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十一点,城市沉入玻璃幕墙的倒影里。程疏言还坐在工作室主控台前,指尖滑动着公益项目的终审资料,冷白灯光落在他耳骨那枚细窄的银钉上,泛着克制的光。
手机震了一下。
屏幕亮起,微信对话框弹出一条新消息,没有称呼,没有表情包,甚至没带一个标点——
“要不要合作一首歌?”
发信人:岑知韫。
程疏言的手指顿住,像被什么无形的东西轻轻刺了一下。
下一秒,耳边传来轻微电流声,“星轨回响系统”自动激活,语音提示以极低分贝响起:【检测到高浓度正向情绪波动,来源:岑知韫。当前好感度+20,合作成功率100%。】
他眉梢微不可察地一动。
不是惊喜,不是狂喜,而是一种近乎确认的平静——仿佛等了太久的一颗信号弹,终于在夜空中炸开。
但他没立刻回复。
而是靠进椅背,闭眼三秒,再睁眼时已切换成职业模式。左手调出舆情预判模块,右手在虚拟面板上划出三条回应路径:
A. 幽默化解:“你确定不是想蹭我最近的热度?”——社会反馈曲线显示:轻佻,易引粉圈对攻。
b. 官方客套:“感谢邀约,具体事宜由团队对接。”——安全但疏离,切断情感共振可能。
c. 极简回应:“求之不得。”
曲线陡升,稳中带势,公众解读空间健康,且自带话题延展性。
他选了c。
点击发送。
消息静静躺在对话框里,像投入湖心的一颗石子,尚未激起涟漪。
随即,他轻敲耳钉,低声:“开启‘心声聆听’,持续追踪岑知韫方向情绪值。”
“已启动。”系统回应。
小安这时推门进来,手里端着杯无糖美式,眼神精准扫过程疏言的微表情——这位助理有个外号叫“人形共鸣仪”,专治主角情绪管理失控。
“岑知韫团队刚联系周默,提议下周进录音棚试音。”她把咖啡放下,语气平静得像在报天气,“但他们没提具体时间,也没说是不是正式录制,更像是……试探性接触。”
程疏言点头,目光仍停留在手机屏幕上。
聊天界面静止着,可他知道,那边的情绪数据正在悄悄爬升。
【情绪监测中:专注度87%,好奇心91%,紧张值63%——存在轻微不安与长期压抑的期待。】
他忽然笑了下。
不是冷笑,也不是得意,而是一种看穿伪装后的了然。
岑知韫啊岑知韫,表面一句“要不要合作”,说得跟约饭一样随意,内心却藏了整片风暴。
这种反差,挺可爱。
但他不能顺着情绪走。
顶流主动示好,听着是双向奔赴,搞不好就是一场公关雷区。媒体最爱写标题:“程疏言借势攀附?”“岑知韫施恩式合作?”哪怕事实相反,风向也能把你吹偏。
所以,必须抢节奏。
他调出灵感库,快速检索适合两人声线特质的改编模板。系统推荐了三组匹配模型:
- 叙事型双视角对唱结构
- 气声交织的情绪递进段落
- 留白式副歌设计(适合后期加入即兴互动)
他勾选第一项,并备注:“保留原作骨架,注入对话感,为歌词埋共情锚点。”
这不是为了现在用,而是提前铺路——等真正进录音室那天,他要让每一句词都长在观众的心巴上。
小安看着他操作,忍不住问:“需要我现在联系周默,确认档期吗?”
“不急。”程疏言摇头,“先让他知道,这次合作,我不走通稿流程。”
小安秒懂。
通稿流程,意味着一切由经纪方主导,艺人只需配合宣传口径,像完成KpI一样走完流程。
而“不走通稿”,等于宣告:我要亲自参与每一个环节。
词曲调整、演唱设计、视觉概念提案——一个都不能少。
这是主权声明。
也是底线。
五分钟后,小安收到周默回信:“他说——‘不是蹭热度,是热度交汇。’”
程疏言听到这句话,终于彻底放松下来,往后一靠,椅子发出轻微的吱呀声。
他抬头看向天花板,喃喃:“热度交汇?说得真漂亮。”
可他知道,真正的交汇,从来不在流量层面。
而在那些看不见的地方——比如此刻,系统仍在后台运行,记录着来自岑知韫方向的情绪余波。
【持续监测:期待值稳定上升,焦虑值回落,出现短暂愉悦峰值(约持续14秒)。推测动作:查看手机并阅读回复。】
他想起上次见岑知韫,是在某颁奖礼后台。两人隔着人群对视一眼,镜头没拍到,但系统捕捉到了那一瞬的心跳同步率——78%。
足够接近,又保持距离。
就像现在。
他打开备忘录,新建文档,命名为《合作框架V1》。
内容如下:
1. 共创机制:双方均有权提出词曲修改建议,最终版本需共同签字确认。
2. 演唱设计:拒绝预录样带,首次合音必须面对面完成。
3. 视觉提案:歌曲封面及宣传物料需体现“双主体叙事”,禁止单方面焦点包装。
4. 传播节奏:首曝由程疏言方主导,后续联动节点双方协商推进。
每一条,都在打破行业惯例。
尤其是第四条——通常这类合作,都是顶流团队掌握首发话语权。但他偏要反着来。
因为他不要“受邀者”的身份。
他要做“共建者”。
小安看完文档,深吸一口气:“这要是传出去,估计会有人大喊‘程老师疯了’。”
“那就让他们喊。”程疏言淡淡道,“我又不是为了讨好谁才做音乐的。”
他起身走到窗边,俯瞰城市灯火。
远处霓虹闪烁,像是无数人在刷弹幕。而他和岑知韫之间的这条线,才刚刚搭上电流。
还没发声,就已经有了频率。
他调出过往互动数据图谱,系统自动生成一条曲线——
从NG花絮里的相视一笑,到杀青采访时彼此提及的名字频率,再到最近一次综艺同框时观众弹幕热词重叠率……
每一次关键节点,都触发过群体共鸣峰值。
这不是偶然。
是共振基础。
说明他们之间,早就有了一种看不见的连接。
只是以前没人敢捅破。
现在,岑知韫先出手了。
但他不会被动接招。
他会把这场合作,变成一次双向校准——用专业对冲风险,用细节掌控节奏,用艺术尊严守住边界。
小安默默整理完所有数据报告,转身准备离开。
临出门前,她回头看了一眼球哥。
他还站在窗前,逆光站着,轮廓清晰得像幅剪影。
她心里忽然冒出一句话:**哥哥终于等到一个能并肩的人了。**
然后轻轻带上了门。
工作室恢复安静。
程疏言走回主控位,摘下耳机,放在桌角。
手机屏幕还亮着,停留在那句“求之不得”的对话界面。
系统面板跳出提示:【合作进程:第一阶段完成。下一阶段待触发。】
他盯着看了两秒,嘴角微微扬起。
不是笑,是一种笃定。
像棋手落子后,听见对手回应的那一声轻响。
他知道,有些事,已经开始了。
虽然还没录音,没写词,没见人。
但频率对上了。
剩下的,只是时间问题。
窗外,城市夜景依旧流淌。
星光未至,却已有璀璨将临的征兆。
一切尚未开始,却又仿佛早已共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