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星,这颗太阳系的巨人,永远笼罩在翻腾的氢氦大气和狂暴的彩色云带之中。在其上层轨道,人类有史以来最宏伟的能源工程——“盘古-木星”矩阵,如同一条由无数人造星体组成的、环绕巨行星的金属星环,静静地悬浮在永恒的黄昏线上。星环内侧,数以万计的巨型采集器如同永不餍足的口袋,持续不断地从木星大气中汲取着近乎无限的核聚变燃料。这里是人类文明的动力心脏,每一次搏动,都将海量的能量通过高能微波与激光链路,输送到内太阳系的每一个角落,支撑着“面壁计划”那吞噬能量的隐匿力场,驱动着“破壁项目”探索维度奥秘的疯狂实验,维系着地球、火星、小行星带乃至遥远柯伊伯带前哨的繁荣与运转。
控制中心位于矩阵核心区域的一个巨型陀螺状空间站内,名为“祝融之心”。此刻,中心主控大厅灯火通明,占据整面墙壁的环形主屏幕上,瀑布般流淌着来自矩阵各个节点的实时数据流——压力、温度、磁场强度、等离子流密度、能量输出效率……成千上万个参数构成了一曲宏大而精密的能源交响乐。
值班首席工程师,阿米尔·汗,一位有着十年矩阵维护经验、以沉稳着称的印度裔专家,正端着一杯早已冷掉的咖啡,目光习惯性地扫视着屏幕。他的眉头微微蹙起,一种难以言喻的违和感,像一丝微弱的杂音,侵扰着他长期训练形成的直觉。
“苏,检查一下b-7扇区,主序列反应堆组的输出波形,”阿米尔的声音通过内部通讯传入数据分析区,“我感觉……有点太‘平滑’了。”
年轻的工程师苏茜,以其对数据异常近乎过敏的敏锐度而闻名。她纤细的手指在虚拟键盘上飞快舞动,调出了b-7扇区的深层监测数据。“输出功率均值稳定,酋长,”她起初并未发现异常,但阿米尔的直觉让她不敢怠慢,“等等……让我看看次级振荡频率……”
她的声音戛然而止,瞳孔微微收缩。在全息屏幕上,一条代表反应堆内部氦副产物浓度梯度的曲线,正以一种极其缓慢、但确实超出模型预测的速度向上爬升。同时,与之关联的能量输出效率曲线,出现了几乎难以察觉的、周期性的微小凹陷,幅度大约在0.28%到0.32%之间波动。
“氦-4 ash accumulation rate exceeding projected model by 0.015% per cycle,” 苏茜的声音带着一丝紧张,“correlated with a periodic power dip… It’s… it’s like the core is ‘choking’ slightly.”
“氦沉淀……”阿米尔低声说出了这个在聚变工程教科书上被视为理论风险、但在“盘古”矩阵近乎完美的磁场约束和流场设计下被认为极难发生的现象。它意味着聚变反应产生的不参与反应的氦灰,没有像预期那样被高效地排出反应区,反而在核心区域逐渐沉积,像淤泥一样影响了等离子体的纯度和反应效率。
“启动深度诊断协议!优先级阿尔法!”阿米尔放下咖啡杯,声音依旧平稳,但语速明显加快。“通知地球控制中心,代码‘琥珀色预警’,疑似发生‘理论模型7b’情况。请求‘伏羲’子系统介入,进行实时流场模拟优化。”
警报声并未响起,避免引起不必要的恐慌,但“祝融之心”内部的气氛瞬间紧绷。工程师们从各自的岗位上抬起头,手指更快地在控制台上跳动。指令通过超导网络瞬间传遍庞大的矩阵。
在b-7扇区,巨大的环型反应堆内部,看不见的战争已经打响。超导磁体线圈的电流被微调,试图用更强大的磁场将沉积的氦灰“挤压”出去;注入的燃料混合物比例被精细改变;一系列微型“冲击炮”被激活,向核心区域发射可控的能量脉冲,试图扰动沉淀物……
然而,氦沉淀一旦开始,就如同雪崩的初始滑动,具有某种自持性。调整措施起到了一定的效果,功率下跌的幅度被控制在0.3%左右,未能继续恶化,但也未能立刻逆转趋势。那周期性的、微弱却顽固的功率波动,像是一个心脏早搏的病人,提醒着所有人这颗文明心脏并非无懈可击。
“启用b-8备用反应堆组,分担b-7的负载。”阿米尔果断下令。矩阵的设计冗余发挥了作用,一组处于待机状态的备用反应堆被激活,平滑地接过了部分能源输出任务,稳定了总输出功率。
危机暂时解除,但控制中心内无人感到轻松。那0.3%的波动,如同一个冰冷的警告,刻在了每一个人的心头。
数小时后,紧急事件报告连同详尽的数据分析,摆在了远在地球的张诚和王文渊主席面前。
炎黄集团顶层的会议室里,全息投影展示着木星矩阵的模拟图像,那个代表着b-7扇区的区域,被标记为刺眼的黄色。
“根本原因,”能源部部长,一位头发花白的老院士,指着报告结论,“是长期超负荷运行,尤其是‘面壁’和‘破壁’项目的能耗,超出了矩阵最优运行区间的17%。持续的高温高压环境,加速了材料微观疲劳,降低了磁场约束的效率,最终诱发了理论上小概率的氦沉淀现象。”
“0.3%的波动,看似微不足道,”王文渊主席面色凝重,“但如果发生在‘面壁计划’全力抵御外部探测,或者‘破壁项目’进行关键维度实验的时刻呢?如果同时有多个反应堆组出现类似问题呢?”
张诚沉默地看着数据,手指在桌面上轻轻敲击。他看到的不仅仅是技术故障,而是文明发展瓶颈的具象化。“盘古”矩阵,曾经被视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能源奇迹,在文明指数级增长的能耗面前,已然显露出疲态。
“我们就像坐在一个越来越快的火箭上,”张诚缓缓开口,声音低沉,“而燃料舱的警示灯,刚刚闪了一下。”
会议得出了明确的结论:现有的能源体系,已经接近其设计容量的极限。这次波动是一次预演,一次温和的警告。下一次,可能就不会这么幸运了。
“启动‘逐日’计划最高优先级论证。”张诚最终拍板,“同时,对所有‘盘古’系列能源设施进行全面的压力测试和预防性维护。在找到下一代终极能源之前,我们必须像珍惜血液一样,珍惜每一焦耳的能量。”
“逐日”计划——一个曾经被视为过于激进、甚至有些科幻的构想:建造包裹太阳的戴森云,直接汲取恒星的伟力。
命令被迅速下达。整个联邦的能源政策开始悄然转向,节能措施被重新强调,一些非必要的耗能项目被暂缓。而在各大研究院所,关于恒星能源捕获、反物质规模化生产、甚至更前沿的真空零点能探索的理论研究和实验准备,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在“祝融之心”控制中心,阿米尔·汗和他的团队依旧坚守岗位,密切监控着矩阵的每一个细微变化。那0.3%的波动已经稳定下来,但并未完全消失,像一个淡淡的伤疤,提醒着他们刚刚经历的惊魂一刻,以及前方那深不见底的能源焦虑。
木星巨大的红斑在舷窗外缓缓旋转,如同一只冷漠的眼睛,注视着依靠它生存,却又即将触及它能力边界的人类文明。能源危机的阴影,第一次如此真切地,笼罩在刚刚点燃维度通讯曙光的人类心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