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落于青藏高原边缘,一座代号“太一”的极端环境材料研究基地,正沉浸在一片近乎神圣的寂静中。与“盘古”的狂暴能量、“羲和”的量子纠缠、“灵境”的意识跃迁、“女娲”的生命律动、“后稷”的万物生长不同,这里所追求的,是构成万事万物的、最本质的基石——物质本身的极限性能。
基地核心,一间足以容纳大型飞行器的超高净度实验室内,张诚与“祝融计划”总工程师,一位沉默寡言、目光却仿佛能穿透物质内部结构的老者——石坚院士,正站在一个看似普通的银灰色金属块前。这金属块表面光滑如镜,映照着实验室冰冷的灯光,隐约流动着一种内敛的光泽。
“最后一次宏观性能测试,准备开始。”石坚院士的声音低沉而稳定,如同他毕生研究的岩石。
张诚微微颔首,他的感知延伸出去,与“伏羲”的材料模拟系统同步,仿佛能“看见”这块金属内部,那由“乾坤”级量子计算机设计、在“造化炉”中历经无数次迭代才最终定型的、近乎完美的原子排列结构。
“祝融计划”的启动,源于张诚在系统商城中发现的一项名为【宏观量子效应材料设计与制备理论】的技术,兑换积分高达2亿。其描述直指核心:“突破经典材料学极限,实现物质性能的跨维度提升,奠定高等文明物质基础。”
传统材料学,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经验的积累和“试错”式的实验。而“祝融计划”,则是基于“伏羲”恐怖的算力,从量子层面开始,精确计算和模拟原子、分子间的相互作用,主动“设计”出具有特定超凡性能的微观结构,然后通过尖端工艺将其在宏观尺度上制备出来。
眼前这块银灰色金属,代号 “不周山”合金,便是这一理论的第一个里程碑式成果。
“测试一,力学性能。”石坚下令。
一台巨型的万能力学测试机启动,施加在“不周山”样本上的压力数值疯狂飙升。常规的高强度合金在此压力下早已扭曲断裂,而“不周山”却纹丝不动,仿佛施加其上的不是千钧之力,而是清风拂面。
“抗拉强度:8.5 Gpa,约为最好钛合金的8倍;杨氏模量:1.2 tpa;维氏硬度:125 Gpa……”监测员报出的数据,每一项都足以让传统材料学家瞠目结舌。它兼具了极高的强度、刚度和硬度,其比强度(强度与密度之比)更是达到了匪夷所思的地步。
“测试二,热学性能。”
样本被移入高温炉,温度迅速攀升至3000摄氏度,这已是许多金属的沸点。“不周山”依旧保持稳定,仅表面微微泛红。同时,另一项测试显示,它在接近绝对零度的极低温下,也保持良好的韧性,无脆化现象。其热膨胀系数几乎为零,意味着在任何极端温度下,尺寸都稳定得可怕。
“测试三,能量与辐射耐受性。”
高能激光束聚焦于样本表面,只能留下一个微不可查的痕迹。强粒子流轰击,对其内部结构影响微乎其微。它甚至对多种辐射表现出近乎免疫的特性。
“初步结论,”石坚院士总结道,语气中终于带上了一丝难以抑制的激动,“‘不周山’合金,在已知的所有结构材料性能指标上,全面超越了现有任何材料数个数量级。并且,根据‘伏羲’模拟,它具备在极端空间环境(如近恒星轨道、木星强辐射带)长期稳定工作的潜力。”
张诚的目光落在那块看似平凡无奇的金属上,他知道,这不仅仅是创造了一种超级合金,而是打开了一扇通往“材料之王”国度的大门。
“不周山”合金的问世,最先催生的,是一个曾经只存在于科幻小说中的宏伟构想——太空电梯。
此前,太空电梯最大的技术瓶颈在于找不到一种足够强韧、足够轻便的材料来制造那根连接天地、长达数万公里的缆绳。任何已知材料,在自身重量下都会在远未达到同步轨道高度时就被拉断。
而“不周山”合金的出现,使得这一切成为可能。
在“伏羲”的优化设计下,一根基于“不周山”合金的、具有特殊编织结构和渐变截面的太空电梯缆绳蓝图被绘制出来。其理论计算表明,它不仅能承受自身的巨大重量和地球引力,还能轻松应对风荷载、空间碎片撞击等挑战。
东南沿海,一座专门为建造太空电梯基础平台而兴起的、代号“建木”的超级工程现场,已然初具规模。巨大的“不周山”合金缆绳开始从位于赤道附近的海上平台,由特殊的“攀天梭”编织机器人,一寸寸地向着苍穹延伸。与此同时,位于同步轨道的配重站也在紧张建设中。
一旦“建木”工程完成,人类进入太空的成本将从每公斤数千甚至上万美元,暴跌至数百美元。太空资源的开发、大型空间站的建设、深空航行的物资补给,都将变得如同乘坐高速电梯一样便捷。这将是继“轩辕”空天母舰之后,人类迈向太空的又一个革命性步伐。
材料的突破,不仅指向苍穹,同样深入幽冥。
马里亚纳海沟,地球最深处。一艘通体由“不周山”合金打造、形似巨鲸的深潜器——“鲲鹏”号,正承受着超过1100个大气压的恐怖压力,缓缓下潜。这压力足以将坦克压成铁饼,但“鲲鹏”号内部却静谧平稳,传感器显示外壳形变微乎其微。
在此之前,人类对深海的探索受限于耐压壳材料的极限,往往如同蜻蜓点水。“不周山”合金的出现,使得建造能够长时间驻留万米深渊的科研站甚至资源开采基地成为可能。
“鲲鹏”号成功坐底,机械臂开始采集前所未见的深海生物样本和富含稀有元素的矿物结核。传回的画面震撼了所有观察者:在探照灯的光芒下,是一片奇异而充满生机的世界,巨大的管状蠕虫、色彩斑斓的深海珊瑚、以及各种形态诡异的生物,在“鲲鹏”号周围游弋。
基于“不周山”合金和“破晓”能源,代号“龙宫”的永久性深海科研与资源前哨基地,也进入了实质性的规划设计阶段。人类对占据地球表面积70%以上的深海,将不再只是遥远的窥探者,而是真正的居住者和开发者。
“不周山”合金及其衍生材料,如同一种新时代的“万能基石”,开始渗透并重塑几乎所有工业领域。
“轩辕”级空天母舰的后续型号,以及新一代空天战机、星际探测器,因采用“不周山”框架和防护层,其结构重量大幅降低,有效载荷和防御能力呈指数级提升。“建木”太空电梯更是彻底改变了航天运输模式。
“盘古”聚变堆的等离子体约束腔室、第一壁材料升级为“不周山”衍生陶瓷复合材料,耐受温度和辐射能力更强,能量转化效率进一步提升。“破晓”电池的外壳和内部关键结构也得以强化,安全性和能量密度再创新高。
采用“不周山”合金车体\/船体的磁悬浮列车、超级轮船、深海载具,速度更快、更安全、更节能。跨海大桥、摩天大楼等大型工程的设计理念被彻底刷新。
“不周山”生物相容性涂层应用于人造关节、植入式医疗设备,其耐磨、耐腐蚀和无排异反应特性,极大地延长了使用寿命和安全性。“女娲计划”的部分精密仪器也受益于此。
新一代主战坦克、舰艇装甲、单兵外骨骼防护,因“不周山”材料的应用,防御力得到了质的飞跃。
“太一”基地,材料性能测试中心。
张诚与石坚院士看着屏幕上“不周山”合金那一条条逼近甚至超越理论极限的性能曲线。
“我们触摸到了材料学的一个巅峰,”石坚院士缓缓道,“但这会是终点吗?”
张诚摇了摇头,他的目光仿佛穿透了眼前的金属,看到了更遥远的未来。“石老,‘不周山’是基于现有元素周期表的极致优化。但您想过吗?在宇宙中,是否存在更稳定的原子岛?是否存在我们尚未发现、或者无法自然存在的‘超重稳定元素’?”
他调出了系统商城的界面,虽然未对石坚完全展示,但其中一项需要天文数字积分、描述为【稳定岛元素合成与宏观制备】的技术,隐隐指向了下一步的方向。
“真正的‘材料之王’,或许不仅仅是结构的设计师,更应该是元素的创造者。”张诚的声音带着一丝向往,“当我们可以像搭积木一样,组合甚至创造新的原子,来构建我们想要的任何材料时,那才是一个全新的纪元。或许到那时,我们才能制造出足以承受恒星际航行巨大应力、乃至跨越维度的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