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景一:数字空间的“预埋弹药”与总攻指令
地点:分散于全国各地的多个网络安全作战中心(地下或山区加固设施)
时间:地面总攻发起后数小时
这些中心内部灯火通明,键盘敲击声不绝于耳,巨大的屏幕上数据流如瀑布般滚动。与火爆的前线相比,这里只有冰冷的代码和无声的攻防。
行动总指挥(一位头发花白但目光锐利的将军,代号“烛龙”)凝视着主屏幕上的世界地图,上面标注了数十个关键目标节点,遍布敌国本土。
“各单位注意,‘轩辕’行动,启动。”他的命令通过安全内网下达。
“一组收到,激活‘后门’程序。”
“二组收到,释放‘逻辑炸弹’。”
“三组收到,发起ddoS洪流攻击。”
这些攻击并非临时起意。在战前及战争相持阶段,中国的网络战力量就已通过极其隐蔽的手段,在敌国部分关键网络系统中预植了恶意代码(高级持续性威胁,Apt),如同埋设了数字地雷,只待一声令下。
场景二:多路并进,直击要害
“轩辕”行动是多维度的,目标明确指向支撑战争的核心系统:
军事指挥网络(“断神经”):
目标: 敌国国防部内部网络、太平洋司令部后勤管理子系统、部分本土基地的指挥控制网络。
手段: 利用此前发现的零日漏洞和供应链攻击植入的后门,激活 “逻辑炸弹” 和 “数据擦除器” 。导致关键服务器宕机,作战指令无法正常传递和存储,后勤管理系统(如零件订购、人员轮换)出现大规模混乱。屏幕上错误信息乱码,文件莫名丢失,系统频繁崩溃。
后勤保障系统(“绝粮道”):
目标: 军事海运司令部船舶调度系统、本土重要军工厂(如洛克希德·马丁、雷神公司)的生产管理系统、关键能源基础设施(如为军事基地供电的电网节点)。
手段: 发动精准的 “勒索病毒”变种攻击(但不以勒索钱财为目的,而是纯粹破坏),加密关键数据,导致运输船队调度停滞,工厂生产线中断。同时,对电网控制系统进行隐秘的 “中间人攻击” ,发送虚假指令引发区域性、短暂的“跳闸”或电压波动,虽未造成大停电,但严重干扰了军工厂的稳定生产。
公共信息与舆论(“乱心智”):
目标: 影响敌国国内民众和前线士兵的认知。
手段: 一方面,对部分亲官方媒体和社交媒体平台进行 “分布式拒绝服务攻击” ,使其无法正常访问,压制其宣传声音。另一方面,精心伪造的 “深度伪造”视频和图片 开始在某些社交网络流传,内容可能是“高级将领承认战略失误”、“国内爆发大规模反战游行”(夸大其词)、“前线部队惨重损失”的虚假画面,旨在制造恐慌和失败情绪。
场景三:敌国的混乱与挣扎
敌国本土,从五角大楼到西海岸的军工厂,一片鸡飞狗跳:
五角大楼某办公室: “见鬼!我的电脑蓝屏了!所有关于远东物资调度的文件都打不开了!”
某海军造船厂: “调度系统瘫痪了!我们不知道哪艘船该去哪里维修,也不知道零件在哪里!”
雷神公司生产线: “控制系统被锁定了!生产线停了!我们正在尝试手动恢复!”
前线士兵: 有些人通过非官方渠道看到国内“反战游行”的假新闻,士气受到严重影响。“我们在这里拼命,国内的人却在反对我们?”
敌国的网络防御部队(如美国网络司令部)紧急响应,技术专家们熬夜奋战,试图清除恶意软件、修复系统、追踪攻击源。但这需要时间,而战争不等人。网络攻击造成的瘫痪效应,如同慢性毒药,开始侵蚀其战争潜力。
场景四:虚实结合的致命效果
前线的联军指挥官们很快感受到了来自后方的压力:
急需的弹药和备件迟迟不到。
空中支援的申请如石沉大海,或得到混乱的回复。
后方传来的信息真假难辨,扰乱了判断。
这种后勤失调和信息混乱,与正面战场上中国军队的凌厉攻势形成鲜明对比,进一步加剧了联军前线部队的困境。网络空间的比特洪流,转化为了现实战场上的巨大压力。
场景五:攻击的限度与尾声
“烛龙”将军很清楚,这种大规模网络攻击的效应是暂时的。敌国拥有强大的技术实力和应急能力,能在一定时间内恢复大部分系统。而且,攻击民用关键基础设施(如全国电网)可能引发不可预测的严重后果和国际舆论反弹,因此行动保持了相对克制,主要针对军事和直接相关系统。
“报告,敌网络防御系统已开始有效响应,部分‘逻辑炸弹’被清除,ddoS攻击流量被逐渐过滤。”
“按预定计划,执行第二阶段:持续性、低强度骚扰,转入防御态势,保护我方网络节点。”将军下令。
章节结尾:
“轩辕”行动虽然未能永久瘫痪敌国网络,但成功地在战争最关键的窗口期,造成了敌军事后勤和指挥体系的严重混乱,极大地配合了正面战场的总攻。一位年轻的网络战工程师看着屏幕上逐渐平息的攻击曲线,对同事说:“咱们这算是用键盘,为前线战友们敲开了胜利之门的一角吧。”
虚拟世界的这一次重拳出击,与现实世界的钢铁洪流相辅相成,共同将联军的战争机器推向了崩溃的边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