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在公元2039年10月1日10时整定格。
当“羲和”网络在全岛同步启用北京时间,一场没有硝烟的文明融合正式完成。这不是征服,而是游子归家;不是占领,而是心灵共鸣。
台北松山机场,地勤人员小林正在引导首架标注“北京-台北”的航班。
“先生,您的登机口在左边。”她自然地用普通话协助一位老伯,突然愣住——自己竟脱口而出了练习许久的京片子。
老伯笑着晃了手机:“闺女,你看!”
屏幕上,“灵境”App自动更新:【两岸互联完成,所有数据服务已无缝切换】
同一时刻,全岛所有电子屏幕短暂闪烁后,显示出统一的界面。没有强制推送,没有政治宣传,只有温馨提示:
【“神农”农业系统已为您优化种植方案】
【“女娲”医疗网络随时为您服务】
【欢迎使用数字人民币】
高雄85大楼顶端的全息投影,开始循环播放闽南语版《相亲相爱一家人》。楼下,卖茶叶蛋的阿婆发现扫码支付即时到账,惊喜地对着直播镜头说:
“这个好!不用等三天才入账了!”
《灵境·华夏山河》在线人数突破十八亿。
服务器里下起了红包雨——每个红包都装着“寻根旅行基金”。最火爆的场景是刚刚上线的“数字长城”,两岸用户正比赛谁先登顶。
“我阿祖是漳州人!”Id“台南小霸王”边跑边喊。
“我爷爷是山东的!”大陆网友“煎饼果子”紧追不舍。
他们不知道,这场竞赛正被“伏羲”实时分析,成为研究两岸文化认同的宝贵数据。
更感人的是在“两岸家谱馆”数字空间。九十岁的浙江老人终于找到了1949年失散的弟弟的后人,通过VR眼镜,两家人跨越时空紧紧相拥。这一幕被系统捕捉,成为当天最热门的全息影像。
台中逢甲夜市人潮涌动。
摊主们争相挂出“欢迎家人”的招牌。卖蚵仔煎的陈老板忙得不可开交,却乐呵呵地对直播镜头说:
“今天所有大陆朋友半价!我爷爷就是从泉州过来的!”
在花莲的太鲁阁,原住民导游阿美正在用新学的普通话向大陆游客介绍:
“我们祖先说,都是从海那边来的...”她指着对岸,眼中闪着泪光。
金门的菜市场里,老农把刚采摘的高粱菜分装成束,细心贴上“家乡味”标签。他告诉记者:
“以前要偷偷运,现在可以光明正大说:这是要寄去厦门的!”
夜幕降临时,真正的奇迹上演。
“轩辕”空天母舰在台湾海峡上空投射出横跨两岸的全息巨幕,开始播放精心准备的影像——不是军事演习,而是两岸共同的记忆:
从早期移民横渡黑水沟,到郑成功收复台湾;
从闽南语老歌到两岸合作的科技成就...
突然,画面切换成实时镜头:
北京故宫与台北故宫的藏品在虚拟空间完美合璧;
福建土楼里,台湾游客正在体验客家打糍粑;
厦门鼓浪屿上,两岸音乐家合奏《明月千里》
最激动人心的时刻到来。午夜零时,全岛一千三百个“盘古”能源节点同时亮起,与大陆的灯火连成一片。海峡上空,无人机组成巨大的“家”字,持续闪耀了三分钟。
在虚拟论坛上,一条帖子被顶到首页:
“原来这就是回家的感觉。”
发帖人详细记录了一天来的体验——从早上忐忑不安,到使用新系统的惊喜,再到晚上参加街头庆典的热泪盈眶。
张诚在“炎黄集团”顶层,静静看着数据面板。
“伏羲”显示:两岸民间交流量增长3200%,经济协作意向书签署量破纪录,文化认同指数达98.7%。
他没有说话话,只是批准了炎黄集团的一个新项目:
“启动‘海峡创新走廊’,首批资助1000个两岸青年创业团队。”
窗外,烟花还在绽放。台北街头,人们自发地唱起《月亮代表我的心》;对岸的厦门,回应着《爱拼才会赢》。这歌声通过“羲和”网络交织,谱成这个夜晚最动人的交响。
二十四小时,一场文明的回归。
不是刀剑相向,而是心灵相拥;
不是强迫屈服,而是自愿选择。
当晨曦再次降临,台湾海峡的浪花依旧,但两岸的距离,已经永远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