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的曙光,初次照亮那间承载了无数思维风暴的书房,也照亮了霍奇猜想被彻底征服的历史性时刻。然而,与外界可能想象的、功成之后立刻昭告天下的激动不同,张诚在经历了短暂的、深沉的休憩与满足后,便以一种令人惊异的冷静与远见,开始了新的布局。
证明完成的当天,他破例地、真正地休息了一整天。没有触碰任何纸张,没有思考任何数学问题,只是安静地用餐,在庭院里长时间地散步,感受着初春微寒而清新的空气,仿佛要将自己从那个高度抽象的数学宇宙中彻底抽离,重新锚定在现实的物质世界里。
但从第二天起,他便恢复了规律的作息,投入到了另一项至关重要的工作中——整理与完善霍奇猜想的证明论文。
这并非简单的誊抄或格式调整。他如同一位最苛刻的鉴赏家,对自己的作品进行着最后的审视与打磨。他逐行检查每一个定义是否精确无误,每一条引理是否坚如磐石,每一个推导环节是否逻辑严密、无懈可击。他反复推敲表述,力求在保持深邃的同时,尽可能增加其可读性,为未来可能的读者铺设一条相对顺畅的理解路径。
书房内,再次响起了键盘敲击声(用于Latex排版)和笔尖书写的沙沙声(用于局部修改和注释),但氛围已与之前攻坚时的紧张激烈截然不同,更偏向于一种沉淀后的、精益求精的从容。
这项工作,他耗费了整整五天时间。
当最后一份参考文献被核对完毕,整个超过两百页的庞杂证明被转化为结构清晰、排版精美的电子文档时,张诚并没有像处理p ≠ Np证明时那样,立刻将其上传至arxiv预印本服务器。
他静静地注视着屏幕上的论文标题——《霍奇猜想的证明:基于几何层积动力学与层积规范性条件》。他的目光深邃,仿佛穿透了眼前的屏幕,投向了更遥远的未来。
一个更加宏大、更具冲击力的计划,在他心中已然成型。
他要给世界来个大的。
千禧年大奖难题,如今只剩下最后一座堡垒——bSd猜想。他已清晰地感知到,凭借“历史层积动力学”框架在连通不同数学领域方面展现出的强大潜力,以及解决霍奇猜想过程中对代数几何与数论边缘的深刻洞察,攻克bSd猜想并非遥不可及。他甚至已经隐约看到了那条通往终点的、模糊但确实存在的路径。
“既然如此,”他心中默念,眼神中闪过一丝决断,“不如让最终的爆发,来得更猛烈些。”
他移动鼠标,没有点击任何提交或发送按钮,而是将这份凝聚了近一年半心血的、足以再次震动全球数学界的论文,谨慎地保存好,然后加密,封存 在了他绝对安全的私人存储设备中。
他要等待。等待将bSd猜想的证明,与霍奇猜想的证明,如同双星闪耀般,一同公诸于世。那将不仅是解决两个难题,更是对他所开创的“历史层积动力学”理论体系的终极验证,是一次对现代数学核心疆域的震撼性犁庭扫穴。那才是配得上“终极王座”的加冕礼。
封存论文后,张诚所做的第二件事,便是决定卸下身上的一个正式身份。
他通过内部线路,联系了中科院高等研究院的孙所长,表示希望见面一谈。孙所长闻讯,立刻放下手头一切事务,以最快速度赶到了别墅。他心中带着期盼与好奇,猜测着是否与研究突破有关。
在别墅一尘不染的客厅里,张诚接待了孙所长。他看起来比一年多前更加清瘦,但精神却异常饱满,眼神清澈而坚定。
“孙所长,打扰您了。”张诚开门见山,语气平静,“这次请您来,是想正式提出,辞去我在中科院的研究员职务。”
孙所长脸上的笑容瞬间凝固,眼中充满了错愕与不解:“辞……辞职?张诚同志,这是为什么?是不是研究院哪里做得不够好?还是有其他的困难?你尽管提出来,我们一定全力解决!”
张诚摇了摇头,语气温和但不容置疑:“研究院和您一直给予我最大的支持和无微不至的关怀,我非常感激。辞职的原因很简单,也很纯粹——研究时间实在紧张。”
他顿了顿,进一步解释道:“千禧难题的研究到了关键时刻。我需要最绝对、最不受任何干扰的专注。研究员身份固然是荣誉,但也伴随着一些潜在的、形式上的责任与期待。我希望彻底卸下这一切,以一个完全独立的探索者身份,进行这最后一段冲刺。这对我而言,是最高效的选择。”
孙所长看着张诚那毫无波澜却深邃如海的眼眸,心中已然明了。他太了解这位年轻的国士了,知道他绝非一时冲动,其每一个决定都是经过极致理性的权衡。他一旦做出了决定,外人绝无可能改变。
一股复杂的情绪涌上孙所长心头,有惋惜,有理解,更有一种对纯粹追求智慧的深深敬佩。他沉默了片刻,最终长长地叹了口气,脸上露出了无奈的苦笑:“我明白了。虽然从研究院的角度,万分不舍,但……我尊重你的决定。你的理由,我无法反驳。”
他站起身,郑重地说道:“我会立刻向院长汇报,并尽快启动流程。请你放心,无论你是否在编,国家和你之间那份无形的纽带永远不会断,这栋别墅,赵伟、李静、陈刚他们,都会一如既往。你需要的一切支持,也绝不会因此减少分毫!”
“谢谢所长理解。”张诚微微颔首。
孙所长离开时,步伐有些沉重,但眼神却格外明亮。他知道,这不是结束,而可能是另一个更伟大传奇的开始。他回去后,立刻向中科院院长做了详细汇报。院长在最初的震惊后,也迅速理解了张诚的考量,指示相关部门尊重本人意愿,以最快、最稳妥的方式办理,并确保一切待遇与支持维持不变。
流程悄然启动,而张诚,一如既往地,没有去理会这些世俗事务的细节。他的目光,已然投向了bSd猜想那片未知的疆域。
在张诚闭关攻坚霍奇猜想的一年多时间里,外界虽然许久没有他的直接消息,但围绕他的舆情与传说,却从未真正平息。
一个最具轰动性的事件,发生在2010年8月。
在印度南部城市海得拉巴举办的国际数学家大会上,经过菲尔兹奖委员会严格评审,决定将2010年菲尔兹奖授予张诚,以表彰他“在证明黎曼猜想、杨-米尔斯存在性与质量间隙、纳维-斯托克斯方程存在性与光滑性以及p vs Np问题上的里程碑式贡献,及其开创性的‘历史层积动力学’理论”。
消息公布,举世瞩目。虽然张诚之前已获得阿贝尔奖,但菲尔兹奖因其年龄限制(获奖者需在40岁以下)和每四年才颁发一次的特性,在国际数学界拥有着无与伦比的独特地位。以16岁之龄获奖,本就打破了历史记录,更何况他的成就足以让任何奖项增辉。
国际数学家联盟主席,一位德高望重的法国老数学家,怀着激动与期待,亲自签发了给张诚的正式邀请函,并通过官方渠道送达。
然而,这封承载着无数数学家梦想的邀请函,抵达京郊别墅时,却撞在了一堵名为“绝对专注”的铁壁上。
当时,张诚的研究正进展到霍奇猜想最关键的瓶颈期,那个“层积规范性条件”的灵感尚未降临,他正处于与无形之墙最艰苦的角力中。
赵伟拿着这封极其重要的信函,深知其分量,犹豫再三,还是鼓起勇气,在一天中张诚似乎稍显停顿的间隙,轻轻敲响了书房门,然后推门而入。
他刚来得及汇报一句:“张教授,国际数学家联盟发来邀请,您获得了菲尔兹奖,邀请您前往印度领奖……”
话未说完,背对着他、凝视着白板的张诚,甚至连头都没有回一下,便以一种极其罕见的、带着不容置疑的的语气,打断了他:
“不去。你出去后告诉他们,我任何人不见。”
话语简短,如同出鞘的利刃,瞬间斩断了所有沟通的可能。
赵伟跟随张诚多年,深知他平时虽然淡漠,但语气多是平静,从未如此刻般带着一种近乎“驱逐”的意味。他清楚地感受到那股语气背后,是研究到了最紧要关头、不容丝毫分心的极致专注。他心头一凛,不敢再多说半个字,立刻应了声“是”,便悄无声息地退出了书房,并轻轻带上了门,仿佛从未进去过。
回复函以最官方的、最简洁的方式传回了国际数学家联盟总部。
当联盟主席看到那份礼貌但坚决的拒奖回复时,整个人都愣住了,随即脸上露出了无比委屈和哭笑不得的表情。
“又……又一个?”他对着办公室里的空气,用带着浓重法语口音的英语喃喃自语,仿佛在向冥冥中的数学之神诉苦,“上次是佩雷尔曼,躲在圣彼得堡不见人,我好说歹说,亲自跑去俄罗斯,连门都没让进……这次,这次又是一位!这张诚,才十六岁啊!怎么就也……”
他郁闷地挠了挠所剩不多的白发:“我的上帝,我老人家是招谁惹谁了?当这个主席,难道就是为了被这些顶尖天才拒绝的吗?他们……他们真的就视这些至高荣誉如粪土吗?”
委屈归委屈,职责所在,他立刻开始筹划,是否要效仿当年邀请佩雷尔曼之举,亲自飞往中国,当面邀请这位年轻的数学皇帝。他甚至连行程都开始草拟了。
然而,就在他准备动身之前,一通来自中国科学院的越洋电话,及时地阻止了他的这次注定徒劳的旅程。
电话那头,孙所长的语气非常委婉、客气,但表达的意思却无比明确:“主席先生,非常感谢国际数学界对张诚同志的认可。但是,张诚同志目前正处于一项极其重要的研究的关键阶段,他已经明确表示,不会接受任何形式的打扰,包括领奖和会见访客。即使您亲自前来,恐怕……也无法见到他。我们非常理解您的诚意,但也必须尊重他本人的意愿和研究需求……”
话已至此,联盟主席还能说什么呢?他只能对着电话,发出一声长长的、充满无奈和理解叹息。他明白了,对于张诚这样的存在,数学本身的魅力,远远超过了任何世俗的桂冠。他挂断电话,看着桌上那张空着的、本应属于张诚的菲尔兹奖章照片,苦笑着摇了摇头。
尽管张诚本人缺席,但他第二次获得菲尔兹奖(尽管拒绝)的消息,依旧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在全球范围内激起了巨大的舆论浪潮。其热度,甚至超过了之前他获得阿贝尔奖。
尤其是在中文互联网上,网友们再次展现了他们无穷的创造力和幽默感,各种梗图和段子层出不穷,好不热闹:
热搜:《如何评价张诚再次获得菲尔兹奖并拒绝?》
高赞回答(万赞梗答):“谢邀。人在火星,刚下飞船。评价就是:基操,勿六,皆坐。建议国际数学联盟开通‘张诚会员’自动扣款服务,每解决一个千禧难题自动发放奖金并计入积分,积分满七可兑换‘数学之神’限定皮肤一款。”
回复1:“联盟主席:这业务我熟!流程我都快背下来了:发邀请→被拒→准备亲自上门→被劝退→独自委屈。”
回复2:“我怀疑诚哥的书房门口贴了个条:‘菲尔兹奖与推销人员,谢绝入内’。”
回复3:“别说了,我导师已经疯了,他让我把诚哥的拒奖信打印出来贴在实验室门口,用以激励(打击)我们。”
新浪热搜霸屏:
#张诚 菲尔兹奖#(爆)
#论如何优雅地拒绝菲尔兹奖#
#国际数学联盟主席委屈巴巴#
#人类智商天花板日常#
热门段子:
“菲尔兹奖委员会:这是我们最高荣誉!诚哥:哦,放那儿吧,等我忙完这题再看看有没有空。”
“以前觉得拿菲尔兹奖是人生巅峰,现在觉得这只是诚哥通关路上一个懒得捡的宝箱。”
“建议将‘张诚拒绝了你的菲尔兹奖’列入新时代十大悲剧之一。”
“联盟主席:我的心好累.jpg”
贴吧神帖:《理性分析,诚哥下次会不会连bSd猜想的证明也懒得发?》
楼主:“我赌五毛,等诚哥搞定bSd,他会觉得单独发论文太麻烦,干脆把所有千禧难题的证明订成一本《五年高考三年模拟·数学之神特别版》一起出版。”
热评1:“然后出版商哭着求他别这样,因为他们付不起版税……”
热评2:“克雷研究所:求求你了,快把账号给我,我把钱打给你!别再折磨我们了!”
热评3:“数学界:我们期待你的下一篇论文。诚哥:好的,这是合集。”
qq空间流行梗图:
一张张诚(旧图)被p上了皇帝的冠冕,慵懒地坐在王座上,下面一群穿着各国学术袍的老爷爷(代表各大奖项评委)捧着奖章、证书、奖金跪着,配文:“朕已阅,退下吧。”
一张世界地图,从海得拉巴画了一个巨大的箭头指向北京,然后在京郊打了个大大的叉,配文:“菲尔兹奖的远征,再次折戟沉沙。”
“别人的烦恼:论文写不出来。诚哥的烦恼:奖太多,懒得领。”
这些充斥着幽默、调侃与无比自豪的网络狂欢,其背后是公众对张诚这种超越世俗名利、纯粹追求真理的极致境界的惊叹与崇拜。他的每一次“拒绝”,在大家看来,非但不是失礼,反而更增添了他神秘而伟大的光环。
外界的喧嚣、奖项的纠缠、网络的狂欢……所有这些,如同环绕着风暴眼的涡旋,看似剧烈,却始终无法扰动中心分毫。
辞去职务的张诚,彻底摆脱了最后一丝形式上的束缚。他没有做任何停留,在封存了霍奇猜想的证明,并处理完必要的俗务后,便再次将自己投入了那间熟悉的书房。
只是这一次,书桌上的核心文献,从代数几何的经典着作,悄然换成了关于椭圆曲线、模形式、L函数的数论典籍。白板之上,关于“几何层积空间”的复杂图示被逐渐擦去,取而代之的是bSd猜想所涉及的深奥算术几何符号。