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初的洛阳城,暖阳洒下一片金黄,给这座古老的城池添了几分宁静。李默一行的车队缓缓驶入城中。
李默正于城中驿站内稍事整顿,一名信使快马加鞭而来,递上一封书信。
李默接过,见信封上那熟悉的字迹,心中已然明了几分。展开书信,果不其然,是崇祯帝的亲笔信。
信中崇祯帝倾诉着满腔愤懑:皇家商队与市舶司的船队在茫茫大海上进行贸易之时,郑芝龙竟依照所谓惯例,强行收取商税。
崇祯帝觉得此等行径,分明是对皇家威严的挑衅,更是严重侵犯了国家利益。无论是皇家商队,还是市舶司的船队所营贸易,本就旨在充盈国库,壮大国力,如今却被郑芝龙无端截流。
李默微微皱眉,目光在信纸上停留许久。
郑芝龙盘踞海上多年,势力庞大,在东南沿海一带根基深厚,此时的忠勇军海军实力还非常弱小,不宜与郑芝龙发生冲突,处理此事需谨慎一些。
但崇祯帝的怒火已燃,此事又需提上日程。李默轻轻叹了口气,将信笺缓缓折起,拿出信纸便给崇祯写了回信:
大哥,请稍安勿躁,目前郑芝龙的海上实力强大,而且我军正与清军交战,不日将收复山西,此时不宜与郑芝龙发生冲突。
此事等臣弟回到南京处理,给臣弟两年时间,两年后这片海域只会有一个声音,那就是大明的声音。
李默先安抚好崇祯的情绪,然后告诉亲卫队长张龙,明日一早启程,尽快回到南京。
—————————————————
九月初的蒙古草原,已然染上了秋的色彩,广袤的大地像是一幅绚丽的油画。金黄与翠绿交织的草浪,在秋风中此起彼伏,仿佛是大自然奏响的雄浑乐章。天空湛蓝如宝石,洁白的云朵如同般随意地飘浮着,仿佛触手可及。
李虎率领着部下,从科尔沁左翼中旗悄然撤出,一路向着鄂尔多斯部的核心区域察罕脑儿奔去。
察罕脑儿,这里果然如情报中所说,地势平坦开阔,像是一片天然的大舞台。不远处有一湾湖泊,在阳光的照耀下,波光粼粼,宛如一面巨大的银镜。湖水清澈见底,岸边水草丰茂,成群的牛羊在湖边悠闲地吃草,时不时抬起头来,警惕地看着这群陌生的来客。
李虎站在高处,望着这片土地,他要控制住这一区域作为中转站,在蒙古部落的咽喉处插上了一把利刃,对他们的核心牧场构成巨大的威胁。
稍作休整后,李虎立刻派出传令兵,快马加鞭地向宁夏的马世耀报捷。
此时,在宁夏,马世耀作为黄得功和翁之琪出兵收复西域后西北地区的最高军事长官,马世耀正坐在营帐内,处理公文。
一名传令兵匆忙闯入,单膝跪地,兴奋地喊道:“军长,李虎旅长的捷报!”
马世耀先是一愣,随即眼中闪过难以置信的惊喜,猛地站起身来,一把夺过捷报。
展开捷报的瞬间,他的目光迅速扫过每一个字,脸上的神情从惊喜逐渐转为激动。
他的双手微微颤抖,眼中闪烁着泪光,喃喃自语道:“太好了,终于有消息了,李虎这小子,干得漂亮!”
这两个月来的担忧与焦虑,此刻如潮水般退去。
李虎的成功意味着破坏蒙古与满清的联盟,这一艰巨任务迈出了关键一步,忠勇军在与清军的对抗中,又增添了几分胜算。
这份捷报,不仅仅是李虎个人的功绩,更是给整个忠勇军注入了一针强心剂。
马世耀按捺不住心中的喜悦,大步走出营帐,对着天空大声喊道:“好消息!李虎将军成功了!”
营中的将士们听闻,顿时欢呼声四起,士气大振。
马世耀没有丝毫耽搁,立刻向陕西省长周志畏汇报了这一情况,并请求支援弹药粮饷。
周志畏正埋首于案牍之间,处理着堆积如山的政务,眉头时而紧皱,时而舒缓。
当马世耀转呈的蒙古捷报与支援请求送到他面前时,他先是微微一怔,随即快速展开捷报阅读。随着目光的移动,他的脸上渐渐浮现出惊喜的神情。
“终于成功了!”周志畏忍不住低声自语,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
他同样为李虎深入蒙古草原的行动忧心忡忡,此刻得知喜讯,心中的大石终于落地。
他猛地站起身来,提高音量,大声下令:“即刻传令,将为攻略蒙古准备的御寒军装、弹药和粮草全部起运,务必以最快速度送往马世耀将军处,不得有误!”
周志畏稍稍顿了顿,又接着说道:“还有,通知神州商会,就说去往蒙古的商路已然打通,忠勇军现已占领察罕脑儿作为中转站。
让他们做好准备,尽快恢复与蒙古地区的商贸往来,这不仅能为前线提供物资补充,也有助于稳固我们在当地的影响力。”
文书领命,匆忙离开去安排相关事宜。
周志畏望着副官离去的背影,脑海中思考着李默对蒙古的规划。
此次李虎的成功只是第一步,后续还有诸多事务需要妥善处理,必须抓住这个契机,进一步推进对蒙古局势的掌控。
周志畏站在窗前,望着远方,脑海中回想着李默曾说过的话。阳光透过窗户,洒在他身上,却驱不散他心中对于蒙古局势的思索。
李默的声音仿佛还在耳边回荡:“要想蒙古长治久安,必须让蒙古人放下刀箭,变成绵羊。第一步,就是给他们想要的。”
周志畏明白,蒙古地处草原,资源相对匮乏,他们渴望稳定的生活、丰富的物资。所以,打开商路,让中原的各类商品流入蒙古,满足他们在衣食住行等方面的需求,这是怀柔之策,也是让蒙古人感受到与中原合作益处的关键一步。
通过贸易,能让蒙古人在享受物质便利的同时,逐渐依赖与中原的往来,减少他们对战争掠夺的冲动。
“第二步,就是逐步把他们变成自己人。”这一句话更是意味深长。
周志畏明白文化与经济的融合才是长久之计。
当蒙古人在经济上与中原紧密相连后,下一步便是通过文化交流、通婚等方式,增进彼此的认同感。
让蒙古人了解中原文化的博大精深,接纳并融入其中,在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上逐渐与中原趋同。
如此,才能从根本上消除蒙古与中原之间潜在的对立,实现真正的长治久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