喜欢动手的同学也能参与;三是‘文化实践活动’,比如清明节去郊外寻找《诗经》里的植物,端午节组织包粽子、写楚辞,把‘读诗’和‘生活’真正结合起来。”
“这些活动很全面,既兼顾了‘知识性’,又有‘趣味性’和‘实践性’。” 宋子充在笔记本上快速记录着,很快列出了 “活动体系框架”:“深度分享会负责‘文化输入’,美学体验负责‘创意输出’,实践活动负责‘生活融合’,三者结合确实能形成闭环。不过咱们都是高三学生,时间有限,活动频率需要合理规划 —— 比如‘深度分享会’每月一次,‘美学体验’每两周一次,‘实践活动’结合传统节日灵活安排,这样既不会占用太多学习时间,又能保持社团的活跃度。”
他顿了顿,又补充道:“另外,我之前在学校‘书法社’待过一段时间,积累了一些社团运作的经验,或许可以借鉴。比如书法社有‘师徒制’,让有基础的成员带新手,咱们诗社也可以设‘文化导师’,由对《诗经》或传统文化了解较深的成员(比如白墨对《诗经》文本的研究、贺花的汉服设计经验)负责指导新成员;书法社还会定期和其他学校的社团联动,咱们未来也可以和邻校的‘国学社’‘汉服社’合作,举办跨校诗词交流会或文化展,扩大影响力。”
“‘师徒制’这个想法好!” 尤龙立刻附和,“比如苏松整理资料很厉害,可以当‘《诗经》资料导师’,帮大家解答背景知识;宋子都擅长活跃气氛,可以当‘活动组织导师’,负责策划诗词游戏;这样每个人都能发挥特长,新成员也能快速找到‘归属感’。不过借鉴经验的时候,咱们也要注意‘适配性’—— 比如书法社更侧重‘技能传承’,而咱们诗社更侧重‘文化体验’,不能照搬模式,得结合咱们的需求调整。”
白墨轻轻点头,补充道:“比如‘师徒制’可以改成更轻松的‘伙伴制’,避免让新成员有‘压力’;跨校合作可以先从‘线上交流’开始,比如和邻校诗社一起举办‘云端诗词接龙’,等大家熟悉后再搞线下活动,减少时间和精力的消耗。另外,考虑到高三学业紧张,咱们还可以设计‘轻量化活动’,比如每天在社团群里分享一句《诗经》名句 + 简短解读,或者周末搞‘15 分钟快速手工’(比如做一个小香囊、画一张简易诗意图),让大家即使没时间参加线下活动,也能保持和诗社的联结。”
三人你一言我一语,从徽章设计、宗旨定位,到活动体系、运作模式,渐渐梳理出了成立 “扶苏诗社” 的清晰框架。尤龙负责完善徽章设计和宗旨文字,宋子充整理社团章程草案(包括成员权利义务、活动制度、经费管理等),白墨则开始规划 “社团成立首月活动计划”,把 “《诗经》入门分享会”“汉服配饰手工坊”“诗词接龙小组赛” 列为开社三大活动。
“对了,成立社团还需要征求大家的意见,尤其是之前一起筹备灯会的苏松、贺花和宋子都。” 宋子充忽然想起,立刻在笔记本上记下 “需召开全员会议,确认社团成立事宜”,“毕竟诗社是大家共同的‘心血’,不能咱们三个人‘拍板决定’。另外,还要准备社团成立申请材料,包括社团章程、发起人信息、活动规划,提交给学校社团管理中心审批,这些都需要分工合作。”
白墨将《诗经》合上,指尖轻轻拂过封面:“明天咱们就召集大家开个短会,把成立社团的想法和初步规划跟大家说清楚,听听每个人的意见。苏松擅长整理资料,可以让他帮忙完善申请材料里的‘活动可行性分析’;贺花对汉服和手工很熟悉,能补充‘美学体验活动’的细节;宋子都擅长沟通,可以让他负责和学校社团管理中心对接,了解审批流程。”
尤龙看着桌上渐渐成型的 “社团成立规划图”,忍不住露出笑容:“真没想到,原本只是随口一提的‘成立社团’,现在已经有这么具体的框架了。等咱们正式成立‘扶苏诗社’,说不定能成为学校里最有特色的社团呢!到时候咱们不仅能组织各种文化活动,还能把大家的作品(比如汉服设计、诗稿、手工艺品)整理成‘扶苏诗社文化集’,就算以后毕业了,也是一份珍贵的回忆。”
夜色渐深,活动室里的灯光依旧明亮。三人将讨论结果整理成清晰的笔记,准备明天和其他成员分享。桌角的扶苏树黏土模型,在灯光下仿佛也多了几分生机;那本翻到 “山有扶苏” 的《诗经》,静静躺在规划图旁,像是在见证这场 “传统文化传承” 的初心与约定。
宋子充最后检查了一遍笔记,确认没有遗漏关键事项:“从临时活动到正式社团,咱们还有很多事情要做,但只要大家目标一致,分工协作,肯定能顺利推进。最重要的是,咱们要记住成立诗社的初心 —— 不是为了‘搞形式’,而是真正让大家在忙碌的高三生活里,找到一片属于传统文化的‘精神栖息地’,让《诗经》的智慧与美好,能陪伴大家走过这段特殊的时光。”
白墨和尤龙同时点头,目光落在 “扶苏诗社” 这四个字上 —— 这不仅是一个社团的名字,更是一份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一份对青春时光的珍视,一份对 “让经典活在当下” 的坚定信念。而这场在灯会余温中开启的讨论,正为这份信念,搭建起了第一块坚实的砖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