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正带回的糕点,是临市老字号的桂花定胜糕,米香清甜,软糯适中。乔琳就着热茶,在办公室里慢慢吃了两块,甜食带来的糖分迅速转化为能量,安抚了因高度兴奋而略显空乏的胃,也让持续高速运转的大脑得到了一丝温柔的慰藉。她能感觉到,青莲本源对这类精细、温和的传统食物似乎格外“青睐”,转化滋养的效率都隐隐更高一分。
吃完糕点,她将剩下的仔细包好放起来,然后重新坐回电脑前。突破的喜悦已然沉淀,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更为沉静、更为专注的责任感。初步的发现只是起点,接下来需要将这块新开辟的“疆域”仔细勘探、测绘,构建起坚实的理论堡垒。这需要撰写严谨的论文,准备充分的报告,应对来自学界同行更为严苛的审视。
她没有急于动笔,而是先花时间将混乱的办公桌整理了一遍,将相关的文献资料分门别类,擦干净屏幕和键盘。在这样有条不紊的整理中,她的心也仿佛被梳理得更加清明有序。然后,她新建了一个文档,敲下了论文的标题。
接下来的几天,她的生活节奏快而稳定。白天处理必要的组内事务,与陈教授和团队成员讨论后续验证方案;晚上则全身心投入到论文的撰写中。这是一项极耗心力的工作,每一个用词,每一个推导,每一个引用,都必须精准无误。
常常在深夜,当她感到思维因长时间聚焦而开始有些黏滞,指尖冰凉时,她会暂时停下手上的工作,闭上眼睛,缓缓运转青木养身功的基础心法,不需要复杂的动作,只是引导呼吸,感受体内那股温润能量的流转。它如同无声的暖流,所过之处,驱散了精神的疲惫和身体的僵冷,让她的思维重新变得清晰、敏锐。这种来自生命本源的支撑,让她能够持续保持高质量的思考输出,而不过度透支自己。
她注意到,自从那次突破性的发现后,本源空间内那株三品青莲,似乎发生了一些极其微妙的变化。它依旧是那株安静悬浮的青莲,色泽温润,但仔细“内视”时,会感觉它的“存在感”更强了,叶片舒展的弧度似乎更自然,莲心处那一点若有若无的灵光,也仿佛明亮了微不可查的一丝。它散发出的滋养之力,似乎也带上了一丝极淡的、难以言喻的“活性”,更贴合她此刻精神昂扬、锐意进取的状态。
这是一种良性的循环。她的每一次突破,每一次心境的提升,似乎都在反哺着这株与她性命相交的青莲,而青莲的“活性”增强,又反过来为她提供了更优质、更契合的滋养。合约的限制依然坚固,它无法赋予她任何超凡的能力,却将所有的能量都用于优化她自身这个“容器”,让她能更好地在这个普通的世界里,攀登属于自己的高峰。
周五晚上,她终于完成了论文的初稿。将文档保存,发送给陈教授审阅后,她长长地舒了一口气,一种巨大的疲惫感和成就感同时席卷而来。
她关掉电脑,没有立刻离开。办公室里只开了一盏台灯,光晕昏黄。她靠在椅背上,放松了一直紧绷的神经,能清晰地感觉到青莲本源正以一种舒缓的、抚慰的模式流转着,修复着连日来高强度工作带来的细微损耗。
手机屏幕亮起,是周正的信息:“忙完了?”
附了一张照片,是他公寓的书桌,上面摊开着文献,旁边放着一杯冒着热气的咖啡。
乔琳看着那张照片,能想象出他此刻同样在挑灯夜读的模样。她回复:“初稿刚发给陈老师。”
“恭喜。明天周末,有什么安排?”
“补觉。然后……可能去趟图书馆查点资料。”
“好。那明天下午,图书馆见?”
没有问她是否需要庆祝,没有打扰她急需的休息,只是提供了一个安静共处的选项。
“好。”
放下手机,乔琳感受着内心那片因为学术突破而变得愈发辽阔和坚实的领域,也感受着另一份稳定连接所带来的淡淡暖意。
“活性”,不仅存在于那株青莲,也存在于她的生命里。研究的活力,关系的活力,内在成长的活力,交织在一起,如同暗夜中无声流淌的生机,推动着她,向着更深、更远的地方前行。
她站起身,关掉台灯,办公室陷入黑暗。窗外的城市依旧有零星灯火,如同永不熄灭的思考。她知道,短暂的休整后,又将是一场新的跋涉。但此刻,她内心充满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