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风声传来
这日午后,镇上赶集的村民带回消息:供销社另一家老牌裁缝铺——“王记成衣店”,也盯上了这批订单。
有人故意添油加醋:“人家王记老板说了,嫂子们能做鞋?不过是凑热闹。他们有几十年的字号,针脚比你们快、比你们细,质量甩你们十条街!”
话一传进嫂子学院,气氛顿时凝重。
有学徒急了:“那咱不是白忙乎?要是供销社觉得王记的更好,咱这几千双鞋全砸手里了!”
嫂子们也低声议论:“人家是正经裁缝铺,咱这群半路出家的,哪比得过?”
二、玉华稳住人心
玉华却拍板:“怕啥?王记能做的,咱也能做。咱不光能做,还能做得不一样!”
她眼神坚定,声音压得很稳:“人家拿的是手艺名头,咱靠的是新花样、新路子。供销社要的是销路,不是名气。”
一句话,把众人悬着的心压住了。
三、暗中观察
玉华决定亲自去看看“王记成衣店”。
她装作买布的客人,走进铺子,见里面果然人手充足,伙计们麻利地剪布、踩机子。
柜台后,王老板正吹嘘:“供销社那点活儿,对咱来说小菜一碟!保证样式齐全,质量第一,交货快!”
玉华暗暗点头:果然有底气。可她也注意到,对方的鞋式样大多是老花样,针脚虽细,却缺了新意。
心里立刻有数:这是咱的突破口!
四、挑衅登门
没过几天,王老板带着几个伙计竟然直接上门了。
他扫了一眼院子里忙碌的嫂子们,嘴角一挑:“哟,这就是传说中的嫂子学院?人还真不少。”
说完,他语带讥讽:“不过,女人们凑一起能绣点花样,可要真论做鞋,哪能比得上咱正经行里人?供销社的订单,怕是迟早得落回到咱王记手里。”
嫂子们听得火气上涌,有人忍不住回怼:“谁说女人不能做鞋?咱们的鞋卖相可比你们的强!”
王老板却哈哈大笑:“卖相?穿鞋讲究结实耐用,光好看顶什么用?”
五、玉华的回应
玉华走上前,声音沉稳:“王老板说得对,鞋要耐穿。但咱们的鞋,不光耐穿,还得好看。人买鞋,不就是既要脚舒服,还要心里喜欢吗?”
她话锋一转:“既然王老板不服,那不如咱们来个比试?三日后,把鞋送到供销社,由他们挑。谁的更受欢迎,谁就拿下这单。”
王老板愣了一下,随即冷笑:“行!我就看你们这群女人,能整出什么名堂来!”
六、风雨欲来
王记的人走后,嫂子们一时安静,甚至有些胆怯:“真要比?咱们要是输了呢?”
玉华却目光坚定:“怕输,就永远没机会出头。咱不是为了跟他们斗,而是为了证明,咱女人的手艺,不比谁差!”
她当场定下决心:三天内,不仅要把三种新花样的鞋做到极致,还要加上一样出乎意料的“压轴之作”。
众人被她的气势点燃,纷纷应声:“听玉华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