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疏言岑知韫恋情#,第三天。
热搜榜第一的位置像焊死了一样,纹丝不动。微博广场仿佛被一层粉红滤镜覆盖,点开哪儿都是“指尖触碰”“对视0.5秒=恋爱实锤”“这叫合作?这叫双向奔赴!”的狂欢式解读。
凌晨五点,城市还在沉睡,程疏言已经坐在工作室的落地窗前,屏幕蓝光映着他耳垂上那枚冷银色的耳钉。舆情报告一页页翻过,数据瀑布般倾泻:48小时峰值关注维持率97.3%,弹幕热词top1是“官宣”,top2是“同居照呢”,而本该属于《溯光》舞台本身的技术讨论——比如编曲结构、声线融合度——已经被挤到第17位。
他轻啧一声,手指在桌面上敲了两下,拨通电话:“热度不能白烧,得留下东西。”
电话那头周默刚喝完冰美式,语气清醒又带点兴奋:“早想到了。双线走——我们不否认,也不承认,但要把‘他们是不是情侣’这个话题,变成‘他们为什么这么合拍’。”
“具体操作?”
“名场面盘点+第三方背书。你出真实片段,我来铺节奏。记住,咱们现在不是灭火,是控火,把野火引成灯塔。”
挂了电话,程疏言调出后台录像。上千小时的素材里,他精准定位到那一段:彩排间隙,《溯光》最后一段副歌前奏响起,岑知韫的耳机突然没声音,她皱眉摘下,下一秒,程疏言把吉他递过去时顺手把自己的耳机塞进她手里,指尖擦过她的掌心,两人同时愣了半秒,然后笑场。
还有一次录音,和声部分卡了七遍,制作人快崩溃,结果两人互看一眼,一个抬手打节拍,一个闭眼听气口,第八遍完美通过。视频里没有对话,只有眼神和呼吸的同步。
他剪了90秒,黑底白字配了一句:“有些默契,不用说话。”
发布时间定在早八点整。
与此同时,周默的媒体矩阵悄然启动。五家头部娱乐号在同一小时内发布不同角度的推文:
> @娱扒姬:【光年cp十大心动时刻1】递耳机那个瞬间,我dNA动了
> @星闻速递:从对手到灵魂拍档,他们的化学反应写满了细节
> @乐评人老K:这不是爱情,是艺术家之间的共振
> @嗑糖少女组:求求了!让他们原地结婚!(附十宫格动图)
> @深度八卦局:细思极恐——这俩人真的只是同事吗?
热搜榜瞬间炸裂。#光年cp名场面#冲上第二,阅读量以每分钟三百万的速度飙升。
程疏言端着咖啡走进厨房,手机震个不停。打开一看,系统提示跳了出来:
【共鸣值+12%】
来源标注:群体对“灵魂共振”的向往
他挑眉,笑了下,没回任何评论,只默默把广告曲初稿的文档打开了。
另一边,岑知韫正在练声室做收尾练习。钢琴边手机亮起,助理小跑进来:“哥,新热搜爆了,破十亿了!”
她嗯了一声,继续唱完最后一个长音,才拿起手机扫了一眼。画面定格在那条混剪视频的封面——她低头接过耳机,程疏言的手指还悬在半空,阳光穿过玻璃洒在他袖口的磨损处。
嘴角微不可察地扬了扬,她把手机倒扣在琴键上,说了句:“关灯吧。”
当晚十一点,许燃发博。
三个字加一张图。
图是拼接照:左边是程疏言在录音棚调试麦克风侧影,右边是岑知韫闭眼哼唱的瞬间,中间用一道渐变光束连接,像是宇宙中两条轨迹终于交汇。
文案写着:“刚刷完你们的舞台cut,原来真的有人能用声音碰出火花。网友嗑的,可能根本不是爱情,是理想创作关系吧。”
末尾补了句调侃:“比我剧本里的感情线还真。”
微博发出五分钟,转发破五万;半小时后,#许燃说出了真相#空降热搜第七;一小时登顶,阅读量破三亿。
程疏言正在改旋律,瞥见推送,轻笑出声,回评一句:“下次拍戏,我来写oSt。”
岑知韫也转了他的博文,三个字,干净利落:“说得对。”
评论区彻底疯了。
> “啊啊啊这是什么神仙互动!!!”
> “许燃你是懂升华的,直接把cp拔高到精神层面”
> “所以大家磕的根本不是恋爱,是一群人渴望被理解的灵魂找到了同类?”
> “救命,我现在觉得单身也能闪闪发光……但还是想有个这样的搭档。”
周默靠在办公室沙发上,盯着监控面板上的曲线图,像欣赏一幅艺术品。数据流如银河倾泻:话题总阅读量突破10亿,讨论量287万,全网情绪正向占比89.6%,负面仅为3.2%,主要集中在“不想站队”“别逼我选边”的呼声。
他转头对助理说:“把这次运营流程全部存档,标题就叫——《教科书级的热度引导:如何让一场绯闻变成文化现象》。”
助理问:“要不要趁热打铁推一波联名款?品牌方已经在问了。”
“不用。”周默摇头,“现在最怕的就是显得太算计。我们要让人觉得这一切都是自然发生的,是大众共同选择的结果。”
于是第二天清晨,#光年cp名场面#正式升级为官方认证向话题。导语写着:“由观众票选,最具共鸣的合作瞬间”。
程疏言转发,配文:“你们选,我负责继续唱。”
岑知韫回应:“我的光,始终在路上。”
两家工作室均未发通稿,却形成了完美的默契闭环。粉丝自发组织投票、剪辑、写诗、画画,甚至有人做了AI生成的“十年后光年重聚演唱会”模拟视频,播放量破千万。
更关键的是,商业反馈来了。
某高端耳机品牌连夜联系团队,提出追加代言费用20%,理由是“用户调研显示,76%的年轻人因为‘递耳机’那一幕种草了产品”。
另一家新能源汽车品牌直接甩出合同模板:“我们需要一支以‘双向奔赴’为主题的tVc,主角必须是他们两个。”
程疏言看着邮件列表,没急着回复。他摘下耳钉放在桌角,打开新的作词文档,光标闪烁。
标题写着:《追光者协议》(广告曲·初稿)
窗外晨光初现,城市渐渐苏醒。热搜依旧挂在榜首,但风向早已不同。
曾经满屏“他们是情侣吗”,如今变成了“我也想要这样的搭档”“有没有可能,最好的关系不是恋人,而是共创者?”
有人在超话发帖:“以前我觉得爱情才是终极浪漫,现在才发现,两个人一起把一件事做到极致,才是真的璀璨。”
这条帖子被顶上了热榜第一。
而在所有喧嚣之外,岑知韫坐在空荡的录音棚里,戴着耳机试听新版伴奏。当那段熟悉的和声响起时,她忽然停下,低声笑了。
“还真是……不用说话。”
手机再次震动,又是热搜提醒。她看了一眼,没点开,只是轻轻将耳机递给一旁并不存在的人,仿佛对面坐着那个总能在零点零一秒接住她气息的男人。
周默关闭最后一块监控屏,走出大楼。夜风吹起他的西装外套,他抬头望天,自言自语:“热度会褪,但记忆不会。只要人们还记得那一刻的光,就够了。”
此时,全网关于“光年”的搜索指数达到历史峰值。
词条下方,自动联想出现了新内容:
> 光年是什么?
> 答:是他们合唱时的第一个音符,是你看到混剪时心头一颤的瞬间,是这个时代少有的、认真做事的人彼此照亮的样子。
没有人官宣恋情。
但他们共同创造的一切,比“在一起”更动人。
程疏言敲下最后一行歌词:
> “不必命名,不必占有,
> 只要你在,光就有了出口。”
文档保存成功。
下一章的序幕,已在静默中拉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