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兵主要分为重装与轻装两类。
重装步兵多披金属铠甲,持戈、矛、钺、铍等长兵,担负与敌重兵近战之责。
轻装步兵通常不着重甲,持弓、弩等远射兵器,于格斗距离外配合重装步兵制敌。
步兵中百将以上军官,职责重在指挥,安危攸关,故仅穿甲佩剑,不持长柄兵器。
在进攻、防御、攻城、守险、迂回、包围、伏击、奇袭等多种作战形式中,步兵通常承担主要作战任务并最终决定胜负;在执勤、警戒、巡逻等各类勤务中,也大多以步兵为主力。
因此,步兵是秦代军队中最核心的兵种,在车、步、骑协同作战中,步兵一般处于主导地位。
步兵的弱点是机动性不如骑兵,稳固性不如车兵,只有与车兵、骑兵配合,才能发挥更大威力。
为此,秦国军队特别注重以步兵为主的车、步、骑协同作战。
骑兵同样是秦代重要兵种之一。
秦国的骑兵配备齐全的马鞍,战马经过严格筛选与训练,骑兵个个强悍骁勇,一律身着短甲,手持弓箭。
骑兵既有独立编队,也有与其他兵种的混合编队,是秦国军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车、步、骑协同作战中占据重要地位。
尤其在平原旷野和一般丘陵山地作战时,骑兵更是一支强大的机动力量。
水军又称楼船士,是秦代武装力量的一部分,其规模仅次于步兵,远超车兵和骑兵。
水军战船主要分为大型楼船和轻便的艨艟、斗舰等两类,以便在水战时实现大、小部队及轻、重战舰之间的配合。
水军装备齐全,除水战专用的钩拒等兵器外,陆战所用的长短兵器、火攻用具等一应俱全。
水上交战,远战以弓弩对射,近战则以钩拒、五兵进行攻防格斗,可发动猛烈冲角战与船舷战;若时机有利,亦可实施火攻。
水军不仅负责水上作战,还能登陆破袭、攻城守险,无所不能。
在水上作战相当于车兵、骑兵,在陆上作战则相当于步兵。
此次对赵国用兵,既要越过太行山与赵军交战,又需渡过漳水进攻赵军。
因此,这场战争中车兵、步兵、骑兵与水军皆不可或缺,此次出征的三十万大军便由这四个兵种组成。
“今日,寡人拜蒙宇为上将军,赐予将军印!”
嬴政高声宣布。
嬴政话音落下,一名士兵手捧托盘上前,盘中放置着一方印玺,正是上将军之印。
上将军是军队出征时的最高统帅,统领全军,但属于临时职务,遇重大征伐时选任武将担任,战事结束即卸任。
上次攻赵之役,王翦任上将军,兵败返回咸阳后,便交还上将军印,卸去职务。
如今,秦王嬴政将上将军印玺交到蒙宇手中。
见到这一幕,王离、蒙恬、杨瑞和等人心中皆是一震,感到十分惊讶。
蒙宇年仅十七岁便成为秦国上将军,这在秦国历史上尚无先例。
他将成为秦国有史以来最年轻的上将军。
“谢王上!臣必不负王上所托!”
蒙宇托起上将军的印玺,缓缓转身,声音清朗:“众将听令!”
“末将在!”
蒙恬、王离、杨瑞和与宋缺齐声回应。
“命宋缺为前将军!”
“命杨瑞和为后将军。”
“命王离为左将军!”
“命蒙恬为右将军!”
蒙宇朗声宣布。
身为上将军,统帅三军,他有权任命与罢免诸将。
秦王仅任命上将军一人,其余将官皆由上将军调度。
出征之际,上将军权柄极大。
“末将领命!”
蒙恬、王离、杨瑞和与宋缺齐声应诺。
蒙宇手持将印,走到拜将台边,望向台下密布的将士,声音洪亮而坚定:“我冠军侯今日在此立下军令状——不灭赵国,誓不回朝!”
“不灭赵国,誓不回朝!”
他的声音如钟鸣般回荡军营,气势慷慨,久久不绝。
听闻此言,王离与杨瑞和皆露惊色,连蒙恬也深感震撼。
蒙宇竟立下军令状?
这是断绝了自己的退路。
此番出征,胜负未卜。
因为他们的对手,是被称为“军神”
的李牧。
李牧受封武安君,曾两度大破秦军:
第一次,桓齮率三十万秦军对阵李牧二十万赵军,结果秦军几乎全军覆没,桓齮败逃燕国。
第二次,王翦统领数十万秦军,分两路攻赵,最终折损十余万兵马,大败而归。
连王翦、桓齮这样的宿将都败于李牧之手,蒙宇却敢立军令状。
若他如王翦一般战败而归,必将依军法处死。
此刻,王离与杨瑞和终于明白,蒙宇如此年轻便任上将军,原来是在秦王面前立下了军令状。
立军令状非同儿戏,事关生死。
即便蒙宇是秦国国婿,功勋卓着,若未能履行军令状所诺,也难逃一死。
军法不容情。
若军令可轻废,秦国律法与军功爵制将尽失威信。
“不灭赵国,誓不回朝!”
“不灭赵国,誓不回朝!”
全军将士齐声高呼,声震云霄,士气高昂,战意如炽。
蒙宇立下军令状,以此表明他此战的决心。
将军已明心志,麾下士卒也随之坚定了必胜的信念。
蒙宇一挥手,整座军营霎时寂静无声。
“秦国连败两场,数十万同胞埋骨赵境,尔等甘心否?”
蒙宇朗声问道。
“不甘心!”
全军齐声高呼。
“既然不甘,又当如何?”
蒙宇再问。
“攻破赵国,覆其宗庙!”
将士们呼声震天。
“不错,我等的目标,正是攻入赵国,灭亡赵国!”
蒙宇应声道。
“可还记得我秦军战歌!”
他振臂高呼。
“赳赳老秦,共赴国难!
赳赳老秦,复我河山!
血不流干,死不休战!
西有大秦,如日方升!
百年国恨,沧桑难平!
天下纷扰,何得康宁!
秦有锐士,谁与争锋!”
战歌雄壮,声彻云霄。
每一句歌词都点燃了将士胸中的热血。
连败之后,秦军原本士气受挫,可经蒙宇此番激励,全军重振雄风,斗志昂扬。
这支铁血之师,再展锋芒。
秦王见蒙宇激起众志,心中甚慰。
他未曾选错人。
蒙宇十二岁便显非凡天资,屡创奇迹,如今十七岁挂帅,秦王期待他再次缔造传奇。
“赐酒!”
嬴政声落,侍从奉上践行酒。
“谢王上。”
蒙宇举杯饮尽。
“寡人在此,待卿凯旋。”
嬴政郑重道。
“臣,去了!”
“出发!”
蒙宇率先步下拜将台,蒙恬、王离、杨瑞和、宋缺等将领紧随其后。
军阵之前,焰灵姬一身赤甲,牵着蒙宇的战马静候。
此番出征,她与萧秋水、独孤求败、西门吹雪皆随军同行。
值得一提的是,国师公输仇亦在军中。
蒙宇既立军令状,所率便是大秦最强之阵容。
蒙宇跨上战马,蒙恬、王离、杨瑞和、宋缺、焰灵姬等人也纷纷上马,紧随其后。
“大军出发!”
蒙宇一声令下,率先带领部队离开军营。
紧接着,浩浩荡荡的军队陆续从营地中走出。
此时,赵国已丢失大片疆土,仅剩下太行山脉以东、漳水以北的几座城池。
赵军以太行山与漳水为界,依靠天险进行最后的防御。
秦军若想彻底击溃赵国,就必须越过太行山脉与漳水,直逼邯郸,夺取最终胜利。
蒙宇率三十万大军自咸阳出发,途经临晋,抵达安邑。
到达安邑后,秦军按计划分两路向邯郸推进。
一路由蒙恬、王离统领十万军队北上,经汾城、晋阳,翻越太行山,攻占井陉,再挥军东进。
由于蒙恬部需在山地作战,此路以步兵为主,辅以少量车兵与骑兵。
另一路由蒙宇、杨瑞和、宋缺等人率领二十万大军,沿太行山以南平原推进,经宁阳、安阳,再渡过漳水,最终抵达邯郸城下,与蒙恬军会合。
蒙宇安排蒙恬北上,意在为他创造立功之机。
前次战役中,王翦曾试图攻占井陉,却被赵军主力击退。
此次蒙宇命蒙恬佯攻,避免与赵军正面交锋,只需牵制敌军。
前次秦军主力在井陉受挫,而这一次,主战场将转向漳水。
漳水之役的胜负,将决定整场战争的走向。
对秦军而言,如何顺利渡河成为关键挑战。
上回战役中,赵将司马尚率军凭借漳水之险,成功阻挡秦军渡河,迫使秦军撤退。
可见越过漳水并非易事。
蒙宇率二十万大军抵达安阳,并在当地扎营。
安阳位于漳水南岸,秦军与邯郸之间仅隔着漳水及少数城池。
秦军若要取胜,必须强渡漳水,而赵军在此处布防最为严密。
因此,秦赵两军必将在漳水展开一场激战。
渡河需要楼船与战舰,而前两次战役中,秦军在漳水的船只几乎损失殆尽。
蒙宇到达安阳后,立即命令士兵在漳水岸边伐木造船。
造船事务由公输仇负责指挥与执行。
公输仇身为霸道机关术的掌门,蒙宇命他将此术用于建造楼船。
同时,每艘楼船皆须装配秦连弩,以增强攻击威力。
蒙宇又令公输仇继续制造三丈翼蝠,意图组建一支空中奇兵。
目前仅有不足千架,远未达到五千之数,尚需加紧赶制。
此外,蒙宇还命公输仇将公输家族所造的机关蛇与破土三狼运送前线。
这一切准备,皆为与赵军决战。
漳水一役,是决定胜负的关键之战,不容有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