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盛夏的热浪席卷大地,而在中国高科技产业界内部,一股由危机感和使命感凝聚而成的、更为炽热的力量正在奔涌。外部势力的疯狂反扑,如同不断升压的熔炉,非但未能将初生的联盟摧毁,反而在高温与重压之下,促使这些原本可能存在竞争关系的巨头们,开始熔铸成一块更加致密、更加坚韧的“合金”。
金城,炎黄集团总部,“智慧穹顶”顶层最大的环形会议室内,一场注定将载入中国产业史册的会议正在举行。与会者并非寻常面孔,他们是:
“破晓-智联”联盟的掌舵人:华为的任总、余承东,小米的雷军,oppo的陈明永,vivo的沈炜,荣耀的赵明,联想的杨元庆。
新能源车企联盟的代表:比亚迪的王传福,蔚来的李斌,理想的李想,小鹏的何小鹏,以及上汽、广汽等传统豪强的核心决策者。
饮用水饮料联盟的领袖:农夫山泉的钟睒睒,华润怡宝、娃哈哈等企业的董事长或首席执行官。
炎黄集团方面,则是张诚亲自坐镇,cEo梁稳、秘书长赵伟、保卫部长陈刚等核心层悉数在场。
这个组合,几乎囊括了中国在消费电子、新能源汽车、快速消费品三大领域的顶尖力量,其掌控的资本、技术、市场和影响力,足以撼动全球产业格局。而将他们汇聚于此的,正是张诚的提议——召开首次跨行业联合协作会议,主题只有一个:“联盟深化,共克时艰”。
会议由梁稳主持,他开门见山,直指当前严峻的形势:“诸位,外部压力有增无减。‘清穹’行动虽清除了内部毒瘤,但对手在经济、技术、乃至地缘政治层面的围堵打压不会停止,手段只会更加隐蔽和恶劣。单打独斗,我们或许能各自守成,但难以突破重围,更无法将我们的技术优势,转化为不可动摇的全球产业领导力。”
张诚随后发言,他的声音平静,却带着一种洞穿本质的力量:“技术可以颠覆市场,但无法孤立存在。我们手中的‘破晓’、‘生命一号’,乃至更前沿的探索,需要扎根于最深厚的产业土壤,需要最坚韧的供应链网络,需要最广阔的应用生态。今天请各位来,不是要建立一个松散的俱乐部,而是要构建一个命运共同体——信息互通、技术互助、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 ‘华夏创新共同体’。”
“共同体”这三个字,重重地敲在每个人的心上。
会议的第一个实质性议题,便是建立跨联盟的信息共享机制。这需要极大的魄力和信任。
华为的任总率先表态,他以一贯沉稳而坚定的语气说:“在当前的非常时期,信息孤岛是致命的。我建议,成立‘共同体信息协同中心’,各成员按权限分级,共享非核心但关键的 市场风险预警、供应链异常波动、特定国家政策变动、以及疑似不正当竞争行为的情报。例如,”他顿了顿,分享了一个实例,“我们近期在东南亚某国,遭遇了以其‘数据安全法’为名,强行要求开放服务器后台权限的无理要求。这套说辞和手法,很可能被复制到其他地区,针对在座的各位。”
比亚迪的王传福深有感触地补充:“我们在欧洲市场,也遇到了类似问题,以环保标准、电池回收为借口,设置非关税壁垒。如果能有早期信息共享,我们就能提前准备应对预案,甚至联合发声。”
经过讨论,会议确立了信息共享的三级权限制度和加密传输通道,确保敏感信息在可控范围内高效流动,避免因信息不对称而各自为战。
技术,是这些企业安身立命的根本,也是最难开放的部分。然而,在张诚和几位领袖的引导下,会议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小米的雷军提出了一个具体建议:“我们在AIot(人工智能物联网)生态和智能家居供应链管理上有些心得。‘破晓’电池带来了设备续航的革命,但如果能结合更优的能耗管理算法和边缘计算架构,能否为在座各位的产品,无论是汽车还是电子产品,带来额外的能效提升?我们愿意开放部分底层接口和算法模块,供‘共同体’内成员有偿或优先使用。”
这一提议引发了热烈讨论。车企们对提升整车能效极度感兴趣,消费电子巨头则看到了优化设备间协同功耗的巨大潜力。最终,会议决定设立 “共同体联合创新基金” 和 “技术解耦与集成工作组”,旨在识别各行业面临的共性技术难题(如先进材料、智能控制算法、能源管理等),由基金出资,组织各成员专家组成联合团队进行攻关,成果由参与方共享。对于成员间的特定技术需求,则以市场化原则进行优先授权和定制化开发。
供应链安全是当前最紧迫的挑战。炎黄集团虽然是“破晓”电池和“生命一号”原液的核心供应方,但其自身也依赖全球化的高端设备和特殊原材料。
炎黄集团cEo梁稳郑重承诺:“面对外部压力,炎黄集团郑重宣布,将 优先保障‘共同体’内战略伙伴的‘破晓’核心材料与‘生命一号’原液供应。同时,我们将公开部分非核心但关键的二级、三级供应商名单,与各位伙伴共享,并联合投资扶持国内有潜力的替代供应商,共同构建 ‘去风险化’的备份供应链体系。”
比亚迪的王传福分享了其打造垂直供应链的经验教训,强调了关键零部件自主可控的重要性。华为的余承东则介绍了其在遭遇极端制裁后,如何通过“南泥湾”计划,艰难但成功地构建了部分芯片和软件的替代能力。“这个过程极其痛苦,但也证明,只要下定决心,没有绕不过去的坎。”他的话语中带着一丝悲壮,更充满了力量。
会议决定,建立 “共同体供应链风险地图”,动态监控全球关键物料、设备的供应状况,对高风险节点提前发出预警,并联合进行战略储备或寻找替代方案。
会议上,华为和比亚迪等较早出海、经历风浪的企业,无私地分享了其在海外市场应对各种不正当竞争、法律诉讼、舆论攻击的宝贵经验。
从如何应对突如其来的“长臂管辖”调查,到如何在当地法律框架下巧妙化解恶意知识产权诉讼,再到如何与当地媒体、社区、工会建立良性关系以抵御不实指控……这些用巨大代价换来的经验,对于其他正在或准备大力开拓海外市场的成员而言,无异于雪中送炭。
“共同体”决定定期举办“海外风控研讨会”,邀请有经验的企业进行案例教学,并建立一支由法律、公关、合规专家组成的 “共同体快速响应支援小组”,在成员遭遇突发海外危机时,能第一时间提供智力和资源支持。
经过整整一天紧张而富有成效的磋商,当夕阳的余晖透过“智慧穹顶”的特殊玻璃,洒在环形会议桌上时,一份标志着中国高科技产业进入深度协同新阶段的 《“华夏创新共同体”合作框架纲要》 终于尘埃落定。
纲要明确了共同体的组织架构、决策机制、权利义务以及上述各项协同措施的具体落实路径。虽然没有盛大的签约仪式,但所有与会者在最终的电子文件上郑重署下自己的名字时,都感受到了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与前所未有的信心。
张诚在总结陈词中说道:“今天,我们筑起的不是一道防御的墙,而是一条通往未来的路。这条路,靠任何单一企业都无法走通,唯有携手并肩,才能无惧风雨,行稳致远。”
会议结束后,各位商界巨擘们没有立即离开,三三两两地聚在一起,继续着热烈的交流。他们谈论的不再仅仅是各自的生意,更多的是如何协同,如何突破。
看着这一幕,梁伟对身边的张诚低声道:“董事长,今天之后,感觉不一样了。”
张诚微微颔首,目光深邃:“一根筷子易折断,一把筷子折不断。古老的智慧,在今天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当这些各自领域的‘筷子’真正捆绑在一起时,我们将无坚不摧。”
“华夏创新共同体”的诞生,如同一颗强大的磁石,不仅极大地增强了内部凝聚力,更开始对外部世界释放出强大的引力与威慑。一个更加团结、更具韧性、也更富攻击性的中国高科技产业群,正式登上了全球竞争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